动物导航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新闻曾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上的一只骆驼去年被卖到了百公里之外的一户牧民家,时隔近一年,这只骆驼独自穿越围栏、公路,走了百公里路程,又回到了原主人的家中。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特聘高级工程师张志刚告诉记者:“马和骆驼等动物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很大程度上是靠嗅觉、视觉和记忆力。”
  据专家介绍,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所包含的气味、声音和画面等,都会在动物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动物会将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与脑海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并在两种信息不断接近的过程中寻找归途。
  不过,这头骆驼的导航能力在动物界只能算是初级水平,一些动物导航的精准度和效率,不亚于现代先进的导航技术。但是动物没有指南针,也没有GPS,它们是如何在或近或远的路程中保持正确方向,并最终到达目的地的呢?

  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雷达追踪实验,发现蝙蝠可以在大脑中绘制一座城市的“认知地图”并以此导航。在寻找食物时,它们很少随机乱转,而是直奔目标,并且还能够找出更便捷的路线来“抄近路”。

本领卓越源于能力特殊


  有研究证实,很多导航能力卓越的动物都具有某些特殊的能力,如偏振光视力、空间记忆力和磁感知能力等。
  早在1949年,奥地利动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士发现,蜻蜓、蜣螂等许多昆虫具备超越人类的偏振光识别能力。据了解,光在大气的传播过程中会形成少量偏振光,且偏振光波的分布具有空间分布的稳定性,这些偏振光就像是画在天空中的地图。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在一些昆虫的复眼上,有一部分小眼专门负责探测偏振光。这些小眼通常位于复眼靠近背部一侧的边缘区域,其颜色和形状与其他小眼有着明显差异,在这些小眼上还排列着两组或者三组垂直的微绒毛,正是这些微绒毛上的视色素颗粒帮助昆虫捕捉到了偏振光,进而帮助它们进行导航。

  蝙蝠利用声波避障的能力广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蝙蝠也是导航的高手。来自希伯来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蝙蝠在大尺度的地理位置上进行导航时,能够表现出非凡的空间记忆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接近了人类。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雷达追踪实验,发现蝙蝠可以在大脑中绘制一座城市的“认知地图”并以此导航。在寻找食物时,它们很少随机乱转,而是直奔目标,并且还能够找出更便捷的路线来“抄近路”。
  此外,科學家目前还发现了约50种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昆虫)具备利用地球磁场为自己的活动进行导航的化学感知能力。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者沃克·迪贝尔曾发现,在虹鳟鱼的三叉神经处能够观察到磁刺激相关的神经电反应,并且虹鳟鱼的嗅上皮细胞可随着磁场的旋转而旋转。由此,沃克·迪贝尔推断,该部位所分布的大量含铁细胞或许是与磁感应相关的神经元。
  事实上,动物感知地磁场的方式复杂多样,比如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测试了斑胸草雀体内的蛋白质后发现,这种鸟类的眼睛里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起到磁感受器的作用,让斑胸草雀能够“看到”地磁场。

不仅认路还会计算路程


  张志刚介绍:“生理结构的独特性,是动物具备卓越导航能力的基础条件。更神奇的是,一些动物甚至掌握了特殊的路线计算方法。”
  据了解,蚂蚁的眼睛里也有对偏振光敏感的光感受器。法国生物机器人专家斯特凡·维奥莱表示,在利用偏振光进行导航的过程中,蚂蚁首先会利用这些光线确定方向,然后计算出返回起点的最直接路径。例如,蚂蚁向北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又向东移动两倍距离,如果它想回到起始位置,那么它就会向西南方向行进。无论蚂蚁寻找觅食地的路径多么曲折,当它返回巢穴的时候,几乎都是沿直线返回。
  昆虫可以通过估算自己走过路线的方向和距离,判断自己与起始位置的相对位移,这种方法叫作路径积累。动物学家发现,蜜蜂不仅掌握了路径积累的方法,还能将路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同伴。
  奥地利动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士通过实验发现,当一只工蜂满载花蜜返回蜂箱时,它来回摇晃地舞蹈,如果花蜜的位置与蜂巢的距离在50米之内,那么工蜂就会跳圆舞,一旦花蜜位置距离蜂巢超过50米,它就会跳起一种“8”字舞,在跳到“8”字交界处时,它会以每秒13次的频率快速抖动身体,发出嗡嗡声,同时左右摆动,每摆动一次表示大约50米的距离。而且,工蜂摇摆的方向还能表示花蜜的方位,摇摆的平均角度则表示采集地点与太阳位置的角度。
  但有学者表示,这种路径积累方法只能估算相对于起始点的位移确定自身的位置,既然是估算,就会有误差。多次的估算误差会累积,因此蚂蚁、蜜蜂等动物所掌握的路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短距离旅程,而不适用于长距离旅程。

动物导航也会看“路标”


  就像我们人类导航会看路标一样,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导航也需要借助一些参照物。对于不同的动物而言,其选取的参照物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动物所选取的参照物往往取决于其生活的环境,并且这些参照物的选取便于操作。
  例如,刚孵化出来的小海龟需要立即游进大海来躲避天敌的侵害,它们能够以光线来辨别海面和海岸,只要海岸上没有灯光,光线明亮处一定是大海。一旦进入海中,海龟又会切换到以海浪的方向为参照物,海浪扑来的方向才是大海深处。
  鸟类是偏向以天体作为参照物的典型代表,这是因为鸟类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这使它们能够同时看到头部两侧的区域,有利于实时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的运动。当太阳落山后,又一重要“路标”——北极星就会出现。北极星在天空中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参考点,其他星座都会沿着这个参考点旋转。夜间迁飞的鸟类并不见得能认出北极星,但它们能够知道星座旋转的中心是正北方,从而准确判断出飞行的方位。
  北美洲常见的一种鸟类靛蓝彩鹀有着冬季向南方迁徙的习性,而且它们更喜欢在晚上飞行。1967年冬天,美国密歇根州的研究人员随机捕获了几只迁徙途中的靛蓝彩鹀,并把它们带到了一个天文馆里。在天文馆中有模拟自然夜空的装置,当模拟的星座按照自然规律围绕北极星转动时,这些靛蓝彩鹀就会试图向南面跳跃。
  当研究人员移除了北极星附近35度范围内的星座时,这些靛蓝彩鹀就突然失去了方向感。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单个星体对这些鸟类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星座围绕北极星转动的过程,这能帮助它们在茫茫夜空中确定南北的方向。
  ◎ 来源|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越野跑运动飞速发展。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从2014年的51场增长到2019年的1828场,5年时间数量增长超过30倍。  数量井喷的同时,马拉松赛乱象频发,一些劣质比赛“方案美如画,执行烂成渣”。  中国田径协会2020年4月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显示,2011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的数量仅为22场,2014年增长到51场。  
期刊
随着马拉松运动在国内迅速流行,城市平坦道路上的奔跑已无法满足众多跑者,他们把目光转向更具挑战的越野跑。  人民日报记者曾华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拉松和越野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马拉松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英文名为Marathon,距离为42.195公里,多在城市公路举行,属于路跑范畴。越野跑则是在野外进行的跑步活动,英文名为Cross-country Running,其项目种类众多,短
期刊
当今马拉松热已席卷全球,然而时不时出现的猝死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跑马拉松一定要量力而为。在马拉松和越野赛中,类似甘肃此次事故之前同样发生过,马拉松究竟如何才能保证安全?  虽然所有医生都告诉我们运动有好处,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马拉松长度的跑步一旦超过26英里,就可能给普通跑步者带来危险。每年参加此类比赛的人数如此之多,长跑到底有多危险?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在比赛中发生的大多数伤亡涉及轻微
期刊
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马拉松热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这项运动,目前已从一二线城市逐渐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城,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经济、文化、体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马拉松,也因准备不足和服务欠缺不断被人吐槽。  从不同的法治维度,3位专家探讨了“马拉松热”带来的法治问题,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发表了各自观点。  杨武友,廣东省公安厅一名警察,马拉松爱好者,近年来多次参加广东各地马拉
期刊
“嫦娥”“天问”向宇宙深处进发,量子信息、干细胞研究勇闯“无人区”,5G、高铁点亮美好生活……  “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5点要求中的第一条。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从2016年“科技三会”到党的十九
期刊
“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近日,一条29秒的视频被各大网络平台“疯转”。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受访者韦东奕为高考生加油打气本身,而且因为手提馒头和矿泉水、身着质朴的他,脱口而出的北大助理教授身份和成绩,让不少观众“有被惊到”。  5月31日的早上,待在宿舍里的韦东奕,接受了记者的电话专访。据回忆,他的一日三餐在食堂吃,当时怕第二天起得晚,就提前买一些馒头和包子,手里提的正是第二天的早餐。  透
期刊
著名的旋涡星系M51,是由Charles Messier在1773年10月13日观测一颗彗星时发现的。  过去数十年,  中国航天倘若没有钱学森、戚发轫、南仁东等一批身怀绝世之才的大師级科学家,  胸怀报国之志,全身心投入,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飞天探月,“问道”火星,致敬苍穹……  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  中国人每一个太空梦的实现,  更是万千杰出之士无私奉献、接力拼搏的成果。
期刊
科学,一个“高冷”的领域,常常让人难以靠近。  但如果换一种打开方式,说不定你会发现“想象不到的快乐”。  中科院物理所M楼的一间大实验室里,剪刀、护目镜、磁铁、灯泡、胶水等应有尽有,平时泡在实验室的研究生,随手抄起几件物品,就能设计出一个小实验,和网友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这里是物理所科普节目的录制现场。在年輕人活跃的B站,一群由20多岁的硕士、博士组成的科普团队,化身成深受网友追捧的UP主—
期刊
星系NGC1512是一個位于时钟座星系里的棒旋星系,距离地球大约3000万光年。星系NGC1512非常明亮,人们利用普通望远镜就能看到它。这个星系的直径大约是70000光年,几乎跟我们的银河系的直径一样大。  数百年来,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天空和宇宙的探索,  从人造卫星升空到月球漫步再到火星探测,  这是人类对无垠宇宙的憧憬,也是对未知空间的向往。  我们为什么对太空如此执着?  深空探测之于
期刊
离家跋涉1000多里,6月7日到达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云南境内的亚洲象群为何要一路向北?  除了缺食物或迷路,科学家有新的推测。  近日,云南省西双版纳“断鼻家族”15头亚洲象北上“远足”到达昆明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除了北上的亚洲象,近期还有一批南下的亚洲象。此前有专家称,象群北上是因为原有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匮乏,北上是为了找食物;也有人说,是象群的首领迷路了,才一路向北。  中国科学院强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