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文章是件难事,改文章更是不易。在日常的新闻写作中,不少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文章修改,认为文章写得尽管不算太好也不算太糟,凑合着能发表就行了。实践证明,好的文章都是在反复修改与锤炼中诞生的。
2003年8月,我随安阳市供销社的同志前往林州市参加全市供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参观了林州市供销社在当地农村兴办的超市。当时,我感到这种新颖的购销方式别具一格,便在会议报道之余写出了一篇1200字的消息,标题为《延伸营销网络超市办进农村林州市供销社创新经营模式》。回到报社后,我便把文章交给了编辑。
第二天,主任拿着文章找到我。他说,这是一个题材重大的消息,供销社系统的性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很大变化,如何使供销社系统的经营模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多方研究的一个课题。而这种长篇、肤浅、生硬的报道形式却把真正的新闻价值给淹没了。再加上标题陈旧,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他提示我站在供销社系统改革的高度重新把这则消息写一遍。
于是,我二次采访,补充了许多新鲜活泼的素材,去掉了原文中大段大段穿靴带帽务虚的话语,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重新写出了一篇800字的消息。标题改为《老曲唱新词超市进农村林州供销社创新经营模式》。交稿后,主任又斟酌再三,并与其他编辑共同研讨,最后将标题改为《“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48家超市进入林州农村》,点睛之笔将新闻价值跃然纸上。文章在本报发表后,又先后被人民日报创办的《市场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报纸采用,受到众多读者的交口称赞。
通过这篇文章的修改发表,我找到了写好新闻的真谛。
文章要写好,首先要找准选题、写作的“坐标”。当时我写这篇消息时,只是感到超市进农村这种模式的新鲜,新闻源的“鲜”是我写新闻的主要由头。至于新闻的价值所在?芽供销社系统现状如何?芽这种经营模式对整个供销社系统有何借鉴作用?芽却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原因就是自己没有一个写作的“坐标”,不了解供销社系统的现状,导致写作方向模糊,看似面面俱到,却没有挖掘出新闻真正的内涵。
目前全国的供销社系统正处在改革与二次创业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为供销社系统的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是一重大问题。据悉,因近年来供销社系统经济效益滑坡,一些地方的供销社系统职工甚至成了当地的不安定因素,而林州供销社的做法却使他们的经济效益大幅攀升。这才是“超市进农村”的真正意义所在。何况地处山区的供销社运用灵活的经营机制走出低谷,对其他供销社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修改文章时要舍得动“大手术”。有时候,与其说是在修改文章,倒不如说是在重新写一篇文章。我写这篇超市进农村的消息时,初稿1200字,定稿800字,但中间的过程却远不是删掉400字那么简单。
不少人在修改文章时都有这样的想法:愿意“小改”不愿意“大改”,动细枝末节不动结构层次,不得已才调整一下结构层次,也决不愿意大动干戈重写一次。
在这次稿件修改过程中,我补充采访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详细了解了超市进农村的前前后后。材料收集齐了,动手修改时却发现,原文基本上没有多少可用之处。重新立意、重新构思、重新组织结构层次,等定稿出来后,已没有原文的影子了。
文章修改要集思广益。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有局限的,集思广益,多听他人之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修改这篇超市进农村的新闻之时,同部室的多名同事参与了稿件的修改,从标题的制作到语言的运用,许多灵感都来自同事的提示,有个同事甚至亲自“上阵”,写下了一处妙笔生花之文。因此,修改文章时发扬“团队精神”,尤其是年轻的记者,要有勇气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别人看,念给别人听,不要畏惧显短露丑。如果文章有弊病,把它堵在发表之前不是比让它见诸报端更好吗?芽要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把旁人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改出精品。
文章修改要精益求精,“细节”之处也不应忽视。在写作这篇超市进农村的消息时,我两次修改标题都没有离开“林州市供销社创新经营模式”这句话。什么是创新经营模式?芽除了作者本人外,读者一下子肯定了解不了。在定稿中,消息引题采用了购物村民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朴素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主题的制作中,把数字直接引入,“48家超市进入林州农村”,一目了然。《市场报》、《河南日报》采用稿件时对文章标题一字未改。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标题不能虚,不能用“大帽子”蒙自己、蒙读者。标题素有文章的“眼睛”之称,“眼睛”漂亮了,读者才会从大版的新闻当中注意到你。
再就是导语的写作。在初稿中我这样写道:“一说起超市,人们就会想起繁华的都市、闪烁的霓虹、如潮的人流。然而近日记者在林州市采访时却看到,由林州市供销社创办的各种规模的超市已从城镇延伸到了农村,久居大山的村民在欣喜中体味着这种新型购销方式的魅力。”修改时发觉,前一句实则是一句无用的话,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的方式更能抓住读者的视线。于是,定稿的导语改成了:“由林州市供销社创办的超市已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久居大山的村民在欣喜中体味着这种眼下城里人才有的新型购销方式的魅力。一位正在超市挑选日用品的村民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这是记者近日在林州市采访时看到的情景。”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外报采用稿件时也是只字未动。
(作者为河南省安阳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附原文:
“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
48家超市走进林州农村
□周巧红
由林州市供销社创办的超市已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久居大山的村民在欣喜中体味着这种眼下城市里才有的新型购销方式的魅力。一位正在超市挑选日用品的村民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
记者近日在位于深山区的林州市石板岩乡超市看到,饮料、玩具、休闲食品等一应俱全,商品价格一目了然,村民可在此自由选购。过去只能购买农用机具、针头线脑的地方,已是旧貌换新颜。绿豆、野菜、山楂等山货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游客来这里选购土特产品,已成了旅游的一部分。
城市里能办超市,为啥不能让超市进农村?芽去年下半年,林州市供销社把原有的农村服务网点进行改造,配以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在石板岩、合涧、原康等乡镇办起了农村超市。这种新颖的商业经营模式在大山里迅速走红,备受村民和游客的喜爱。
超市始建初期资金匮乏,他们于是采取承包人出一部分,市供销社资助一部分,商品销售实行代理制,先销售、后付款等诸多办法,使超市经营步入规范。如今,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高、中、低档,吃、穿、用应有尽有。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时下超市的日销售额由过去的一两千元提高到现在的3000多元,销售额日趋高涨。据统计,目前林州市已有的48家超市,年销售额高达576万元,经济效益打着滚往上翻。
在超市发展中,林州市供销社把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贯穿到了经营模式创新的全过程。石板岩乡供销社结合山区土特产品丰富的特点,成立了林果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最能体现林州供销人精神的“扁担”为商标,将核桃、花椒、药材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销往当地各家农村超市。去年五一旅游黄金周之际,这家供销社还在旅游景区创办了旅游纪念品超市。别具一格的商品很快得到了游客的青睐,一年时间销售额就高达40万元,实现利润11万元。日前,林州市供销社兴办农村综合超市的做法,受到了全国供销社合作总社和河南省供销社的表扬。
2003年8月,我随安阳市供销社的同志前往林州市参加全市供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参观了林州市供销社在当地农村兴办的超市。当时,我感到这种新颖的购销方式别具一格,便在会议报道之余写出了一篇1200字的消息,标题为《延伸营销网络超市办进农村林州市供销社创新经营模式》。回到报社后,我便把文章交给了编辑。
第二天,主任拿着文章找到我。他说,这是一个题材重大的消息,供销社系统的性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很大变化,如何使供销社系统的经营模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多方研究的一个课题。而这种长篇、肤浅、生硬的报道形式却把真正的新闻价值给淹没了。再加上标题陈旧,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他提示我站在供销社系统改革的高度重新把这则消息写一遍。
于是,我二次采访,补充了许多新鲜活泼的素材,去掉了原文中大段大段穿靴带帽务虚的话语,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重新写出了一篇800字的消息。标题改为《老曲唱新词超市进农村林州供销社创新经营模式》。交稿后,主任又斟酌再三,并与其他编辑共同研讨,最后将标题改为《“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48家超市进入林州农村》,点睛之笔将新闻价值跃然纸上。文章在本报发表后,又先后被人民日报创办的《市场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报纸采用,受到众多读者的交口称赞。
通过这篇文章的修改发表,我找到了写好新闻的真谛。
文章要写好,首先要找准选题、写作的“坐标”。当时我写这篇消息时,只是感到超市进农村这种模式的新鲜,新闻源的“鲜”是我写新闻的主要由头。至于新闻的价值所在?芽供销社系统现状如何?芽这种经营模式对整个供销社系统有何借鉴作用?芽却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原因就是自己没有一个写作的“坐标”,不了解供销社系统的现状,导致写作方向模糊,看似面面俱到,却没有挖掘出新闻真正的内涵。
目前全国的供销社系统正处在改革与二次创业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为供销社系统的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是一重大问题。据悉,因近年来供销社系统经济效益滑坡,一些地方的供销社系统职工甚至成了当地的不安定因素,而林州供销社的做法却使他们的经济效益大幅攀升。这才是“超市进农村”的真正意义所在。何况地处山区的供销社运用灵活的经营机制走出低谷,对其他供销社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修改文章时要舍得动“大手术”。有时候,与其说是在修改文章,倒不如说是在重新写一篇文章。我写这篇超市进农村的消息时,初稿1200字,定稿800字,但中间的过程却远不是删掉400字那么简单。
不少人在修改文章时都有这样的想法:愿意“小改”不愿意“大改”,动细枝末节不动结构层次,不得已才调整一下结构层次,也决不愿意大动干戈重写一次。
在这次稿件修改过程中,我补充采访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详细了解了超市进农村的前前后后。材料收集齐了,动手修改时却发现,原文基本上没有多少可用之处。重新立意、重新构思、重新组织结构层次,等定稿出来后,已没有原文的影子了。
文章修改要集思广益。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有局限的,集思广益,多听他人之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修改这篇超市进农村的新闻之时,同部室的多名同事参与了稿件的修改,从标题的制作到语言的运用,许多灵感都来自同事的提示,有个同事甚至亲自“上阵”,写下了一处妙笔生花之文。因此,修改文章时发扬“团队精神”,尤其是年轻的记者,要有勇气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别人看,念给别人听,不要畏惧显短露丑。如果文章有弊病,把它堵在发表之前不是比让它见诸报端更好吗?芽要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把旁人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改出精品。
文章修改要精益求精,“细节”之处也不应忽视。在写作这篇超市进农村的消息时,我两次修改标题都没有离开“林州市供销社创新经营模式”这句话。什么是创新经营模式?芽除了作者本人外,读者一下子肯定了解不了。在定稿中,消息引题采用了购物村民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朴素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主题的制作中,把数字直接引入,“48家超市进入林州农村”,一目了然。《市场报》、《河南日报》采用稿件时对文章标题一字未改。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标题不能虚,不能用“大帽子”蒙自己、蒙读者。标题素有文章的“眼睛”之称,“眼睛”漂亮了,读者才会从大版的新闻当中注意到你。
再就是导语的写作。在初稿中我这样写道:“一说起超市,人们就会想起繁华的都市、闪烁的霓虹、如潮的人流。然而近日记者在林州市采访时却看到,由林州市供销社创办的各种规模的超市已从城镇延伸到了农村,久居大山的村民在欣喜中体味着这种新型购销方式的魅力。”修改时发觉,前一句实则是一句无用的话,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的方式更能抓住读者的视线。于是,定稿的导语改成了:“由林州市供销社创办的超市已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久居大山的村民在欣喜中体味着这种眼下城里人才有的新型购销方式的魅力。一位正在超市挑选日用品的村民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这是记者近日在林州市采访时看到的情景。”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外报采用稿件时也是只字未动。
(作者为河南省安阳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附原文:
“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
48家超市走进林州农村
□周巧红
由林州市供销社创办的超市已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久居大山的村民在欣喜中体味着这种眼下城市里才有的新型购销方式的魅力。一位正在超市挑选日用品的村民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这样的购物方式俺喜欢。”
记者近日在位于深山区的林州市石板岩乡超市看到,饮料、玩具、休闲食品等一应俱全,商品价格一目了然,村民可在此自由选购。过去只能购买农用机具、针头线脑的地方,已是旧貌换新颜。绿豆、野菜、山楂等山货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游客来这里选购土特产品,已成了旅游的一部分。
城市里能办超市,为啥不能让超市进农村?芽去年下半年,林州市供销社把原有的农村服务网点进行改造,配以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在石板岩、合涧、原康等乡镇办起了农村超市。这种新颖的商业经营模式在大山里迅速走红,备受村民和游客的喜爱。
超市始建初期资金匮乏,他们于是采取承包人出一部分,市供销社资助一部分,商品销售实行代理制,先销售、后付款等诸多办法,使超市经营步入规范。如今,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高、中、低档,吃、穿、用应有尽有。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时下超市的日销售额由过去的一两千元提高到现在的3000多元,销售额日趋高涨。据统计,目前林州市已有的48家超市,年销售额高达576万元,经济效益打着滚往上翻。
在超市发展中,林州市供销社把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贯穿到了经营模式创新的全过程。石板岩乡供销社结合山区土特产品丰富的特点,成立了林果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最能体现林州供销人精神的“扁担”为商标,将核桃、花椒、药材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销往当地各家农村超市。去年五一旅游黄金周之际,这家供销社还在旅游景区创办了旅游纪念品超市。别具一格的商品很快得到了游客的青睐,一年时间销售额就高达40万元,实现利润11万元。日前,林州市供销社兴办农村综合超市的做法,受到了全国供销社合作总社和河南省供销社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