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冒伪劣何其多
中国的打假已有年头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已经被形形色色的“假冒伪劣”所包围:山西假酒案让10多条生命魂归黄泉;市场上的名牌烟,假的也许比真的还要多;用工业盐制成的假食用盐进入了百姓厨房和饭店;油条白白胖胖,原来是被掺进了洗衣粉;盗版书、盗版光盘、盗版软件数量远远超过正版,把真货挤得无处容身……
还有电热水器漏电而导致入浴者身亡;假种子使农民白辛苦一年;四川虹桥塌陷造成几十人伤亡;江西九江的防洪堤坝不堪一击,被朱基总理怒斥为“豆腐渣工程”……
去年某高考考场大面积作弊和以往一些地方师生勾结利用BP机传递高考答案事件,使人们惊叹高考这片净土也已不存在。在北京、武汉等地,制售假文凭假证件的活动已公然出现在许多高校门口。
假货遍地,造就了一种前所未闻的“英雄”,打假英雄王海靠打假出名并发财,仿效者四起,又形成一个新兴行业——打假行业。
愈打愈多究何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不久首次对制假售假现状及影响做出总体评价,指出,中国市场上1998年假冒商品价值约1300亿元(人民币,下同),如果再加上图书及盗版光盘等其他产品,实际上假冒商品的销售量有可能大大高于走私数额,其危害程度已超过商品走私。
“打假”活动至今已逾8年,办法想了无数,成果也不少。从1994~1999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制假售假案件达42万多件,案值逾80亿元。打假年年打,但制假售假却反呈蔓延趋势。售假主要在大中城市,而制假则集中在某些地区,其产品种类还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如以广东省为例,粤东香烟造假严重,粤西以农资造假为主;浙江苍南县则是假冒商标标识的主要生产地。制假售假者的手段也是越来越高明,“小作坊”式生产及自行销售已是“小儿科”,不少地方从采购、制造、运输、贮藏到销售,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及“一条龙”服务,活动也越来越隐蔽。制假者不惜购置现代化设备以制假,足可以假乱真,一些假冒商品还借助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
制假售假之所以禁而不止,原因当然可以列出许多,比如制假售假者受暴利驱使,消费者的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贪图眼前小利,法律法规不完善和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等。甚至把“打假”当成“假打”的事亦不鲜见。
沉疴还需用猛药
制假售假的危害谁都知道,仅以税收流失为例,1998年假冒商品给国家税收造成的损失为180多亿元,如果包括假烟所造成的损失,当年造成的税收损失占国家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的3.24%,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商标标识侵权的工业品所造成的税收损失。制假售假恶化了中国投资环境,败坏了中国商品的国际信誉,直接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关键时刻,此害不除,祸莫大焉。
最近两年打私的经验应可借鉴,前几年走私极为猖獗,后来政府痛下决心,严厉查处了辽宁丹东、山东乳山、广东湛江和福建厦门等几个特大走私案,挖出了一大批与走私犯罪分子勾结的腐败分子,明显扭转了走私猖獗的局面,打假亦可效仿此法。还有既然一些官员靠纵容制假贩假来标榜政绩,何不针锋相对地定一条:以辖区假货泛滥程度作为考核依据之一,视情形予以相应的处罚。
也有学者指出,现在打假的法律多的是,有关法律条文少说也有数十条,可谓法网密布,但为何收效不大呢?原因是司法执法机关是地方化的机关,它们与地方权力部门和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安机关从属于政府,检察院、法院说是独立,实际上在财政、人事等方面均受牵制,倘若地方政府护假,公检法能奈其何?司法系统能否参考税收、工商、银行的做法,对管理体制作一改革?运动式的打假只能收一时之效,欲求治本还应另寻良策。
中国“打假办”主任、国家技监局局长李传卿最近表态: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有能力、有信心解决假冒伪劣问题。此话听了让人为之一振,但愿所有“打假办”的牌子早日卸下。
(摘自香港《广角镜》月刊,徐永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