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的信 满满的爱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住在山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母亲无奈把我送到姑姑家上中学。姑姑家境也不好,但她还是全力供养我,直到高中毕业。我家和姑姑家隔山隔水,母亲是不常来看我的,我也不指望她来这里。因为我知道,母亲来一次是多么不容易,但她总是有办法疼爱我。
  我在姑姑家安下心来,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班主任常在班里表扬我。那里的同学很朴实,上进心也都很强,我们一同上课,一块玩耍,我和他们也都处得来。有一天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我和班里的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玩得正欢时,班主任在一边高声叫我。我快步跑过去,班主任抚摸着我的头高兴地说,家里来信啦。我心里一阵喜悦,拿着信就往教室跑。这是母亲给我来的第一封信,在教室里,我慢慢将信拆开,里面竟是几块糖,一个字也没有。我知道,母亲不识字,写不了信,这几块糖,山区的孩子也是吃不上的。山里人没钱,舍不得买闲嘴吃,母亲从牙缝里把钱省下来给我买了糖,装在信封里给我寄过来,母亲真是有办法。我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暖,觉得在姑姑家和在家里一样开心和快乐,学习也更加刻苦了。后来我常常收到母亲寄来的“信”,一把瓜子,一把花生,再就是母亲用省下来的钱给我买的山楂片。虽然信里面一个字也没有,却让我无比幸福和欢喜。
  那年,母亲借钱供我到山外面的城市上大学,在学校里,我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有一次我想买一双鞋垫,试了几次都没舍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路过学校传达室门口,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同学把我叫过去帮他搬东西。转身要离开时,我看了一眼桌子上摆放的几封信,无意中发现,桌子的左上角,有一封母亲寄给我的信,我急忙装进衣兜里。宿舍里,我拆开信一看,是母亲寄来的一双鞋垫,我高兴极了,心想,这鞋垫寄来的真是时候。母亲把心思织在了那密密麻麻的走针里,我心里暖融融的。穿着母亲做的鞋垫,走起路来特轻快,又特有劲,也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母亲隔三差五用信封给我寄东西,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零食和小用品,但整个大学期间,我心里都充满了爱意和甜蜜。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个城市安了家,有了老婆和孩子,生活还说得过去。除了工作,我還帮助邻居干点零活,有时他们也帮助我。山区的母亲用信封寄东西的习惯仍然没有停下来。母亲今天寄来黄瓜和西红柿的种子,明天又寄来萝卜和冬瓜的种子。我懂得母亲的心思,现在生活条件还不算好,她想让我通过劳动补贴一下生活。我家的院子不大,我种上了一些蔬菜的种子,还在不远处的空地上开垦了一个小菜园。到了夏天,黄瓜、西红柿、朝天椒、茄子,红红绿绿的煞是喜人。秋天,一个个大冬瓜又长成了。我会摘一些送给邻居,他们夸我勤劳,还说我有个好母亲。
  不识字的母亲给我寄了很多信,里面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装满了无限的爱。
其他文献
我们那届学生高中毕业时间是1976年1月,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毕业就各奔东西了,务农的务农,下乡的下乡,当兵的当兵,没想到人到中年、快步入老年时,会更想同学。  我有两个同学,同在张家口当兵。由于不属一个单位,虽只有一墙之隔,连门牌号码都挨着,却是“你忙你的,我忙我的”,谁都不知道昔日的同学竟近在咫尺。直到二十年后,他俩调到北京,才联系上。在今天看来,这是一段笑话,但那个时期,要联系上确实不是一件
期刊
苏格拉底这样看待死亡:“死完全不是什么坏事情,因为死就像进入了无梦的睡乡,一切感觉都终止了,这算不了什么损失,要不然就是进入和死去的人共聚的地方,古时的诗人、英雄和哲人都在那里,和他们交谈问题,那是多么可贵的美事啊!”(苏格拉底《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辩》)维特根斯坦更是明确指出:“死亡并不是生命中的事件。”(伊格纳季耶夫《伯林传》)  的确,对于生命来说,死亡不在其中;而对于故去之人来说,或者
期刊
大家知道,苏东坡一生,文学才能及成就好生了得,在许多艺术门类都迈入了大师的境界。  这里,不说他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不说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就只说,他在书法方面被尊为“宋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是个佐证:1082年,46岁的苏东坡被贬官黄州的第三年。这年寒食节,下了一场很久的雨。苏东坡凝望着窗外淅淅沥沥
期刊
时间:现在  地点:现场  主持人:我。  我新接了編辑部一项选题,作关于阅读的最新调查。街上随机,忒费劲儿!况且逛街的多是年轻人,调查结果肯定得偏。问卷调查?那整理数据且需要人了……  有了!朋友是省图书馆头儿,就在他那儿现场调查。你想,到图书馆的是各色人等,甚至来自各地,但文化层次肯定不低,回答点问题还不是小菜一碟?  提什么问题呢?你爱读什么?你为甚不读书?为什么?多傻呀!诶,好莱坞电影《后
期刊
我这里所说的中药铺又称生药铺、药材店,《白蛇传》里的许仙,就是“大生堂”里配药的出身。这种店铺现在已经看不大到了,但在从前,上海老城厢里却很多,我家对面就有一家,店名叫“益生堂”。  或许那时候西医还未普及,一般人听到西医总以为就是开刀、扎针,因此总觉有点害怕,于是有了病痛仍习惯于去找中医。中医的药方主要是草药,于是就离不开中药铺。我的祖母活了95岁,她告诉我说,她从来没有看过西医,因此也不知道医
期刊
“妈媽,我累了……”
期刊
活跃在赣南文坛的人士当中,张少华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一位。其人行武出身(用他自己的话说),外表英武、粗犷,甚至看起来颇有些桀骜不驯,若是以貌取人,断然想不到会和文学沾边。然而,实实在在,他在骨子里是个文人(尽管只是业余从文),他对文学的求索发自肺腑,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  对出生于赣东北的张少华来说,贛南只是他的“第二故乡”。然而,他对赣南这方水土的关注却着实深切:深入挖掘赣南本土文化元素,创作一批独
期刊
18岁那年,我工作了。上班第一天,父亲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三伏寒。你脾气不好,不要把人都得罪光了。  到了单位,果然如父亲预言的那样,没多久,同事们就都不怎么理我了。同事们说我开不起玩笑,说不上三句话就急,很没意思。我一意孤行,还觉得自己格外脱俗,看不起他们,心里视他们为世俗的小市民。可是最终有一天,我哭了,我终于明白父亲说得对。  那年冬天,单位分带鱼。每人2
期刊
《活着为了讲述》是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这是马尔克斯系列作品的第17部,也是他的收官之作。  《活着为了讲述》中马尔克斯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自如地在时间、事件中切换,既有对人生中的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讲述,也有对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几乎每一段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他从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决定——陪妈妈回乡卖房子讲起,回忆了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
期刊
一竖是它,一横也是它,站不改名卧不改姓的,只有它。  做“1”霹雳数坛,做“一”销魂文坛,能兼上这两条的,该不该敬重,你说吧。  作为数量的起始,1是那么瘦弱,然而,却接过一切数量基石的重任,承担从无到有的突破,也开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了1,才有2有3,才有百、千、万。一切事物只要想起数量关系,就与1密不可分了。单位圆借助它建构,数轴和坐标系借助它构筑,正是在1的进取中,才出现风流的圆周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