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音乐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008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母语音乐中的多声部民歌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性、立体性,对观众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有相对来说的冲击性。目前需要多获取其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且运用到现代流行音乐中,走入大众的视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如何使我们传统的、特别是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好地加以传承,强调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母语音乐;少数民族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71-03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审美”追求“中和”之美。它认为整个世界的和谐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希望人们摒弃冲突与纷争。
  由于西方文化的大力发展,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冲击,中国古代音乐经历百年发展中间受到过西方音乐的打压、排挤,一段时期“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许多人都外出学习西方文化、接受西方教育。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古代音乐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许多艺术文化即将面临失传的境地,甚至已经有许多古代艺术、技术已经失传。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国粹等艺术。笔者认为在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是各民族音乐中重要且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它是民族大众对自身生活的感慨一种艺术性的总结,它与现代音乐文化有明显的对比,但是也让许多文学家从中发现许多文学价值,从音乐作品中了解到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音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音乐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其风格特色与环境密不可分。因为地域、审美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中西方音乐在风格上存在不同。我们要兼顾音乐听觉的文化性,培养学生积累多样音乐素材、培养系统的多方面能力并形成多元的音感体系和审美体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如何传承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凸显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使我们传统的、特别是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好地加以传承,强调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且思考的问题。
  一、母语音乐语言文化教育
  中国人都知道有句话叫‘老话说’或‘俗话说’。老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是说自己家里不管理怎么管理国家。同理,自己的母语不学习、不学好,怎么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不少学校都在使用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本和内容。但是从中笔者也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课本内容并没有传统音乐的身影。可以说学校并没有把母语音乐教育当作学习音乐的基础,这样削弱了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学习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并不冲突,其实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引用冯国蕊在北方音乐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美育背景下中华文化母语音乐教育的当代价值》 ①我们可以了解到:母语教育实际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教化过程, 我国母语音乐教育就是指千百年来升腾在中华大地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描绘出一幅幅独具东方特色的音乐画卷,而这些珍贵资源却没有在我国主流音乐教育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这就使得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受到阻碍。
  母语语言与音乐之间关系密切,即使不涉及文字内容乐曲,它也会反映在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上。母语与人的音乐天赋有内在联系,一个人的母语不仅影响其定调的能力,还会影响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演奏乐器的能力。就比如说现在许多学习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等一些西洋乐器的学术为什么大多数都选择出国学习,因为这是西方传入的,西方人对它的理解、了解比我们东方人更深、更到位。当然完美的定调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关于美育的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美育发声,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美育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发挥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由此可见,其实国家也深知母语音乐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推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以便在音樂教育的实践中,让母亲的歌声重新唤醒我们麻木的听觉、抚慰我们麻木的神经。
  二、少数民族音乐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日常生活劳作中为抒发情感而创作。所以大部分民歌是人们即兴演唱出来的,原始作者便不得而知了。民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民族民歌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来源于大众,存在于大众之中,经历百年洗礼与祖辈的升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多声部民歌合唱是我国民族民歌中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也是其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对于多声部民歌还有一个专业性的名词“双重乐感”也称‘多元音乐耳朵’,它是指对某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奏、调式、多声部等音乐要素进行了听觉分析。多声部民歌也称其“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的俗称。
  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现如今地道的多声部民歌已经不多见,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更加应该得到重视。下面笔者简要的介绍苗族和瑶族的多声部民族民歌。
  (一)湘西南多声部苗族“歌鼟”
  苗族歌鼟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其与地方文化共生,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鼟”是击鼓的声音,“歌鼟”是湘西南苗族演唱的“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且它贯穿苗族各种活动之中。按照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民族习惯来划分,有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三音歌调和嫁歌调等。在无文字的苗族,借“歌”来完成记事、交流、传承功能,这是其记载本族文化的主要手段。节日以歌相贺,劳动以歌互助,祭祀以歌当哭。   歌鼟作为为数不多的多声部民歌,它的歌词有很强的文学性、口语性、即兴性。但更独特的是其合唱形式。它最多的声部有四个或者更多,二、三声部比较常见,且各声部有特定的称谓。讲歌为低声部,领歌为中声部,和歌也叫拉腔作为高声部和次高声部。
  引用龙飞屿的相关文章《湘西南多声部苗族“歌鼟”研究》 ②:“原始人的‘大混唱’——多声部民歌的萌芽” ③。歌鼟作为多声部民歌,是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它的‘多声部’特点,决定了它是二人以上的歌唱活动” ④。樊祖荫先生在《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一书中指出:“‘大混唱’可以说是人类早期集体歌唱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
  如今,随着湘西南地区的不断发展,使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发生了各种变化,导致本地区的音乐丧失了大量的受众群。
  (二)湖南九嶷山瑶族民歌
  九嶷山位于湖南省的永州市,九嶷山的瑶族人口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瑶族在漫长的历史迁移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民族文化。
  九嶷山瑶族音乐关于它的起源有许多说法,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主要起源于劳动说、巫术说、游戏说、模仿说、表现说五个方面。引用徐丹的相关文章《湖南九嶷山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⑤:早在古代,九嶷山瑶族就常常以歌言志,“以歌记事、祭祖、述史、达情,甚至各种法规、礼仪都用歌来表示” ⑥。他们也常常在劳作时歌唱来激励自己,同时也可缓解劳动时的枯燥无味。随爱情歌曲的出现,慢慢形成了对歌的形式。在集会中,他们有了更多的交流,后因单人演唱过于单调,便产生了二人同唱的形式(即同声二重唱)。
  九嶷山瑶族民歌有祭祀民歌、抒情民歌、叙事民歌等具有浓郁地方性和民族性色彩民歌。瑶族演唱大有即兴的性质,形式上也丰富多彩。大致分为:独唱、齐唱、对唱、同声二重唱等演唱形式。《蝴蝶歌》是一种同声二重唱,它的曲调婉转,音乐形态多变,传唱度高。且它在演唱的吐字行腔上,是用一种汉语方言演唱。因蝴蝶歌的演唱多带有即兴的性质,在田间劳作休息时便会演唱原生态的二声部蝴蝶歌。蝴蝶歌具有颇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2008年,瑶族蝴蝶歌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创新方式的限制、创新意识的淡化、创新机制的局限、民族语言的阻碍,这些都是九嶷山瑶族民歌现在面临的传承问题。
  (三)海南黎族民歌
  歌唱是黎族民歌传承、沿革的唯一方式。民歌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抒怀方式,尤其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的口口相传足以见证这种艺术形式是黎族人民交流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不同时期的民歌反映黎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不同的角度映射出其对于不同的视见。
  引用张睿的相关文章《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 ⑦:黎族民歌具有文化价值。黎族民歌彰显民族精神的价值,一个民族的特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黎族人民追求社会进步折射于黎族人民对于社会态度的进步思维,历史在前,社会在发展,黎族人民对于社会进步的感知也在不断更新,通过民歌歌词乐思意表。黎族民歌的实用之美,愉悦之美,自由之美,动态之美,都体现出黎族民歌所呈现出的多重审美价值。
  能歌善舞的黎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歌以咏志,用歌声谱写民族历史、彰显民族精神、映现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一)传统音乐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包含了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审美品格,是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也是人文思想意识的结晶。在此基础之上中国传统音乐无时无刻不展示出一种平等的人文观念,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
  引用胡郁青的相关文章《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人文价值》 ⑧我们可知:传统音乐最初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单纯的是为了进行娱乐活动,它蕴含着重要的“礼”的思想,对于音乐的掌握不仅可以代表古代礼乐制度的发展,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品格和思想。 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具有政治性的目的还具有培养情操、 教化的深刻作用。 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音乐属性也逐渐丰富,自中国古代起,音乐就被人们认为具有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人文精神和价值。
  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和追求也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面对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式,一些负面、消极的思想也逐渐产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新的历史场景中,人类开始重新关注美丽、安详、和谐的人文精神。中国音乐艺术强调音乐与个体内在精神的对应,正是以此喚起内心深沉的情感和超越日常语言与思想的道德良知,以此造就人的心灵与人格并成为其终极关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人文价值正在于此。
  (二)传承与创新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个性以及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包括戏曲、说唱音乐、民歌、器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历史,承载着我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能够接触到的音乐文化和音乐题材越发增多,各种新奇的音乐艺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民族民间音乐艺术逐渐失去了许多可供其长期发展的渠道。此外,港台流行音乐、欧美流行音乐以及日韩流行音乐等都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目前,民族原生态音乐主要面临的几个问题:需求问题、传统问题、评价问题。引用史小亚的相关文章《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原始困境与现代传统》 ⑨中的内容我们可知: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生态基础日渐薄弱、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生态传承被破坏、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生态传播被冲击。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影响,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公共需求在淡化;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意识观念在发生转变,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原有的传承机制相应的也失去了原有存在的支撑条件;现对于音乐学院派的规范化、系统化的技能评价系统,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这一形式并没有明确形成评价系统,大部分对其的评价是来自感性认识,专业的评价也是依据现有的音乐有体系所涉及的认识。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有民族群众的需求才有满足。
其他文献
【摘要】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习者的口头交际能力,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多开口说话,这与口语教学的宗旨相违背。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的出现扭转了这一趋势,践行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 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的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观念也越来越在高校课程教育中被得到重视,本文就以《规范汉字书写》专业课程与思政隐性教育融合为着力点,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对高校专业课程进行了概念分析和系统构建,并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找到课程思政与具体专业课程的最佳融合方式,为进一步实践课程思政
期刊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民众体育意识逐步的增强,社会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社会体育社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体育社团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自身显著的优势和卓越的成效。因而,对于社会体育社团的品牌化构建和建设,以及对社会体育社团品牌战略指导下的社会体育社团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在此背
期刊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的实验田,比较文学的多棱镜,民族文学的展示台。拉美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优秀代表,对世界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且极大鼓舞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本文对“1949-2019”70年间拉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在中国译介出版的阶段特点进行分析,对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供示范性路径参考。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拉美文学;译介出版;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文以《论语》为对象,试图挖掘其思政价值。将《论语》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有以下五点意义:以“仁孝忠恕”为准则,形成共同体意识;重视学习、乐于学习,夯实学风;以恭宽信敏惠为行为规范;培养注重实践、言行一致的健康人性;在大学生中构建君子风范。  【关键词】 《论语》;孔子;儒家;高校思政  【中图分类号】G47
期刊
【摘要】 现代社会中,日语专业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培育精英型的创新人才。教育部规定,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应当在打好日语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日语外交的能力,并有一定程度的商务常识。而当下在培养日语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如日语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商务知识的教授和指导工作、学校开设的商务日语课程不能满足实际的市场需求、学生不能找到权威的商务日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是综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知识的基础课,是一门传统的理论课。面对当下职业需求的进一步具象化,传统课程的学习模式逐渐与职场脱节。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使传统学科的课程建设必将走上改革之路。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93-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的社会生态也与良好的自然生态同样重要。新闻报道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交流与国际关系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日报》作为中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是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思想动态的重要方式,其社会影响力不应被忽视,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日报》也对新冠疫情的最新情况进行报道。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为理论基础,选取《中国日报》中有关中国援助他国,
期刊
【摘要】 胡风对《生死场》“锤炼不够”的评价,笼罩了此后半个多世纪文坛对《生死场》的印象。本文试图从对《生死场》初版本与作为前身的报刊本《麦场》的校读中,提供一个印象之外的阐释角度与作家形象。结合“悄吟”的其他作品,可以看出《生死场》行文的粗糙与晦涩之感,乃是作家有意追求的效果,从《麦场》到《生死场》的修订,既是作家文学自觉不断苏醒的显现,亦是她治疗创伤性记忆的阶段折射,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体现出“
期刊
【摘要】 森鷗外是日本明治时期近代文学的启蒙者先驱,其处女作《舞姬》作为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从男女主人公塑造来看,男主人公在爱情中是懦夫,而女主人公是积极追求爱情的勇者;从男主公的思想构建过程来看,其本人又是封建日本上层的代表,爱丽丝则是被排除在这一体系外的他者。日本变革的不彻底性、森鸥外从小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以及中西方文化对于森鸥外的影响造成了这一差异。  【关键词】 森鸥外;两性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