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2013年以来,edX、Coursera等慕课平台相继开始了微专业课程建设。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微专业课程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设计和组织模式。微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向学习者提供微专业认证;聚焦于某一主题,以短期项目为主;在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上强调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学分认证。微专业课程的相关实践对我国慕课建设同样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放教育运动从开放课件到开放课程进而到开放专业的趋势。无论是慕课平台还是高等院校,都應该充分吸收国外慕课微专业的成功经验,并通过此方式帮助学习者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关键词】 慕课;微专业;专项课程;微硕士项目;开放教育;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8)12-0023-08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以来,慕课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快速发展,新的慕课平台相继出现,课程数量与学习者人数也不断增多。ClassCentral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2,000万人首次加入慕课学习者阵营。截至2017年底,慕课学习者数量增至7,800万人,慕课的总数达到9,400门,参与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超过800所(Shal, 2018)。
但是,在快速上涨的数据背后有关慕课如何盈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广大慕课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Loeckx, 2016; 袁莉等, 2014)。英国学者斯蒂芬·哈格德在其《慕课正在成熟》一文中提到:慕课的焦点问题在于寻找到商业模式,以及所有与规模、可持续性盈利、学习认证和开放性相关的问题(斯蒂芬·哈格德, 王保华, 何欣蕾, 2014)。在这一大背景下,各慕课平台对其盈利模式的探索也在一直进行,包括积极推动与院校的学分认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等。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在于微专业模式的实施(Taneja, Goel, 2014; Dasarathy et al., 2014)。
微专业(micro-credential)是指慕课平台向学习者提供的针对某一主题的序列化课程,常常由3-10门与该主题相关的慕课组成。为了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质量,课程开发者会向学习者推荐课程的学习顺序和学习方法。当学习者完成所有课程并通过测验后,学习者能够获得微专业认证,整个学习过程看起来像是高等院校中“选择某一专业—完成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每一门课程)—获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微缩版本。
微专业在不同慕课平台上有不同的名称和表现形式,常见的表述如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s)、项目课程(Programs)、学位课程(Degrees)等。有关慕课微专业的实践早在2013年就已经出现。2013年9月,edX发布X系列认证项目,并开放了“物流管理”和“计算机技能入门”两个微专业项目;2014年1月,Coursera推出了与edX类似的专项课程计划,以此整合平台内课程资源,向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化的专业学习资源;慕课“三驾马车”中的Udacity也于2014年6月推出纳米学位计划,允许学习者利用6到12个月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通过考核认证,并由此获得就业推荐(汪琼, 张桐, 2015)。
从2013年秋季到2017年,经历了四年多的实践,微专业的建设也逐渐走向稳定并引起了各大慕课平台的充分重视,在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rn等主要慕课平台中,都将微专业或系列课程放在了首页和导航栏的突出位置以吸引学习者参与。本研究聚焦于慕课平台中的微专业建设,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
1. 当前主要慕课平台中微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如何?
2. 当前慕课平台中的微专业课程呈现出哪些主要特点?
3. Coursera、edX等平台中的微专业课程对我国慕课建设有哪些启示?
二、慕课微专业建设现状与典型模式
本研究首先统计了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rn、Kadenze五个慕课平台中微专业的相关信息,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从统计信息看,edX最早在平台中开设微专业课程,Coursera和Udacity紧随其后,FutureLearn和Kadenze则相对较晚。在微专业数量上,Coursera和edX中开设的微专业课程明显多于另外三家,分别达到了234个和120个。造成Udacity、FutureLearn和Kadenze三家平台微专业课程较少的原因可能是Udacity会根据行业动态和需求更新或下线一部分微专业课程,而表1仅统计了当时所开放的课程数量,未统计已经下线的课程数量;FutureLearn和Kadenze开设微专业的时间相对较短,尚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
所有平台都为完成微专业的学习者提供微专业认证或专项认证证书以证明其掌握了相应领域的知识并具有相关能力。通过微专业中的所有课程并获取每一门课程的认证证书是得到微专业认证的基本和必要条件。在一部分微专业项目中,还需要学习者额外完成毕业项目(如Coursera)或毕业测验(如edX和FutureLearn)。
在付费模式上,大体上可分为按月付费和按项目付费两类。Coursera和Udacity均采用按月付费模式。Coursera中的微专业课程会根据项目制定不同的学费标准,但基本都在每月数十美元范围内,平台希望通过按月付费的模式激励学习者尽快完成学习计划并获得证书;在Udacity中,学习者每月支付200美元学费,如果学习者能够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则可申请一半的学费返还。edX、FutureLearn和Kadenze均采用按项目付费的模式,学费大多为项目中每一门课程的认证费用加上最终测评费用。 从时间维度看,微专业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慕课平台的关注和大力推广,具体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慕课平台投入到微专业建设中,慕课微专业的数量逐渐增多,覆盖的学科和领域也更加丰富;微专业的组织和设计模式日益成熟,不是简单地将课程打包,而是提供了包括毕业项目、终期评估以及配套支持服务的系统化学习方案;微专业的付费模式逐渐稳定,推进了慕课学习的付费认证进程,为慕课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途径。下面将重点介绍Coursera和edX中的两类典型微专业课程。
1. Coursera专项课程模式
Coursera作為世界范围内开课数量最多、注册人数最多的慕课平台,其所实施的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s)模式在微专业实践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Coursera专项课程的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课程 毕业项目”的设计与组织方式:在每一个专项中,不仅将相关课程聚合在一起,而且还提供了额外的毕业项目(Capstone Project),以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真实的实践之中。毕业项目多采用同伴互评的形式出现,完成毕业项目是获得专项证书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毕业项目,教学设计者会提供一系列的辅助和支持工具,并设置毕业项目的完成进度,步步推进,而不是仅仅抛出题目让学习者完成。
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开设的“商业基础”(Business Foundations)专项课程为例,共包括6门课程,即5门知识类课程和1个独立的毕业项目。这5门知识类课程围绕商业的主要环节展开,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社会和人力资本、企业金融以及运营管理;在毕业项目中,学习者被要求利用所学的商业技能评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新的产品方案并完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书。教师在毕业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会提供项目导览、重要知识点回顾、案例参考等辅助内容,并为学习者设定完成商业计划书的节奏和框架。每位学习者的作品都会经过多次更改并获得来自同伴的反馈,从而确保毕业作品的质量。该专项课程的预计完成时间在6个月左右,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同时,由于专项内的课程在内容和知识点上没有明确的承接关系,因此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喜好决定学习顺序。但对于那些在学习内容上有明确承接关系的专项来说,教学设计者会建议学习者按照课程的预设顺序展开学习。
行业合作伙伴(Industry partners)的引入是Coursera专项课程的又一大特色,目前仅在部分专项中实施。在2016年Coursera学习人数排名前十的专项课程中,就有4门专项课程引入了行业合作伙伴(Coursera, 2016)。行业合作伙伴的作用包括:为毕业项目提供数据或案例情境;为专项课程提供课程材料(如嘉宾讲座等);对在毕业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习者提供奖励或激励措施;为专项课程的制作提供一部分资金或技术支持(如软硬件设备)等。以“商业基础”专项为例,该专项课程的行业合作伙伴为毕业项目提供了任务情境和一系列相关数据,学习者可以通过为行业合作伙伴制作商业计划书的方式完成毕业项目。而在杜克大学的“从 Excel 到 MySQL:商业分析技术(Excel to MySQL: Analytic Techniques for Business)”专项中,行业合作伙伴Airbnb不仅为毕业项目提供了数据来源,还为每年排名前十的项目完成者提供与Airbnb首席数据科学家讨论并展示作品的机会。
总体来看,Coursera的专项课程模式在通过聚合相关课程以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领域知识的同时,又借助毕业项目和行业合作伙伴的引入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一方面为学习动机的提升和知识的有效迁移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进入一线企业或获得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路径,这也是专项课程相较于单门独立课程的优势所在。
2. edX微硕士项目模式
edX早在2013年就在平台中启用微专业模式,目前共包含三大类别,分别是微硕士认证、认证职业认证以及X系列认证。其中,微硕士项目的学习内容全部由顶尖高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开发,旨在以提供面向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课程集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生涯发展。每一个微硕士认证项目所涵盖的课程一般不少于3门,不多于10门,以4~6门居多,预计完成时间在6个月左右。涉及的学科以商业、计算机、数据科学等为主,但也包括少量的物理、生物、教育学等学科的项目。在测评方式上,多为完成并通过项目中每一门课程的测评认证即可获得微硕士的项目认证,但在一部分项目中会要求学习者额外通过毕业测评(Capstone Exam)才可以获得最终认证。
相较于其他微专业课程,微硕士项目的一大重要特点在于:一旦学习者通过该项目的全部课程和评测,在获得认证证书的同时还可以申请相应高校的硕士学位项目并实现学分转换。就当前平台中所提供的微硕士项目来看,其课程容量与高等院校正式硕士项目一学期的学习内容相近,大体上可以冲抵对应完整硕士项目20%到40%的学分和学时,从而降低学习者获得硕士学位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Shal, 2016)。
edx的微硕士项目开始于2015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平台上发布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系列课程。在该项目中,共包括5门知识类课程和1个综合考试,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地完成学习,每门课程都包括13周的学时,从而确保本项目与校内一学期的研究生课程容量一致。为了获得微硕士认证,学习者首先需要完成上述五门课程并获得每一门课程的认证证书,而后通过最终的毕业测验。毕业测验采用在线答题的形式,分为测试1和测试2两个部分,每部分各120分钟,用以检验上述课程的学习成果。
学习者在完成该微硕士项目并获取认证证书后,可以申请该校的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SCM Blended Masters Program)。申请通过的学习者可以将edX微硕士项目中所学课程转化为对等学分(42个学分),再完成剩余的在校学习任务(48~57个学分),即可获得物流工程硕士学位。作为成功完成微硕士项目的奖励,学习者在申请对应硕士学位时不再需要提交GMAT或GRE成绩。 除MIT自身的硕士项目外,获得“供应链管理”微硕士认证的学习者还可以申请包括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更多高校的硕士学位,并可在不同学院之间实现学分互转。支持高校和相关学分认证政策如表2所示。
以“供应链管理”为例,微硕士认证在提供高质量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加强慕课学习与高校培养方案之间学分转换的方式为学习者获得高校正式学位提供了途径和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从而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生涯的发展。
三、慕课微专业课程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各慕课平台提供的微专业课程虽存在差异,如付费模式不同、评测模式不同等,但在整體机制上具有较高的共通性,其共同的特征如下:
1. 建立微专业认证机制
为学习者提供微专业认证或系列课程认证是所有慕课平台的共识。当学习者达到微专业的学习要求时即可获得一份独立的微专业认证以证明其掌握了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其作用和性质皆与大学的毕业证书类似。在微专业认证中,会同时标有学习者姓名、微专业名称、平台名称、开课单位名称、授课教师签名等信息,学习者可以将认证证书作为证明材料添加到自己的简历或领英账号中。
对于慕课平台来说,微专业认证的价值在于推进课程付费认证进程(汪琼, 张桐, 2015),从而在整体上丰富平台盈利模式,促进平台可持续发展。但是,对消费者也就是广大慕课学习者来说,选择微专业认证可能的出发点在于:相较于单门课程来说,微专业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更加系统和深入,不仅将同话题的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同时还提供了毕业项目、毕业评测以及其他配套的学习支持。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微专业认证被认为比单门课程更能代表学习者对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樊文强, 2015)。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用人单位,微专业认证都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学习者下一步的求学和求职,因此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2. 以短期项目为主
在几大慕课平台开设的微专业中,每一个微专业所包含的课程都不会超过10门,大多以4~6门课程为一个系列,学习时间被控制在6~12个月以内,以保证学习者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同于传统高校一个专业十几门甚至更多必修课的培养模式,慕课微专业在选题上往往更加聚焦,相当于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细分,着眼于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特定技能打造课程包,形成一个个微专业。这种短期项目模式在保留了传统高校培养模式系统化、专业化特征的同时,一方面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只要努力即可在近期达成”的学习目标设置有利于学习者选课和学习动机的保持;另一方面,满足了学习者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即时性需求,如改进绩效、寻找工作岗位等,从而使微专业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表3对比了单门慕课、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慕课微专业项目之间的优劣。
3. 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的特征逐渐突出
慕课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使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Loeckx, 2016)。就慕课微专业的设计模式来看,其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的特征也逐渐突出,具体表现在:在课程选题上关注能力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实践项目帮助学习者练习所学知识并形成展示作品;引入行业合作伙伴,强化平台、高校与行业的合作;增强微专业认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为学习者提供就业或与企业交流沟通的机会。
以Coursera为例,在其专项课程中除了经过系统化组织的课程包外,还提供了实践导向的毕业项目以帮助学习者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真实的问题解决场景之中,实现学习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同时,那些经过多次修改和同伴互评的毕业项目成果也可以与简历共同作为展示材料向用人单位证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该领域的相关技能。
在edX中,微硕士认证同样被认为是通向顶尖岗位的途径之一。在其每一个微硕士项目中都详细地说明了对应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并邀请IBM、Adobe、沃尔玛等一线企业对项目所学内容和完成项目后的工作发展进行说明,进一步展示微专业认证与未来工作的关联性。除此之外,edX同时提供由微软等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的职业认证系列课程。相较于微硕士认证,这部分微专业项目更加关注关键性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Udacity于2014年启动纳米学位项目,该项目中的课程大多由一线企业如谷歌、亚马逊、IBM等直接开发,面向行业最新需求和学习者职业技能发展设定选题和教学内容,并在课程中向学习者提供多个实战项目以帮助学习者练习和形成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Udacity还于2016年在平台中推行高级纳米学位(Nanodegree PLUS)计划。该计划需要学习者每月支付300美金的学费(普通纳米学位为每月200美元),平台则承诺在学习者完成并通过纳米学位认证的六个月内向学习者提供一份相关工作供选择,否则全额退还学费(Thrun, 2016)。
综合来看,无论项目的选题、课程的设计,还是宣传和推广,慕课微专业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的特征正逐渐突出,平台也希望能够借助微专业认证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及生涯发展,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付费。
4. 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学分认证
慕课微专业的另一大特征在于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推进学分认证进程。关于学分认证的实践早在慕课刚刚兴起时就已经开始,201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宣布支持Udacity一门计算机课程在本校内进行学分转换,这是美国第一所支持慕课学分转换的高校(Mangan, 2012)。在此之后,美国教育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认定的方式,向其所属的1,800余所院校推荐了多门可以加入学分认证和学分转化体系的慕课(Kolowich, 2013)。
由于Cousera等慕课平台在发展早期多以提供一门门独立课程为主,因此高校在进行慕课学分认证的过程中只能选择以课程为具体单位,一门慕课同等地转化为校内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某门课程及其对应学分。微专业课程的学分认证也延续了这种模式,当学习者完成慕课平台中的微专业项目后,可以申请相应的校内学分,课程设计者在开课之前就会说明支持其学分转换的学校以及可转换的学分数量,如FutureLearn、Kadenze等平台上的部分微专业课程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整体来看,这种模式对于院校的学习者更加适用,通过慕课平台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还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并获得学分,而对于慕课中的在职学习者群体来说则很难享受这种政策。 在原有学分认证模式的基础上,慕课平台进一步借助微专业课程打造在线学位项目,加强与院校之间的合作。除edX的微硕士认证项目之外,Coursera和FutureLearn上均推出相应的在线学位计划。微专业相较于一门门独立课程,可以让学习者相对深入和全面地接触高校某一院系或某一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或进修奠定基础,因此更加容易与学位申请和学位教育进行对接和融合。这种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在校学习者,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希望获得更高学位认证的在职人士。表4统计了Coursera等慕课平台学分认证的相关政策。
四、慕课微专业对我国慕课建设的启示
我国于2013年加入慕课运动,并迅速建立了包括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慕课平台。与此同时,国内慕课学习者数量稳步攀升,以学堂在线为例,截止到2017年底其注册学习者人数已经接近930万(Shal, 2018)。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国内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慕课更好地为国内学习者服务等依然是慕课研究者和实践者重点关注的话题。而微专业的相关实践,对于我国慕课建设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对慕课平台的启示
从目前来看,微专业模式在我国慕课平台中还较少出现,大多数慕课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等仍然以向学习者提供独立的单门课程为主要运营模式,学堂在线也仅是在2017年9月才推出了微学位项目。因此,对于国内的慕课平台来说,首先可以做的是在慕课平台内打造和推广微专业课程,建立微专业认证机制。
发展微专业的首要意义在于豐富慕课盈利模式。中国的开放教育实践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和高校买单,只有依靠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才能支撑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袁松鹤, 刘选, 2014),相较于分散的多门课程来说这些有明确专业方向的系列化课程包要更加有吸引力(邱伟华, 2015),学习者也更加乐于进行付费学习和认证,从而为慕课平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另外,我国慕课平台在建设微专业的过程中要着重学习Coursera、edX等平台的已有经验,包括建立短期项目、提供微专业认证、突出职业和能力导向等。中国大学MOOC曾参照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开设了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按照大一到大四的学习顺序向学习者推荐了二十余门来自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种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对慕课微专业的初步探索,未来也可以参照Coursera或edX的做法,在项目周期、项目选题、专业认证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尝试。
我国慕课平台在建设微专业的过程中要学习的另外一点是进一步增强平台与一线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已有的慕课建设逻辑中,由高校开发课程提供给慕课平台,学生在慕课平台进行学习,慕课平台向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认证证书以帮助其在用人单位处获得工作。借助微专业模式,慕课平台可以进一步加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的作用。一方面,一线企业可以参与到慕课课程建设中,作为直接开课方或者行业合作伙伴向慕课平台以及高校提供及时、准确的行业需求,从而增加慕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慕课平台可以通过微专业认证的方式向院校反向提供更多的学习者,如edX的微硕士项目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2. 对高等院校的启示
中国的慕课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积极参与,对于那些已经开设了慕课的高等院校来说可以继续尝试在慕课平台中推出系列课程或微专业项目(邱伟华, 2017)。微专业课程的推广有助于进一步扩大院校影响力,将系统化的优质资源开放充分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在体现高等院校社会责任的同时,促进了教育公平。以前面提到的“供应链管理”微硕士项目为例,2016年有3,500名网络学习者付费参与了该项目,而对应其在MIT开设的校内项目每年仅可招收40名学生(Young, 2016)。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建设慕课是希望以慕课为抓手促进校内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善校内人才培养质量(崔璨, 刘玉, 汪琼, 2015),微专业建设同样是达成此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微专业进一步改进校内教学和培养方案,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最新趋势和需求精细化设计每一版块的学习内容,将一门门独立课程组合为若干个微专业或课程模块,并让每一个课程模块的目标与产出清晰可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更好地与社会对接。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慕课微专业优化招生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以往的招生体系中,学校根据成绩或其他证明材料选择学生,学生在入校之前并不会选修该校的任何课程,因此在入校之后很可能出现所选择的专业或学习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或不喜欢该专业的情况。参照edX的微硕士认证模式,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微专业课程的方式让学习者先行选修一部分课程模块,当通过课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在校内进修,而已经选修的部分课程可以用于学分转换,减少学习者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成本。通过慕课微专业,将原有的“先录取再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先学习再录取”的模式。在扩大学习者数量让更多人都有机会参与学习的同时,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也可以让学校挑选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随着慕课学分认证以及慕课课程建设体系的逐渐完善,高校也可以选用其他学校开设的高质量微专业课程,实现高校之间课程的优势互补,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3. 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启示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概念。在此之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运动(OCW)和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孙子文, 纪志成, 2017)。2012年以来兴起的慕课则被认为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蔡文璇, 汪琼, 2013)。相比一门门相互独立的课程来说,慕课微专业的建设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在完整课程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向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化的专业学习体验,使社会大众能够有机会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接受高质量教育资源。从开放课件到开放课程,再到开放专业,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开放程度上的又一次推进。 慕课微专业建设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启示是改进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使开放教育能够为个人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早期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多为名校将本校优质课程录像及课件发布在网络环境下供学习者自由学习。但是,这部分资源毕竟是直接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问题解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服务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人都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同样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该吸收慕课微专业建设的诸多经验,包括:结合行业最新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引入企业的参与;更新教学方法,如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加速知识的迁移。
五、结语
慕课微专业课程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无论是在内容设计上还是在运营模式上,都已经趋向于稳定。这种以技能或主题组织形成的课程序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单一课程无法深入、难以满足学习者系统学习需求的问题,并以提供微专业认证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的附加值,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为慕课平台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微专业的相关实践也为如何在慕课乃至于在开放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提供了思路,诸如以4~6门课程的方式建立短期项目、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设计课程以及推进学分认证等方式,对慕课平台、高等院校以及一线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而对于中国的慕课建设来说,如何吸收Coursera、edX等平台微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发展需要与实际情况使慕课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则是下一步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蔡文璇,汪琼. 2013. 2012:MOOC元年[J]. 中国教育网络(4):16-18.
崔璨,刘玉,汪琼. 2015. 中國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 中国电化教育(7):19-24.
樊文强. 2015. MOOC学习成果认证及对高等教育变革路径的影响[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53-64.
邱伟华. 2015. 高等教育慕课市场的认证机制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3):40-45.
邱伟华. 2017. 高等教育慕课的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39-49.
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 2014. 慕课正在成熟[J]. 教育研究(5):92-99.
孙子文,纪志成. 2017.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透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从OCW到MOOCs[J]. 学术论坛,40(1):155-161.
汪琼,张桐. 2015. 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J]. 电化教育研究(4):35-43.
袁莉,斯蒂芬·鲍威尔,比尔·奥利弗,马红亮. 2014. 后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开放教育研究(3):44-52.
袁松鹤,刘选. 2014. 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3-12.
Coursera.(2016).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 of 2016. Coursera.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6 at http://coursera.tumblr.com/post/154812914287/the-most-popular-courses-of-2016
Dasarathy, B., Sullivan, K., Schmidt, D. C., Fisher, D. H.,
自2013年以来,edX、Coursera等慕课平台相继开始了微专业课程建设。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微专业课程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设计和组织模式。微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向学习者提供微专业认证;聚焦于某一主题,以短期项目为主;在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上强调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学分认证。微专业课程的相关实践对我国慕课建设同样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放教育运动从开放课件到开放课程进而到开放专业的趋势。无论是慕课平台还是高等院校,都應该充分吸收国外慕课微专业的成功经验,并通过此方式帮助学习者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关键词】 慕课;微专业;专项课程;微硕士项目;开放教育;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8)12-0023-08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以来,慕课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快速发展,新的慕课平台相继出现,课程数量与学习者人数也不断增多。ClassCentral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2,000万人首次加入慕课学习者阵营。截至2017年底,慕课学习者数量增至7,800万人,慕课的总数达到9,400门,参与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超过800所(Shal, 2018)。
但是,在快速上涨的数据背后有关慕课如何盈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广大慕课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Loeckx, 2016; 袁莉等, 2014)。英国学者斯蒂芬·哈格德在其《慕课正在成熟》一文中提到:慕课的焦点问题在于寻找到商业模式,以及所有与规模、可持续性盈利、学习认证和开放性相关的问题(斯蒂芬·哈格德, 王保华, 何欣蕾, 2014)。在这一大背景下,各慕课平台对其盈利模式的探索也在一直进行,包括积极推动与院校的学分认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等。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在于微专业模式的实施(Taneja, Goel, 2014; Dasarathy et al., 2014)。
微专业(micro-credential)是指慕课平台向学习者提供的针对某一主题的序列化课程,常常由3-10门与该主题相关的慕课组成。为了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质量,课程开发者会向学习者推荐课程的学习顺序和学习方法。当学习者完成所有课程并通过测验后,学习者能够获得微专业认证,整个学习过程看起来像是高等院校中“选择某一专业—完成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每一门课程)—获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微缩版本。
微专业在不同慕课平台上有不同的名称和表现形式,常见的表述如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s)、项目课程(Programs)、学位课程(Degrees)等。有关慕课微专业的实践早在2013年就已经出现。2013年9月,edX发布X系列认证项目,并开放了“物流管理”和“计算机技能入门”两个微专业项目;2014年1月,Coursera推出了与edX类似的专项课程计划,以此整合平台内课程资源,向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化的专业学习资源;慕课“三驾马车”中的Udacity也于2014年6月推出纳米学位计划,允许学习者利用6到12个月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通过考核认证,并由此获得就业推荐(汪琼, 张桐, 2015)。
从2013年秋季到2017年,经历了四年多的实践,微专业的建设也逐渐走向稳定并引起了各大慕课平台的充分重视,在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rn等主要慕课平台中,都将微专业或系列课程放在了首页和导航栏的突出位置以吸引学习者参与。本研究聚焦于慕课平台中的微专业建设,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
1. 当前主要慕课平台中微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如何?
2. 当前慕课平台中的微专业课程呈现出哪些主要特点?
3. Coursera、edX等平台中的微专业课程对我国慕课建设有哪些启示?
二、慕课微专业建设现状与典型模式
本研究首先统计了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rn、Kadenze五个慕课平台中微专业的相关信息,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从统计信息看,edX最早在平台中开设微专业课程,Coursera和Udacity紧随其后,FutureLearn和Kadenze则相对较晚。在微专业数量上,Coursera和edX中开设的微专业课程明显多于另外三家,分别达到了234个和120个。造成Udacity、FutureLearn和Kadenze三家平台微专业课程较少的原因可能是Udacity会根据行业动态和需求更新或下线一部分微专业课程,而表1仅统计了当时所开放的课程数量,未统计已经下线的课程数量;FutureLearn和Kadenze开设微专业的时间相对较短,尚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
所有平台都为完成微专业的学习者提供微专业认证或专项认证证书以证明其掌握了相应领域的知识并具有相关能力。通过微专业中的所有课程并获取每一门课程的认证证书是得到微专业认证的基本和必要条件。在一部分微专业项目中,还需要学习者额外完成毕业项目(如Coursera)或毕业测验(如edX和FutureLearn)。
在付费模式上,大体上可分为按月付费和按项目付费两类。Coursera和Udacity均采用按月付费模式。Coursera中的微专业课程会根据项目制定不同的学费标准,但基本都在每月数十美元范围内,平台希望通过按月付费的模式激励学习者尽快完成学习计划并获得证书;在Udacity中,学习者每月支付200美元学费,如果学习者能够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则可申请一半的学费返还。edX、FutureLearn和Kadenze均采用按项目付费的模式,学费大多为项目中每一门课程的认证费用加上最终测评费用。 从时间维度看,微专业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慕课平台的关注和大力推广,具体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慕课平台投入到微专业建设中,慕课微专业的数量逐渐增多,覆盖的学科和领域也更加丰富;微专业的组织和设计模式日益成熟,不是简单地将课程打包,而是提供了包括毕业项目、终期评估以及配套支持服务的系统化学习方案;微专业的付费模式逐渐稳定,推进了慕课学习的付费认证进程,为慕课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途径。下面将重点介绍Coursera和edX中的两类典型微专业课程。
1. Coursera专项课程模式
Coursera作為世界范围内开课数量最多、注册人数最多的慕课平台,其所实施的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s)模式在微专业实践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Coursera专项课程的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课程 毕业项目”的设计与组织方式:在每一个专项中,不仅将相关课程聚合在一起,而且还提供了额外的毕业项目(Capstone Project),以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真实的实践之中。毕业项目多采用同伴互评的形式出现,完成毕业项目是获得专项证书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毕业项目,教学设计者会提供一系列的辅助和支持工具,并设置毕业项目的完成进度,步步推进,而不是仅仅抛出题目让学习者完成。
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开设的“商业基础”(Business Foundations)专项课程为例,共包括6门课程,即5门知识类课程和1个独立的毕业项目。这5门知识类课程围绕商业的主要环节展开,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社会和人力资本、企业金融以及运营管理;在毕业项目中,学习者被要求利用所学的商业技能评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新的产品方案并完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书。教师在毕业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会提供项目导览、重要知识点回顾、案例参考等辅助内容,并为学习者设定完成商业计划书的节奏和框架。每位学习者的作品都会经过多次更改并获得来自同伴的反馈,从而确保毕业作品的质量。该专项课程的预计完成时间在6个月左右,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同时,由于专项内的课程在内容和知识点上没有明确的承接关系,因此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喜好决定学习顺序。但对于那些在学习内容上有明确承接关系的专项来说,教学设计者会建议学习者按照课程的预设顺序展开学习。
行业合作伙伴(Industry partners)的引入是Coursera专项课程的又一大特色,目前仅在部分专项中实施。在2016年Coursera学习人数排名前十的专项课程中,就有4门专项课程引入了行业合作伙伴(Coursera, 2016)。行业合作伙伴的作用包括:为毕业项目提供数据或案例情境;为专项课程提供课程材料(如嘉宾讲座等);对在毕业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习者提供奖励或激励措施;为专项课程的制作提供一部分资金或技术支持(如软硬件设备)等。以“商业基础”专项为例,该专项课程的行业合作伙伴为毕业项目提供了任务情境和一系列相关数据,学习者可以通过为行业合作伙伴制作商业计划书的方式完成毕业项目。而在杜克大学的“从 Excel 到 MySQL:商业分析技术(Excel to MySQL: Analytic Techniques for Business)”专项中,行业合作伙伴Airbnb不仅为毕业项目提供了数据来源,还为每年排名前十的项目完成者提供与Airbnb首席数据科学家讨论并展示作品的机会。
总体来看,Coursera的专项课程模式在通过聚合相关课程以帮助学习者系统地学习领域知识的同时,又借助毕业项目和行业合作伙伴的引入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一方面为学习动机的提升和知识的有效迁移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进入一线企业或获得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路径,这也是专项课程相较于单门独立课程的优势所在。
2. edX微硕士项目模式
edX早在2013年就在平台中启用微专业模式,目前共包含三大类别,分别是微硕士认证、认证职业认证以及X系列认证。其中,微硕士项目的学习内容全部由顶尖高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开发,旨在以提供面向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课程集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生涯发展。每一个微硕士认证项目所涵盖的课程一般不少于3门,不多于10门,以4~6门居多,预计完成时间在6个月左右。涉及的学科以商业、计算机、数据科学等为主,但也包括少量的物理、生物、教育学等学科的项目。在测评方式上,多为完成并通过项目中每一门课程的测评认证即可获得微硕士的项目认证,但在一部分项目中会要求学习者额外通过毕业测评(Capstone Exam)才可以获得最终认证。
相较于其他微专业课程,微硕士项目的一大重要特点在于:一旦学习者通过该项目的全部课程和评测,在获得认证证书的同时还可以申请相应高校的硕士学位项目并实现学分转换。就当前平台中所提供的微硕士项目来看,其课程容量与高等院校正式硕士项目一学期的学习内容相近,大体上可以冲抵对应完整硕士项目20%到40%的学分和学时,从而降低学习者获得硕士学位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Shal, 2016)。
edx的微硕士项目开始于2015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平台上发布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系列课程。在该项目中,共包括5门知识类课程和1个综合考试,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地完成学习,每门课程都包括13周的学时,从而确保本项目与校内一学期的研究生课程容量一致。为了获得微硕士认证,学习者首先需要完成上述五门课程并获得每一门课程的认证证书,而后通过最终的毕业测验。毕业测验采用在线答题的形式,分为测试1和测试2两个部分,每部分各120分钟,用以检验上述课程的学习成果。
学习者在完成该微硕士项目并获取认证证书后,可以申请该校的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SCM Blended Masters Program)。申请通过的学习者可以将edX微硕士项目中所学课程转化为对等学分(42个学分),再完成剩余的在校学习任务(48~57个学分),即可获得物流工程硕士学位。作为成功完成微硕士项目的奖励,学习者在申请对应硕士学位时不再需要提交GMAT或GRE成绩。 除MIT自身的硕士项目外,获得“供应链管理”微硕士认证的学习者还可以申请包括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更多高校的硕士学位,并可在不同学院之间实现学分互转。支持高校和相关学分认证政策如表2所示。
以“供应链管理”为例,微硕士认证在提供高质量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加强慕课学习与高校培养方案之间学分转换的方式为学习者获得高校正式学位提供了途径和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从而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生涯的发展。
三、慕课微专业课程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各慕课平台提供的微专业课程虽存在差异,如付费模式不同、评测模式不同等,但在整體机制上具有较高的共通性,其共同的特征如下:
1. 建立微专业认证机制
为学习者提供微专业认证或系列课程认证是所有慕课平台的共识。当学习者达到微专业的学习要求时即可获得一份独立的微专业认证以证明其掌握了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其作用和性质皆与大学的毕业证书类似。在微专业认证中,会同时标有学习者姓名、微专业名称、平台名称、开课单位名称、授课教师签名等信息,学习者可以将认证证书作为证明材料添加到自己的简历或领英账号中。
对于慕课平台来说,微专业认证的价值在于推进课程付费认证进程(汪琼, 张桐, 2015),从而在整体上丰富平台盈利模式,促进平台可持续发展。但是,对消费者也就是广大慕课学习者来说,选择微专业认证可能的出发点在于:相较于单门课程来说,微专业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更加系统和深入,不仅将同话题的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同时还提供了毕业项目、毕业评测以及其他配套的学习支持。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微专业认证被认为比单门课程更能代表学习者对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樊文强, 2015)。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用人单位,微专业认证都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学习者下一步的求学和求职,因此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2. 以短期项目为主
在几大慕课平台开设的微专业中,每一个微专业所包含的课程都不会超过10门,大多以4~6门课程为一个系列,学习时间被控制在6~12个月以内,以保证学习者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同于传统高校一个专业十几门甚至更多必修课的培养模式,慕课微专业在选题上往往更加聚焦,相当于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细分,着眼于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特定技能打造课程包,形成一个个微专业。这种短期项目模式在保留了传统高校培养模式系统化、专业化特征的同时,一方面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只要努力即可在近期达成”的学习目标设置有利于学习者选课和学习动机的保持;另一方面,满足了学习者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即时性需求,如改进绩效、寻找工作岗位等,从而使微专业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表3对比了单门慕课、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慕课微专业项目之间的优劣。
3. 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的特征逐渐突出
慕课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使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Loeckx, 2016)。就慕课微专业的设计模式来看,其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的特征也逐渐突出,具体表现在:在课程选题上关注能力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实践项目帮助学习者练习所学知识并形成展示作品;引入行业合作伙伴,强化平台、高校与行业的合作;增强微专业认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为学习者提供就业或与企业交流沟通的机会。
以Coursera为例,在其专项课程中除了经过系统化组织的课程包外,还提供了实践导向的毕业项目以帮助学习者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真实的问题解决场景之中,实现学习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同时,那些经过多次修改和同伴互评的毕业项目成果也可以与简历共同作为展示材料向用人单位证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该领域的相关技能。
在edX中,微硕士认证同样被认为是通向顶尖岗位的途径之一。在其每一个微硕士项目中都详细地说明了对应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并邀请IBM、Adobe、沃尔玛等一线企业对项目所学内容和完成项目后的工作发展进行说明,进一步展示微专业认证与未来工作的关联性。除此之外,edX同时提供由微软等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的职业认证系列课程。相较于微硕士认证,这部分微专业项目更加关注关键性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Udacity于2014年启动纳米学位项目,该项目中的课程大多由一线企业如谷歌、亚马逊、IBM等直接开发,面向行业最新需求和学习者职业技能发展设定选题和教学内容,并在课程中向学习者提供多个实战项目以帮助学习者练习和形成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Udacity还于2016年在平台中推行高级纳米学位(Nanodegree PLUS)计划。该计划需要学习者每月支付300美金的学费(普通纳米学位为每月200美元),平台则承诺在学习者完成并通过纳米学位认证的六个月内向学习者提供一份相关工作供选择,否则全额退还学费(Thrun, 2016)。
综合来看,无论项目的选题、课程的设计,还是宣传和推广,慕课微专业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的特征正逐渐突出,平台也希望能够借助微专业认证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专业及生涯发展,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付费。
4. 加强与高校合作,推进学分认证
慕课微专业的另一大特征在于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推进学分认证进程。关于学分认证的实践早在慕课刚刚兴起时就已经开始,201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宣布支持Udacity一门计算机课程在本校内进行学分转换,这是美国第一所支持慕课学分转换的高校(Mangan, 2012)。在此之后,美国教育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认定的方式,向其所属的1,800余所院校推荐了多门可以加入学分认证和学分转化体系的慕课(Kolowich, 2013)。
由于Cousera等慕课平台在发展早期多以提供一门门独立课程为主,因此高校在进行慕课学分认证的过程中只能选择以课程为具体单位,一门慕课同等地转化为校内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某门课程及其对应学分。微专业课程的学分认证也延续了这种模式,当学习者完成慕课平台中的微专业项目后,可以申请相应的校内学分,课程设计者在开课之前就会说明支持其学分转换的学校以及可转换的学分数量,如FutureLearn、Kadenze等平台上的部分微专业课程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整体来看,这种模式对于院校的学习者更加适用,通过慕课平台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还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并获得学分,而对于慕课中的在职学习者群体来说则很难享受这种政策。 在原有学分认证模式的基础上,慕课平台进一步借助微专业课程打造在线学位项目,加强与院校之间的合作。除edX的微硕士认证项目之外,Coursera和FutureLearn上均推出相应的在线学位计划。微专业相较于一门门独立课程,可以让学习者相对深入和全面地接触高校某一院系或某一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或进修奠定基础,因此更加容易与学位申请和学位教育进行对接和融合。这种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在校学习者,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希望获得更高学位认证的在职人士。表4统计了Coursera等慕课平台学分认证的相关政策。
四、慕课微专业对我国慕课建设的启示
我国于2013年加入慕课运动,并迅速建立了包括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慕课平台。与此同时,国内慕课学习者数量稳步攀升,以学堂在线为例,截止到2017年底其注册学习者人数已经接近930万(Shal, 2018)。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国内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慕课更好地为国内学习者服务等依然是慕课研究者和实践者重点关注的话题。而微专业的相关实践,对于我国慕课建设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对慕课平台的启示
从目前来看,微专业模式在我国慕课平台中还较少出现,大多数慕课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等仍然以向学习者提供独立的单门课程为主要运营模式,学堂在线也仅是在2017年9月才推出了微学位项目。因此,对于国内的慕课平台来说,首先可以做的是在慕课平台内打造和推广微专业课程,建立微专业认证机制。
发展微专业的首要意义在于豐富慕课盈利模式。中国的开放教育实践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和高校买单,只有依靠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才能支撑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袁松鹤, 刘选, 2014),相较于分散的多门课程来说这些有明确专业方向的系列化课程包要更加有吸引力(邱伟华, 2015),学习者也更加乐于进行付费学习和认证,从而为慕课平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另外,我国慕课平台在建设微专业的过程中要着重学习Coursera、edX等平台的已有经验,包括建立短期项目、提供微专业认证、突出职业和能力导向等。中国大学MOOC曾参照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开设了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按照大一到大四的学习顺序向学习者推荐了二十余门来自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种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对慕课微专业的初步探索,未来也可以参照Coursera或edX的做法,在项目周期、项目选题、专业认证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尝试。
我国慕课平台在建设微专业的过程中要学习的另外一点是进一步增强平台与一线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已有的慕课建设逻辑中,由高校开发课程提供给慕课平台,学生在慕课平台进行学习,慕课平台向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认证证书以帮助其在用人单位处获得工作。借助微专业模式,慕课平台可以进一步加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的作用。一方面,一线企业可以参与到慕课课程建设中,作为直接开课方或者行业合作伙伴向慕课平台以及高校提供及时、准确的行业需求,从而增加慕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慕课平台可以通过微专业认证的方式向院校反向提供更多的学习者,如edX的微硕士项目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2. 对高等院校的启示
中国的慕课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积极参与,对于那些已经开设了慕课的高等院校来说可以继续尝试在慕课平台中推出系列课程或微专业项目(邱伟华, 2017)。微专业课程的推广有助于进一步扩大院校影响力,将系统化的优质资源开放充分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在体现高等院校社会责任的同时,促进了教育公平。以前面提到的“供应链管理”微硕士项目为例,2016年有3,500名网络学习者付费参与了该项目,而对应其在MIT开设的校内项目每年仅可招收40名学生(Young, 2016)。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建设慕课是希望以慕课为抓手促进校内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善校内人才培养质量(崔璨, 刘玉, 汪琼, 2015),微专业建设同样是达成此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微专业进一步改进校内教学和培养方案,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最新趋势和需求精细化设计每一版块的学习内容,将一门门独立课程组合为若干个微专业或课程模块,并让每一个课程模块的目标与产出清晰可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更好地与社会对接。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慕课微专业优化招生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以往的招生体系中,学校根据成绩或其他证明材料选择学生,学生在入校之前并不会选修该校的任何课程,因此在入校之后很可能出现所选择的专业或学习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或不喜欢该专业的情况。参照edX的微硕士认证模式,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微专业课程的方式让学习者先行选修一部分课程模块,当通过课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在校内进修,而已经选修的部分课程可以用于学分转换,减少学习者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成本。通过慕课微专业,将原有的“先录取再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先学习再录取”的模式。在扩大学习者数量让更多人都有机会参与学习的同时,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也可以让学校挑选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随着慕课学分认证以及慕课课程建设体系的逐渐完善,高校也可以选用其他学校开设的高质量微专业课程,实现高校之间课程的优势互补,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3. 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启示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概念。在此之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运动(OCW)和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孙子文, 纪志成, 2017)。2012年以来兴起的慕课则被认为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蔡文璇, 汪琼, 2013)。相比一门门相互独立的课程来说,慕课微专业的建设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在完整课程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向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化的专业学习体验,使社会大众能够有机会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接受高质量教育资源。从开放课件到开放课程,再到开放专业,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开放程度上的又一次推进。 慕课微专业建设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启示是改进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使开放教育能够为个人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早期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多为名校将本校优质课程录像及课件发布在网络环境下供学习者自由学习。但是,这部分资源毕竟是直接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问题解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服务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人都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同样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该吸收慕课微专业建设的诸多经验,包括:结合行业最新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引入企业的参与;更新教学方法,如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加速知识的迁移。
五、结语
慕课微专业课程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无论是在内容设计上还是在运营模式上,都已经趋向于稳定。这种以技能或主题组织形成的课程序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单一课程无法深入、难以满足学习者系统学习需求的问题,并以提供微专业认证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的附加值,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为慕课平台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微专业的相关实践也为如何在慕课乃至于在开放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提供了思路,诸如以4~6门课程的方式建立短期项目、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设计课程以及推进学分认证等方式,对慕课平台、高等院校以及一线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而对于中国的慕课建设来说,如何吸收Coursera、edX等平台微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发展需要与实际情况使慕课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则是下一步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蔡文璇,汪琼. 2013. 2012:MOOC元年[J]. 中国教育网络(4):16-18.
崔璨,刘玉,汪琼. 2015. 中國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 中国电化教育(7):19-24.
樊文强. 2015. MOOC学习成果认证及对高等教育变革路径的影响[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53-64.
邱伟华. 2015. 高等教育慕课市场的认证机制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3):40-45.
邱伟华. 2017. 高等教育慕课的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39-49.
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 2014. 慕课正在成熟[J]. 教育研究(5):92-99.
孙子文,纪志成. 2017.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透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从OCW到MOOCs[J]. 学术论坛,40(1):155-161.
汪琼,张桐. 2015. 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J]. 电化教育研究(4):35-43.
袁莉,斯蒂芬·鲍威尔,比尔·奥利弗,马红亮. 2014. 后MOOC时代:高校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开放教育研究(3):44-52.
袁松鹤,刘选. 2014. 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3-12.
Coursera.(2016). The Most Popular Courses of 2016. Coursera.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6 at http://coursera.tumblr.com/post/154812914287/the-most-popular-courses-of-2016
Dasarathy, B., Sullivan, K., Schmidt, D. C., Fisher, D.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