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历史的考查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对教师的备课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提高备课能力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却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师在备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制订了完备的教学计划,但课堂教学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考试成绩也无法令人满意。经研究后发现,教师在备课环节出现问题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当今高中历史教师备课的误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误区一】备课思路陈旧,与新课改理念以及高考要求脱节
当今高中教材“一纲多本”,以河南省为例,省内同时使用至少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差异较大,但高考却使用同一套试卷,这就意味着高考历史试题并不能完全契合每个版本教材。虽然教师在努力地教教材,但高考却脱离教材,考试内容与教材内容逐渐脱节。
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旧以教材为中心,以教会学生教材内容为目的,以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甚至在备课时也是按照传统思路,围绕教材内容机械地制订教学计划。这样的备课思路显然无法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也无法适应高考多元化的命题趋势。
【误区二】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
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识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注重的并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备课观念下,教师往往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掌握知识,忽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致学生只会牢记知识,却不会做题,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理念。
【误区三】过分注重预习,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常常过分注重预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预习目标、预习作业,然后以导学案或预习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预习效果。
在课前设置预习作业固然有利于学生完成预期学习目标,培养预习的习惯,然而学生在考试时,对考试的内容是无法提前预习的,学生必须灵活应对未知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置过多的预习作业,并在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预设问题,是无益于学生解决未知问题能力的培养的。
【误区四】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学生对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把握
当前各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每个模块、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在备课尤其是写教案时,习惯于整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掌握,强调学生对细节知识的把握。然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试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掌握,尤其是学生对历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特征识别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比较能力,而不是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细节性认知和把握。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只重视知识的细节性掌握,而忽视历史知识与概念体系的构建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会达不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要求。
总之,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挫折和困惑中与时俱进,不断成长。面对备课过程中的种种误区,教师应当不断总结与反思,积累经验和教训,完善自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提高备课能力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却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师在备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制订了完备的教学计划,但课堂教学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考试成绩也无法令人满意。经研究后发现,教师在备课环节出现问题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当今高中历史教师备课的误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误区一】备课思路陈旧,与新课改理念以及高考要求脱节
当今高中教材“一纲多本”,以河南省为例,省内同时使用至少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差异较大,但高考却使用同一套试卷,这就意味着高考历史试题并不能完全契合每个版本教材。虽然教师在努力地教教材,但高考却脱离教材,考试内容与教材内容逐渐脱节。
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旧以教材为中心,以教会学生教材内容为目的,以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甚至在备课时也是按照传统思路,围绕教材内容机械地制订教学计划。这样的备课思路显然无法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也无法适应高考多元化的命题趋势。
【误区二】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
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识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注重的并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备课观念下,教师往往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掌握知识,忽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致学生只会牢记知识,却不会做题,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理念。
【误区三】过分注重预习,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常常过分注重预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预习目标、预习作业,然后以导学案或预习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预习效果。
在课前设置预习作业固然有利于学生完成预期学习目标,培养预习的习惯,然而学生在考试时,对考试的内容是无法提前预习的,学生必须灵活应对未知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置过多的预习作业,并在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预设问题,是无益于学生解决未知问题能力的培养的。
【误区四】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学生对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把握
当前各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每个模块、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在备课尤其是写教案时,习惯于整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掌握,强调学生对细节知识的把握。然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试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掌握,尤其是学生对历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特征识别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比较能力,而不是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细节性认知和把握。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备课时如果只重视知识的细节性掌握,而忽视历史知识与概念体系的构建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就会达不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要求。
总之,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挫折和困惑中与时俱进,不断成长。面对备课过程中的种种误区,教师应当不断总结与反思,积累经验和教训,完善自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