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我们尽量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新知做好铺垫。例如在学“我国的地理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播放俄罗斯反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针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对我国会有什么影响,去感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我国构成怎样的影响,进而让学生首先去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是离东欧远还是近,从而进一步探究我国的各种地理位置及轮廓范围。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办法解决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又如在学难度较大而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节时,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看一段长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从长城的高低起伏中感受到地表的高低起伏,进而告诉学生地表既有高山也有低地,那么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怎样在我们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很自然地引入要学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个课题。
二、设计问题,激发兴趣
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很重要。可以把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大家合作交流解决,同时注意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就如前面的导入课时“那么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怎样在我们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问题引领一样,在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前,可以引入下面问题“小明从老师那里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高8848米。可是今年暑假小明跟着爸爸到西藏去旅游,拉萨中学的小卓玛同学告诉他,在他们那里看到的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这下小明就不明白了,怎么同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你能不能帮小明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当学习了新知识理论后再回到刚才的出发点进一步深入地去解决原来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问题解决需要和学习新知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活学活用。学完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知识点后,学生再回过头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就易如反掌了。又例如在学习“等高线”之前,先引入问题“秋游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爬山,出发前老师给同学们画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可是小强却看不懂。你能不能根据这张等高线地形图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帮助小强更好地读懂这张地形图?”这个引子既引出了等高线的内容,又让学生产生研究等高线的愿望。
三、注意培养学生喜欢学地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贯穿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学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这部分内容时,课堂导入时可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乐曲,同时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兴趣培养上,要多采用形象化的拟人化的教学方法,如在学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说“大象吃菠萝”,就是说广东省和海南省的相对位置关系及轮廓。只要我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就不愁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硬的说教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则有助于渲染探究氛围,可播放动画片或展示图片等。如在学等高线时可以播放等高线绘制的动画过程来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内容。又如在学习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前,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草船借箭》的部分内容,从而提出问题“大雾为诸葛亮草船借箭创造了有利的天气条件,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地方会出现大雾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样就自然引入要学习的新内容,学完新知识后,再回过头去解释这个“大雾”的原因。
五、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途径,生活中照样可以获得地理知识,或者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看中央电视台某天天气预报时,从天气预报图上就能看到等温线(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6℃、-8℃、-10℃等温线)的知识,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等温线的知识后也可以用来解读该天气预报图。从这个天气预报图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晚秋寒流来袭,导致我国五天之后北方地区的大幅度降温,山东地区可达到-3℃,从而进一步明白冬季风会对我国冬季气温造成强烈影响。我们要用教材去教地理,而不能单纯地去教教材。
六、巧妙过渡,注重启发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广泛的内容,教师可以巧妙过渡,如“从该图中还能看出什么来呢?”从而引出更多的新内容。另外布置电子游戏化地理作业、上网查地理资料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探究地理新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既动手又动脑,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导入新课,我们尽量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新知做好铺垫。例如在学“我国的地理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播放俄罗斯反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针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对我国会有什么影响,去感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我国构成怎样的影响,进而让学生首先去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是离东欧远还是近,从而进一步探究我国的各种地理位置及轮廓范围。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办法解决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又如在学难度较大而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节时,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看一段长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从长城的高低起伏中感受到地表的高低起伏,进而告诉学生地表既有高山也有低地,那么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怎样在我们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很自然地引入要学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个课题。
二、设计问题,激发兴趣
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很重要。可以把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大家合作交流解决,同时注意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就如前面的导入课时“那么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怎样在我们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问题引领一样,在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前,可以引入下面问题“小明从老师那里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高8848米。可是今年暑假小明跟着爸爸到西藏去旅游,拉萨中学的小卓玛同学告诉他,在他们那里看到的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这下小明就不明白了,怎么同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你能不能帮小明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当学习了新知识理论后再回到刚才的出发点进一步深入地去解决原来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问题解决需要和学习新知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活学活用。学完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知识点后,学生再回过头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就易如反掌了。又例如在学习“等高线”之前,先引入问题“秋游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爬山,出发前老师给同学们画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可是小强却看不懂。你能不能根据这张等高线地形图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帮助小强更好地读懂这张地形图?”这个引子既引出了等高线的内容,又让学生产生研究等高线的愿望。
三、注意培养学生喜欢学地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贯穿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学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这部分内容时,课堂导入时可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乐曲,同时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兴趣培养上,要多采用形象化的拟人化的教学方法,如在学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说“大象吃菠萝”,就是说广东省和海南省的相对位置关系及轮廓。只要我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就不愁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硬的说教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则有助于渲染探究氛围,可播放动画片或展示图片等。如在学等高线时可以播放等高线绘制的动画过程来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内容。又如在学习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前,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草船借箭》的部分内容,从而提出问题“大雾为诸葛亮草船借箭创造了有利的天气条件,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地方会出现大雾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样就自然引入要学习的新内容,学完新知识后,再回过头去解释这个“大雾”的原因。
五、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途径,生活中照样可以获得地理知识,或者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看中央电视台某天天气预报时,从天气预报图上就能看到等温线(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6℃、-8℃、-10℃等温线)的知识,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等温线的知识后也可以用来解读该天气预报图。从这个天气预报图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晚秋寒流来袭,导致我国五天之后北方地区的大幅度降温,山东地区可达到-3℃,从而进一步明白冬季风会对我国冬季气温造成强烈影响。我们要用教材去教地理,而不能单纯地去教教材。
六、巧妙过渡,注重启发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广泛的内容,教师可以巧妙过渡,如“从该图中还能看出什么来呢?”从而引出更多的新内容。另外布置电子游戏化地理作业、上网查地理资料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探究地理新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既动手又动脑,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