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

来源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下,科学有效地评估我国区域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完善当前治水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全要素分析框架,将水足迹纳入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结合SFA模型测度了我国2003—2018年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我国水足迹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增长趋势逐渐放缓,区域间水足迹平均值和年均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具有东高西低特征,全国及东、中、西部均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形变化趋势,呈现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步提升趋势;环境规制与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U形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用水结构对我国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则具有负向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是党能够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坚持党的宗旨既是党的凝聚力的核心要义,也是源泉动力.党的凝聚力的构成要素是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强有力的着力点,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强弱和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党凝聚力的强弱.因此,践行好党的宗旨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根本有效途径.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的凝聚力的形成发展与增强的规律史.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建设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源动力;理想信念是党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创新理论的指导是党的凝聚力发展的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关键和独特优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掌握大数据处理能力,并日益深度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跨界治理之中.大数据技术使得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价值目标与手段发生改变.然而,大数据为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导致了道德责任缺失、诚信意识错位、主体道德冲突等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在对跨界治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伦理缺失现象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重建跨界伦理秩序的人本式治理、合作式治理、共享式治理的实践模式建议.
黑格尔的现实观认为国家是现实的一种形式,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依照它的合理的本质,市民社会中“私利”与“公善”的矛盾能够在遵循国家的普遍性中得到解决.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的批判性超越体现在将“现实”从国家理念中拯救出来并转入市民社会的现实,形成对“现实”的总体看法和对现实矛盾的解决.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来理解现实,对革命的实践而言,一切现实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短暂性持存,现实的矛盾正是在这一实践中得到解决.实践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要求就在于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现实就是实践正在生成的现实及其发展过程.不断自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具有紧密关联,综合时代变迁、实践困顿及条件支撑等因素观之,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各地较具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分析,认为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主要体现为决策依据维度、权力运行维度、治理架构维度、治理效能维度,通过提升乡村治理的前瞻化水平、精细化水平、系统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塑造乡村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开放治理、融合治理的模式.目前在思维理念转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壁垒消除与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还存在一定阻滞因素,可从治理思维
基于中国2009—2019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探究本土产业集聚模式、FDI流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整体、不同区域与不同城市规模下对于城市创新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表明:FDI流入能够显著地提升城市的创新水平;两种集聚模式中,专业化产业集聚的创新外溢效应更为显著,但呈现抑制性溢出;在与FDI的交互作用中,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更大;多样化集聚模式在东部城市能够显著促进创新,而两种集聚模式在中西部城市均不能显著提高城市创新绩效;多样化集聚能够提升小城市的创新能力,而FDI流
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目前鲜有研究关注经济型环境规制将如何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2008—2017年黄河流域九省十示范市为样本,采用固定面板模型探究了投资型与费用型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间接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投资型和费用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形关系;投资和费用型环境规制通过倒逼污染结构演化,能间接协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倒逼污染结构演化,两类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且相较费用型规制,投资型规制的U
“一带一路”倡议持续走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爆发性增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环境资源保护密切相关,环境风险必然影响中国企业的投资.与此同时,东道国基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权衡,将会对外来投资企业设立一系列的环境门槛.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在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责任、环境税款征缴、环境纠纷化解和环境修复补偿等方面遭遇巨大的环境风险.为践行生态经济的对外投资理念,中国企业应通过严格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拟定危险物管理计划、选择高效投融资模式、营造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架构和组构环境
污染源监测数据反映了企业的排污行为以及排污对企业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也是行政机关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环境案件中司法机关认定当事人是否违法排污的关键证据.而在实践中,由于监测机构与监测人员资质问题、监管不力导致监测数据造假严重以及监测数据作为孤证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等原因,导致污染源监测数据在作为认定企业违法排污证据时的证据效力受到质疑.因此,要充分发挥污染源监测数据的证据效力,需要完善立法,在立法中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规范,实现对污染源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监管,同时加大对污染源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