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笔者尝试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力求摸索出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创新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过预备调查、正式问卷调查检验此教学模式的效果。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日本国家概况;教学模式;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3
日本国家概况,顾名思义,是一门总体介绍日本的课程,它是一种横向的学习,包罗地理、风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令教材上有限的篇幅难以覆盖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师讲授学习要点和重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把课外扩展的部分交给学生。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与学科中。但将其用于日语教学中,尤其是在日本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及有关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
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担任本课程期间,尝试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意义学习理论应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在本论文中,笔者就此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并通过对授课对象的问卷探讨其可行性与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改善之策。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与其它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其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提出:第一,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要以自由为原则。这里所说的自由体现在:学生具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要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这种学习被罗杰斯称为意义学习。它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是一种与个人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受这一理论的启发,结合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模式及流程
(一)运用视频总体介绍课程,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在第一节课上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日本魅力,并让学生们互相交换观后感。
1、导入的手段——集体讨论
一上课,笔者便问学生“日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发表意见。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讨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播放视频《youkosoJapan》,引出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作为对刚才问题的回答,笔者接着播放了一个总体介绍日本的短片《youkosoJapan》。这个时长11分钟的视频,充分而直观地展示了日本的特色和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视频没有对白和字幕,老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提问并解说。观看视频后,学生对日本更加地向往了。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想更进一步地了解日本这个国家。正如罗杰斯所说,教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便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短片介绍了日本的地理、风俗、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但这门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日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达到能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想法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和他们进行交流。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就某一话题用日语做发表
1、选择学生发表的主题
受罗杰斯意义学习中“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这一思想的启发,笔者参考了多本教材,选择了涵括地理、文化、历史、文学、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题目。因为每个题目的范围都较大,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约3到4人为一组。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及发表日期。
2、介绍发表流程及用语
因为学生没有很完整地做过日语发表,所以在第一节课上,笔者以发表《日本の季節現象》为例,向学生系统地演示日语发表的流程、介绍发表的用语,以及PPT等资料的制作方法。发表后,还教授学生如何向发表者提问、或者作为发表者如何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提问及回答的构成、用语、技巧、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掌握发表,也为他们毕业论文答辩打下了基础。
3、学生发表
掌握发表的方法和用语后,从第二节课开始,由学生就自己所选的题目进行发表,加以实践。一方面,组员门分工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动手制作PPT、组织发表的语言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其中的知识;比起单纯地依靠课本获取知识,或者老师一个劲地灌输,这个过程更加的深刻,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更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要在认可、理解、掌握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方法对所获知识进行加工,并输出。比如说,在发表《日本的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饮食文化,并明白到日本的饮食习惯与中国的不同及其成因,以后和日本人一起吃饭时学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并有可能做到“入乡随俗”,这样,日本人的这一习惯就渗透到中国学生的行为中了。
通过学生的发表,笔者更加认同罗杰斯所说的“学生具有天赋的学习潜力”这一观点。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他们会有出乎意外的表现。
(三)发表者自我评价,老师和其他学生对发表者评分
发表后,按照表达、声音、语法词汇、整体表现等五方面,发表的组员、其他学生和老师同时对发表者进行评分。正如罗斯福所说,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起老师,组员们更清楚发表内容的细节,而其他同学与发表者的学习水平更为相近,由学生评分,可以从老师以外的角度检验发表成果为同等水平听众所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所谓“旁观者清”,让其他同学站在评委的角度评审发表者,下次轮到自己做发表时就清楚应该注意哪些地方了。此外,要求其他学生评分,可以令他们专心听发表者发表,一起参与到课堂中。
评分完毕,发表者具体哪些方面做得好与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如何改正等,老师一一进行点评。
(四)老师补充课件
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做的发表或内容不够全面,或重点有所偏差,或表达不清楚等,因此需要老师做课件加以补充说明。
(五)观看与发表主题相关的视频
除了课件,笔者还选择播放与发表主题相关的视频进行补充。视频比课本更加生动、直观,也更能吸引学生。播放视频前,先让学生学习视频里出现的新单词,以扩大词汇量;另外,给学生提跟视频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对即将观看的视频能做到心中有数,看视频时变得更加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视频的重点;观看视频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给出一到两个问题,用五到十分钟进行分组讨论,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课程结束后,笔者对授课对象共66人分别进行了预备调查及正式问卷调查,两次的调查回收率均达100%。
(一)预备调查
预备调查要求学生写出对本课程的评价,由学生自由作答。内容包括三部分:1、本课程的优点;2、本课程的缺点;3、对本课程的建议。
(二)正式问卷调查
笔者把预备调查中学生写出的评价按照“2.教学模式及流程”的各教学环节中进行分类和整合,最后制定出一份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问卷的内容涉及对各教学环节的评价,这次,笔者选取主要教学环节——学生发表部分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及需改善之处如下:
以上可以看出,学习发表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十分实用的,所以他们乐于并积极地参与到发表中。另外,学生们为发表收集各种资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而组员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则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的这种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是一种与个人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也是一种重视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从一部分学生发表的优秀作品来看,学生具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师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是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的。
然而,从表3看到,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并没有自觉收集资料,推想原因,可能是学生懒于收集资料;另外,表9指出,认为同学发表的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的学生数有一定的比列;还有,一半以上学生“经常忘记其他组发表的内容”。为此,笔者建议,指定一本合适的教材,一来可以让其他学生在课前预习,对发表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二来便于学生收集资料。
表5中,“各顾各,对其他人负责的部分相对关注较少或没关注”的学生约占四分之一;表9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有时候发表内容过长,时间控制不好,让听众感到厌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严格规定每个组的发表时间,让各组员在正式发表前先互相演练。
“其他同学在发表时,不怎么听” (表7)的学生也占一定比列。进行小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分心。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学习要点和重点进行讲授,即补充课件部分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后来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把教师讲授这一部分放在学生发表前。因为学生在课堂前半部分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取得的效果比在学生发表后讲解要好。
四、结语
在正式问卷调查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部分中,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新颖、生动,比起只依赖课本的传统的教学形式,更为你所接受”的说法,“十分认同”的学生占39.39%,“认同”的占“56.06%”,“一般”的占“4.55%”,“不认同”的“0%”;另外,“这门课程有趣,吸引你”这一项中,“十分认同”的占31.36%,“认同”的占“57.58%”,“一般”的占“6.04%”,“不认同”的“0%”。至此,可以得出如下一个结论,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在这个强调学生的主导性,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主动地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这也是日本国家概况这门课程的最终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1-154.
[2]谢欣欣.大学英语教学得失谈——一份基于调查问卷的解析和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6):94-98.
[3]张之材.意义导向的学与教——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06-108.
[4]张庆宗,吴喜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02):41-46.
[5]陈爱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28-3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日本国家概况;教学模式;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3
日本国家概况,顾名思义,是一门总体介绍日本的课程,它是一种横向的学习,包罗地理、风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令教材上有限的篇幅难以覆盖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师讲授学习要点和重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把课外扩展的部分交给学生。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与学科中。但将其用于日语教学中,尤其是在日本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及有关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
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担任本课程期间,尝试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意义学习理论应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在本论文中,笔者就此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并通过对授课对象的问卷探讨其可行性与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改善之策。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与其它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其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提出:第一,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要以自由为原则。这里所说的自由体现在:学生具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要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这种学习被罗杰斯称为意义学习。它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是一种与个人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受这一理论的启发,结合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模式及流程
(一)运用视频总体介绍课程,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在第一节课上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日本魅力,并让学生们互相交换观后感。
1、导入的手段——集体讨论
一上课,笔者便问学生“日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发表意见。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讨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播放视频《youkosoJapan》,引出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作为对刚才问题的回答,笔者接着播放了一个总体介绍日本的短片《youkosoJapan》。这个时长11分钟的视频,充分而直观地展示了日本的特色和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视频没有对白和字幕,老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提问并解说。观看视频后,学生对日本更加地向往了。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想更进一步地了解日本这个国家。正如罗杰斯所说,教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便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短片介绍了日本的地理、风俗、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但这门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日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达到能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想法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和他们进行交流。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就某一话题用日语做发表
1、选择学生发表的主题
受罗杰斯意义学习中“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这一思想的启发,笔者参考了多本教材,选择了涵括地理、文化、历史、文学、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题目。因为每个题目的范围都较大,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约3到4人为一组。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及发表日期。
2、介绍发表流程及用语
因为学生没有很完整地做过日语发表,所以在第一节课上,笔者以发表《日本の季節現象》为例,向学生系统地演示日语发表的流程、介绍发表的用语,以及PPT等资料的制作方法。发表后,还教授学生如何向发表者提问、或者作为发表者如何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提问及回答的构成、用语、技巧、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掌握发表,也为他们毕业论文答辩打下了基础。
3、学生发表
掌握发表的方法和用语后,从第二节课开始,由学生就自己所选的题目进行发表,加以实践。一方面,组员门分工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动手制作PPT、组织发表的语言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其中的知识;比起单纯地依靠课本获取知识,或者老师一个劲地灌输,这个过程更加的深刻,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更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要在认可、理解、掌握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方法对所获知识进行加工,并输出。比如说,在发表《日本的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饮食文化,并明白到日本的饮食习惯与中国的不同及其成因,以后和日本人一起吃饭时学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并有可能做到“入乡随俗”,这样,日本人的这一习惯就渗透到中国学生的行为中了。
通过学生的发表,笔者更加认同罗杰斯所说的“学生具有天赋的学习潜力”这一观点。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他们会有出乎意外的表现。
(三)发表者自我评价,老师和其他学生对发表者评分
发表后,按照表达、声音、语法词汇、整体表现等五方面,发表的组员、其他学生和老师同时对发表者进行评分。正如罗斯福所说,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起老师,组员们更清楚发表内容的细节,而其他同学与发表者的学习水平更为相近,由学生评分,可以从老师以外的角度检验发表成果为同等水平听众所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所谓“旁观者清”,让其他同学站在评委的角度评审发表者,下次轮到自己做发表时就清楚应该注意哪些地方了。此外,要求其他学生评分,可以令他们专心听发表者发表,一起参与到课堂中。
评分完毕,发表者具体哪些方面做得好与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如何改正等,老师一一进行点评。
(四)老师补充课件
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做的发表或内容不够全面,或重点有所偏差,或表达不清楚等,因此需要老师做课件加以补充说明。
(五)观看与发表主题相关的视频
除了课件,笔者还选择播放与发表主题相关的视频进行补充。视频比课本更加生动、直观,也更能吸引学生。播放视频前,先让学生学习视频里出现的新单词,以扩大词汇量;另外,给学生提跟视频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对即将观看的视频能做到心中有数,看视频时变得更加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视频的重点;观看视频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给出一到两个问题,用五到十分钟进行分组讨论,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课程结束后,笔者对授课对象共66人分别进行了预备调查及正式问卷调查,两次的调查回收率均达100%。
(一)预备调查
预备调查要求学生写出对本课程的评价,由学生自由作答。内容包括三部分:1、本课程的优点;2、本课程的缺点;3、对本课程的建议。
(二)正式问卷调查
笔者把预备调查中学生写出的评价按照“2.教学模式及流程”的各教学环节中进行分类和整合,最后制定出一份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问卷的内容涉及对各教学环节的评价,这次,笔者选取主要教学环节——学生发表部分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取得的教学效果及需改善之处如下:
以上可以看出,学习发表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十分实用的,所以他们乐于并积极地参与到发表中。另外,学生们为发表收集各种资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而组员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则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的这种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是一种与个人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也是一种重视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从一部分学生发表的优秀作品来看,学生具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师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是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的。
然而,从表3看到,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并没有自觉收集资料,推想原因,可能是学生懒于收集资料;另外,表9指出,认为同学发表的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的学生数有一定的比列;还有,一半以上学生“经常忘记其他组发表的内容”。为此,笔者建议,指定一本合适的教材,一来可以让其他学生在课前预习,对发表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二来便于学生收集资料。
表5中,“各顾各,对其他人负责的部分相对关注较少或没关注”的学生约占四分之一;表9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有时候发表内容过长,时间控制不好,让听众感到厌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严格规定每个组的发表时间,让各组员在正式发表前先互相演练。
“其他同学在发表时,不怎么听” (表7)的学生也占一定比列。进行小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分心。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学习要点和重点进行讲授,即补充课件部分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后来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把教师讲授这一部分放在学生发表前。因为学生在课堂前半部分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取得的效果比在学生发表后讲解要好。
四、结语
在正式问卷调查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部分中,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新颖、生动,比起只依赖课本的传统的教学形式,更为你所接受”的说法,“十分认同”的学生占39.39%,“认同”的占“56.06%”,“一般”的占“4.55%”,“不认同”的“0%”;另外,“这门课程有趣,吸引你”这一项中,“十分认同”的占31.36%,“认同”的占“57.58%”,“一般”的占“6.04%”,“不认同”的“0%”。至此,可以得出如下一个结论,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在这个强调学生的主导性,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主动地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这也是日本国家概况这门课程的最终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1-154.
[2]谢欣欣.大学英语教学得失谈——一份基于调查问卷的解析和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6):94-98.
[3]张之材.意义导向的学与教——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06-108.
[4]张庆宗,吴喜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02):41-46.
[5]陈爱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28-3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