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想像力的培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反复阅读,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篇章,却绝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本诗的音乐节奏中去体味女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音,平顺中微见恻然之感,读起来似闻话语絮絮。这正是刚回到久远的往事中惘然若失的心声。回忆的逐渐深入,使他逐渐忘情,诗的节奏渐趋热烈而亢扬。然而乐极生悲,触物伤怀,从美梦中惊醒,三、四两章长歌当哭般的呼号,又显示出诗人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爱的深重痛惜与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于是更变为五章前半的急调促弦,从中似可闻历数切责之声。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愤中落入空虚,故音节又急转直下发出五章末的哀叹,并衍为六章的一片如泣如咽之音。“诗言志,歌咏言。”全诗节奏的这种起伏抑扬,曼促变化,正有助于我们理解《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心境。诗人只是将她即时即地(一定情境)所触发的忆念与感喟(独特心境)一一写来,潜在意识的顺次涌现,感情节奏的自然起伏,衍成了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塑成了女主人公浮雕般具体生动的形象。在诵读之中,仿佛能听见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丽坚贞的感人形象。
   三、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题李凝幽居>》一文时,特地就本诗的颔联展开了讨论。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颔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还特地强调,使用“敲”字,使本诗具备了势能。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全班学生一分为三:
   有的学生不赞同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推”字不会有“敲”那般突兀,反而能联想到木扉推开时吱呀的一声轻响,更能点破夜的宁静。从诗的对仗来看,“推”也比“敲”字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鸟宿”的“宿”是个恒定动词,“敲”却是不稳定的断续的动作,不象“推”字,虽不恒定,却是一下就结束了,不需要反复进行同一动作。这样看来,“推”显然和“宿”对得更好些。
   有的学生认同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并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还有的学生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因为李凝是幽隐之士,与外界绝少交游,作者(也就是诗中的“僧”)深知其为人,一定在家,所以带有自信,径直敲门。另外,既是夜间,怎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呢?想必是敲门声惊起了宿鸟,引起噪动。如果用“推”字,这一句也就没有根据了。由此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作者单位:铜仁市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和谐企业文化必然要体现企业文化本质所体现的不同层次的和谐。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和谐企业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不断坚持和完善“以人为本”、“公平公正”、“
学习动机是制约大学生习得二语的一个主要变量,是大学生二语学习过程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如何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这一问题备受二语研究者的重视.随着过程写作法在英语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高考作文试题分析思维方式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思维方式是考生写好作文的基石,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选题,写好作文。提出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思维方式;高考;作文;微观;分析   一、高考作文的嬗变分析    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出现,宣告了话题作文开始成为高考的主流形式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适能的概念和类型进行理论了解认知。对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和实际情况的推广阐述。探讨体适能教育模式对初中体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成长和体育成绩的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体适能;初中;体育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79-01  体适能是指人体的机能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概
油菜田专用系列除草剂由有效成分配以溶剂、表面活性剂、填料和其他助剂制成浮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粒剂颗粒剂 ,其中有效成分由胺苯黄隆分别与乙草胺、唑禾草灵、喹禾
期刊
文章旨在通过对智能出租车历史行驶轨迹的研究,解决出租车“打车难”和“空车跑”的矛盾问题,提升出租车司机的运营收入,减少因为出租车停靠问题带来的交通负担问题,实现对社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从多维度了解大学生对上课玩手机的看法出发,以“与其堵不如疏”原则,结合班干部刚性使用、言语精神鼓励等办法,引导大学生从“低头族”摆脱出来,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学
表扬应该有一个“度”.适时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应人而异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味的表扬有时会异化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适度适时的赞扬,对于鼓励孩子,帮他们建立自信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