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新考验,需要我们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深化研究。须从历史进程和发展全局中深刻把握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强化“同步”意识,确立“同步”理念,把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重大原则。把加快“三农”发展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抓住着力点,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1、在空间布局上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必须树立全域眼光。规划是发展的蓝图、行动的遵循。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全盘谋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城乡规划执行监督机制,对所有规划进行公开,所有建设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2、在产业布局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工业和城镇反哺农业和农村,依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增强以工补农实力。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用工业化理念、先进信息、先进技术和物质装备、现代经营组织形式发展农业,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工农互动对接。按照“依托资源引龙头,依托龙头建基地,依托科技提品质”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升级来改造提升农业,强化工农对接,实现工农一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提升现代服务业经济比重和生态水平,增强为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服务配套能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对接、一体发展。
3、在社会保障上推进城乡投入一体化。把增加“三农”投入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保障,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4、在基础设施上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就需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加快推进高速、高铁客货运站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放大新晃与贵州的“双重效应”。加强320国道、玉黄公路、禾碧公路改造升级和县内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建成“达标路”,形成畅通便捷的城乡交通网。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网。以城区主管网延伸和建设中心水厂的主要模式,建设城乡对接的供水管网,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气网。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信息网。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数字电视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5、在公共服务上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城乡差距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村公共服务主要靠农民自己来办,造成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仍然失衡,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医保、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应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公共财政为牵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和“三农”发展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保障和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教师在城乡、强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加快重大公共衛生项目建设,加快甲等镇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体育健身工程,增强先进文化体育向农村的辐射力。以扩面提标为重点,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两实全覆盖”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城乡户籍二元结构,放宽城乡户口流动限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6、在资源配置上推进城乡改革一体化。把延伸部门服务、整合部门资源、强化部门协同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途径。进一步强化“工农一家人,城乡一盘棋”理念,更加自觉地将工作和服务延伸到“三农”领域,更大力度地将资源和要素配置到“三农”领域,更为有效地将资金和项目整合到“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上,进一步形成公共资源同“三农”倾斜配置和协同配置的机制以及各个部门合力兴农的格局。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项目整合投入机制,对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整体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可开发经营的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市场的办法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坚持走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创收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自主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增收、示范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共建家园。
7、在文化发展上推进城乡主体一体化。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着力解决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对接问题,打破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增加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十二五”期间,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确立“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晃”的发展主题,把解决就业、卫生、教育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村改居”过渡阶段的城镇管理、市容环境秩序管理和社区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了文化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
8、在组织建设上推进城乡机制一体化。不断创新基层领导干部活力优化机制。积极适应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拓宽干部的知识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增强干部的工作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精力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新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级组织主要干部的集中轮训,提高新任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新考验,需要我们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深化研究。须从历史进程和发展全局中深刻把握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强化“同步”意识,确立“同步”理念,把同步推进“四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重大原则。把加快“三农”发展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任务,认真分析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抓住着力点,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1、在空间布局上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必须树立全域眼光。规划是发展的蓝图、行动的遵循。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全盘谋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城乡规划执行监督机制,对所有规划进行公开,所有建设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2、在产业布局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工业和城镇反哺农业和农村,依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增强以工补农实力。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用工业化理念、先进信息、先进技术和物质装备、现代经营组织形式发展农业,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工农互动对接。按照“依托资源引龙头,依托龙头建基地,依托科技提品质”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升级来改造提升农业,强化工农对接,实现工农一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提升现代服务业经济比重和生态水平,增强为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服务配套能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对接、一体发展。
3、在社会保障上推进城乡投入一体化。把增加“三农”投入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保障,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4、在基础设施上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就需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加快推进高速、高铁客货运站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放大新晃与贵州的“双重效应”。加强320国道、玉黄公路、禾碧公路改造升级和县内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建成“达标路”,形成畅通便捷的城乡交通网。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网。以城区主管网延伸和建设中心水厂的主要模式,建设城乡对接的供水管网,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气网。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信息网。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数字电视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5、在公共服务上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城乡差距的重要表现。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村公共服务主要靠农民自己来办,造成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仍然失衡,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医保、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应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公共财政为牵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和“三农”发展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保障和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教师在城乡、强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加快重大公共衛生项目建设,加快甲等镇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体育健身工程,增强先进文化体育向农村的辐射力。以扩面提标为重点,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两实全覆盖”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城乡户籍二元结构,放宽城乡户口流动限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6、在资源配置上推进城乡改革一体化。把延伸部门服务、整合部门资源、强化部门协同作为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途径。进一步强化“工农一家人,城乡一盘棋”理念,更加自觉地将工作和服务延伸到“三农”领域,更大力度地将资源和要素配置到“三农”领域,更为有效地将资金和项目整合到“三农”领域的重点工作上,进一步形成公共资源同“三农”倾斜配置和协同配置的机制以及各个部门合力兴农的格局。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项目整合投入机制,对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整体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可开发经营的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市场的办法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坚持走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创收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自主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增收、示范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共建家园。
7、在文化发展上推进城乡主体一体化。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着力解决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对接问题,打破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增加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十二五”期间,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确立“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晃”的发展主题,把解决就业、卫生、教育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村改居”过渡阶段的城镇管理、市容环境秩序管理和社区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了文化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
8、在组织建设上推进城乡机制一体化。不断创新基层领导干部活力优化机制。积极适应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拓宽干部的知识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增强干部的工作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精力抓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新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级组织主要干部的集中轮训,提高新任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