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冷锋、暖锋;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就能找到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由其所处的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洋的环流系统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导归纳出来的普遍规律。
高一地理下学期属于人文地理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记忆。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趣味性教学、启发性教学,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尤其要学会归纳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如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要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才能将题尽可能答全面;还有就是工业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比如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珠三角经济区成为外商投资热点地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这就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并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要点,还要善于收集身边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具体的地理问题加以分析,加强对知识点的系统掌握和对知识的应用。
【组稿编辑:蒋廷凤】
(作者单位:616550四川省雷波县雷波中学)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冷锋、暖锋;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就能找到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由其所处的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洋的环流系统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导归纳出来的普遍规律。
高一地理下学期属于人文地理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记忆。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趣味性教学、启发性教学,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尤其要学会归纳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如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要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才能将题尽可能答全面;还有就是工业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比如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珠三角经济区成为外商投资热点地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这就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并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要点,还要善于收集身边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具体的地理问题加以分析,加强对知识点的系统掌握和对知识的应用。
【组稿编辑:蒋廷凤】
(作者单位:616550四川省雷波县雷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