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雷夫”,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nhr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夫火了,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都曾出现过他讲学的身影。因为金钱和时间的原因,很遗憾我没能亲临现场目睹其庐山真面目。但是,也不甚遗憾,因为他的精彩都浓缩在一本书中——《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这本书,让更多的中国教师认识了他。
  有人从书中看到了雷夫的奇迹,一个类似于棚户区的杂牌班在他手里一年,就能全程排演莎士比亚名剧;有人从书中看到了雷夫的疯狂,没有节假日、不分上下班、每天早来迟走……
  那么你愿意成为雷夫吗?——很多老师都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但在教学中能有所改变的却寥寥无几。也有很多老师在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像雷夫那样?”接着给自己一个答案:“我不想像雷夫那样吃苦。”这些天我也一直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老师?我为什么要努力?教育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雷夫在《成功无捷径》中写道:“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必须回答以下几个简短且难以回答的问题:你的使命是什么?孩子们在你的课堂上能学到什么?他们能改正哪些缺点和毛病?”
  那么,雷夫的使命是什么?从《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我们可以得知,他的使命为:在一年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在不断提升品格的基础上,热爱学习,热爱阅读和写作,热爱体育和艺术,学会管理金钱,在全国标准化测验中有卓越的成绩,并能以专业的水准演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剧院公开上演。
  那么,老师们,我们是否叩问过自己的内心:我的使命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
  我们说成为雷夫,不是说要复制雷夫,而是说,要像他一样成为卓越课程的开发者、完美教室的缔造者。所以学习雷夫,不是学习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美国教师,而是借雷夫来拷问我们自己。雷夫始终守在第56号教室里,并且带出了一批批卓越的学生。而中国的名师们,有多少守在教室里,带出了一批批卓越的学生?
  其实,雷夫也不是神,他曾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只是我的学生对此并不知情。我感到未来是灰暗的。我看到的世界是一个颂扬暴力与无知的世界。我并不相信我们最好的日子就在前头,但只要我还站着,我就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向我的学生展示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我的失败多于我的成功,但我从来不放弃。每一天,我都会为学生尽我所能,每一天都很重要。”
  那么雷夫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他说:“我关于教学的两大信念是:第一,要想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必须做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而非说教。我希望我的学生对人友好,学习勤奋,这意味着我必须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友好、最勤奋的人。第二,我们必须要有耐心。人们巴不得孩子在几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无所不知!学习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不赶时间。我不在乎每周末的考试。我更操心什么是我能给予一个孩子,十年后他能在生活中用得着的。”
  瞧,答案就在这里!56号教室的奇迹背后无外乎两个字——信念!确切地说,是信仰,是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着近乎宗教般虔诚的信仰!这是雷夫的精神,是基丁的精神,是《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的精神。
  海德格尔说:“以什么为职业,就要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托。”雷夫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他用来谋生的工具,否则他不会为了带学生去旅游,自己打工去挣钱;他也不会“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小时,我和五年级的学生都会涌进我们那可怜的狭小的教室里……”56号教室,就是雷夫的生命意义之所托。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们先不要想着去培植孩子的信仰,先要问问自己,不断地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是最最简单的:我的生命短暂,我究竟想要什么?
  记得在选修完美教室课程时,魏老师在一次授课中讲过,一名教师,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及资源获得极大的成功,成为名师或专家,取得相应的荣誉及利益,这值得尊敬,但并不需要信仰。但是像雷夫这样,终生守在同一间教室里,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不被触手可及的利益所诱惑,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投入教育,被同事與朋友视为怪物,这就需要信仰。正因为有信仰,他才觉得非如此不可。信仰就是,我有我的立场,我有我的原则,我有我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并且不因为任何外在的原因(贫困、威胁、收买、名利……)而动摇。
  没有真正的信仰,我们也能够走到优秀,但就不可能走到雷夫;没有信仰,将注定走不到某个境界。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只是别人无法理解他的幸福。
  所以,成为“雷夫”,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其他文献
何夏寿老师是一直守在故里的,他认定农村小学更需要他。但是在他的语文课堂里,我们分明听得到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属于教育,属于文化,属于动人的传说与戏剧,属于他血脉里流淌的生命话语。  他的话语是属于民间的,是父亲的戏文、母亲的故事,是上虞方言、绍兴大板,是“月亮婆婆”“田螺姑娘”,是《借东风》与《狸猫换太子》。他是在这话语中慢慢习得了语言的智慧与美妙,也是在这话语中逐渐体悟到天地的广博、人情的冷暖,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第二条明确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习作教学中,尽管教师都格外珍视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然而,不少学生面对习作时,仍然无话可写,或者形成了定式的写作模式,如父母的爱=生病上医院,做好事=捡到钱包拾金不昧,小伙伴=好学上进,童年趣事=恶作剧,“雪中送炭”之恩=及时借给文具,等等,材料大同小异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業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系列要求。  《意见》的总体目标中提到,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
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写相得益彰。随文练笔的过程是学生吸纳、消化、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训练的过程。随文练笔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从阅读通向写作的“最佳路径”。  一、随文练笔的常见类型  教师应立足文本,根据随文练笔的不同目的,从以下几
我常常以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关乎性格,关乎生命。当我们看到一篇感人至深、触及心灵的美文时,会感到人的感情是多么丰富,人生是多么美好。所以我总是热切地希望,自己语文教学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爱思考、会感受、善表达……用语文中习得的方法去学习知识、去感受生活,拥有心灵的智慧和阳光。习得方法,犹  如进门前一定要先找到开锁的  钥匙。  自践行“单元整合式小学语文教学法”以来,我渐
我在带师范生实习时,翻阅一些小学生的作文,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下“走进趵突泉公园,看见趵突泉里全是水”,教师在旁边批注“废话”。起初看到这句话我也觉着很滑稽:趵突泉里没有水还叫趵突泉吗?其实仔细想来,这还真不是废话。  “趵突泉里全是水”这是一个第一次游览趵突泉公园的孩子的最新鲜的发现、最惊奇的感受:趵突泉里这么多水,全是水,没有石头,也没有杂草,和郊外的小河不一样;趵突泉公园里到处是水,和植物园、
【背景阐述】  在海边的一所农村小学,省级重点课题研讨会的现场,《感动父爱》的观摩课正在进行。一个深沉的话题展开,一种不易被人留意的感情被激起,孩子们渐渐地哽咽了,来自全省各地听课的教学行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是什么让孩子如此沉醉?是什么能产生如此动人的共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导演谢晋的母校——谢塘镇小学,走近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影视作文。  【影片简介】  这是一部叙述一群智障儿童的故事片。男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统编本教材中出现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两个全新的栏目,体现了统编本教材“提倡亲子阅读,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的编写思路,直指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北京大学中文
作为医生,他再忙都会留出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时间,治愈了许多内分泌方面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被病人当成良医益友。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他使原科室迅速发展成为山东省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在全省内分泌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引领和指导作用。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教书育人,几十年来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现已成长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  他精勤科研,针对脂毒性提出预防糖尿病策略,有效提
有人迷恋茉莉的芳香,有人倾慕玫瑰的典雅,但我对桂花却有着独特的情愫。这不仅在于桂花有着独特的芬芳,更在于它带给了我新的成长空间。在那个桂花飘香的日子里,我加入了“张玲名师工作室”,相识了师傅和工作室里的一群“女将”。  第一次见师傅,是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在一次演讲比赛上,得知她是清溪小学副校长,很诧异:副校长也来参加这样的演讲比赛?这令我心生敬意。一晃8年,却是那样机缘巧合。当学校教务主任打电话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