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你的话与乡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夏寿老师是一直守在故里的,他认定农村小学更需要他。但是在他的语文课堂里,我们分明听得到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属于教育,属于文化,属于动人的传说与戏剧,属于他血脉里流淌的生命话语。
  他的话语是属于民间的,是父亲的戏文、母亲的故事,是上虞方言、绍兴大板,是“月亮婆婆”“田螺姑娘”,是《借东风》与《狸猫换太子》。他是在这话语中慢慢习得了语言的智慧与美妙,也是在这话语中逐渐体悟到天地的广博、人情的冷暖,并由此涵养了人穷志高的节气与侠肝义胆的风骨。
  其实这样的话语是人类最初的话语,它沾染着乡土的气息,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寄托着人类最纯善的愿望,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生长的土壤。可惜,当语文教育渐行渐远,这样的话语已被我们悄然遗忘。我们似乎被“更规范”“更理性”“更时髦”的话语吸引,毫不回头地忘记了儿时的“月亮婆婆”“田螺姑娘”。
  但是何夏寿老师不肯,他用20多年的语文教育生命一直在等待,他希望有一天,“母亲的‘月亮婆婆’‘田螺姑娘’能够有脸有面、有名有目地出现在语文教材里”。但是,20多年过去了,这等待仍在,“希望”也依然只是“希望”。
  他再也不能只是等下去,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日夜听到温暖而遥远的“母歌”在深情而微弱地呼唤着。“教材里没有有什么关系,我可以自己把它们请到课堂里来!”我不知道何老师是在哪一天忽然有了这样的决断,但我知道,他是要让古老的“母歌”成为永不消逝的记忆,代代相传。
  课程本就是个开放的概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怎么可能自筑篱笆,把我们的话语之乡永远放逐?
  于是有了《鲤鱼报恩》一课。
  《鲤鱼报恩》是民间故事,但它带给孩子们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类故事。据何老师介绍,民间故事的类型有五百多个,单动物报恩的类型就有一百多个。那么,他从如此多的故事类型中选择《鲤鱼报恩》,肯定不会没有缘故。
  先说对“鲤鱼”的钟情。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鲤鱼一直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但在何老师的心里应该不只是这些。我知道何老师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是同乡,而金近最著名的童话就是《小鲤鱼跳龙门》。因为尊崇金近与他的作品,何老师将自己做校长的学校改名为“金近小学”,他学校的文学社也称作“小鲤鱼文学社”。我相信,在何老师与他所带大的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的心里,“小鲤鱼”不仅是一个“物象”,也是一个“意象”,它不只是一个传说,更是一种希望,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精神,也承载着苦难之中的人们超越现实、跃过龙门、自由飞腾的愿望。
  至于“报恩”,无疑是一种“善有善报”的美好寄托,它可以恰好地满足孩子们快意恩仇的简单与阳光。从这一点上讲,民间故事是浪漫主义的,更是快乐主义的。
  何老师所选的《叶限》《张打鹌鹑李钓鱼》《追鱼》三个故事里都充满着这样的浪漫与快乐。学习这些故事,孩子们自然能感受到民间故事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点。
  何老师首先是把这一课放在文学教学的尺度上权衡的。当民间故事走进语文,他没有把它们用来“教语文”,没有把它们当作语文学习的“例子”,像当下流行的做法那样,以此来分析其中蕴含的“语、修、逻”等语文知识或布局谋篇造句等写作技巧。他尊重它们作为文学本身,他要保护好它们的“文学性”,那就先带着孩子们好好地欣赏、理解、传承。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几乎没有功利的学习目标或知识压力,他们就是兴趣盎然地阅读故事、讲述故事、表演故事、评价故事、续编故事,在与故事的种种相遇中,感受民间文化的意味、智慧与美丽。不知不觉中,他们了解了 《鲤鱼报恩》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掌握了民间故事“反复性”“三叠式”的创作特点。这结构与特点不恰恰正是《鲤鱼报恩》这一类文本最大的秘妙吗?没有刻意“教语文”,却又何处不“语文”?何老师说,文学与语言相依为命是他们关系的一种可能,其实,文学与语言从来就不是两张皮、从来就不属两家人!
  当回到自己的话语之乡,我们也看到何老师的教学艺术如鱼得水,课堂节奏从容闲适。《叶限》《张打鹌鹑李钓鱼》《追鱼》三个故事,绝非平均用力,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被安排与设计得详略不一、出现方式不一、训练重点不一。可以说,何老师始终变化着游戏的规则,让学习者紧跟其后,一步一景,乐在其中。
  当然,这课最令人难忘的不是变化,而是不变。整堂课有它不变的、如一的法则,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民间味”。教师用方言童谣引入,用俗语过渡,用传说开启,用戏剧演唱,使听课者沉浸其中,陶醉其里,忘怀得失,怎能不感慨民间艺术的博大与美丽?
  课堂作证,方言、童谣、故事、戏剧,在这些流传了千年的智慧、诗意与情趣里,我们母语的童年永不老去。
  也许,何老师的课难以复制,因为他的话语乡愁是浸润在他独特的生命印记里的,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过如此丰富、如此美丽的戏剧、民谣与故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跟何老师一起回头寻觅,相信在那些流传千年的传奇里,我们和语文一起,会遇见最初的自己。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杨文婷
其他文献
【设计初想】  “和美”语文是讲究画圆的艺术,“找到一个支点,拉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我思索着通过“寻点、拉线、丰枝、画圆”的过程来引导学生阅读,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获得奇妙愉悦的感觉。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可以进行属于自己的丰富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爱阅读  老师这节课带来了一些书里的朋友,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来自哪本书呢?
摘 要: 中國当代文学是一段正在发生着的,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文化发展进程。对于这段特殊的文化发展历程的记录和书写,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文学史规则的总体框架下,衍生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分支,给予当代文学研究强烈的震撼。陈思和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就是其中之一,它试图否定传统的文学史叙述模式而重造文学史,体现出文学史所具有的审美意蕴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陈思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看、读、演、评”等多种语文实践中,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自主探究中展示收获,激发创造潜能,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1.抓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迟日江山丽)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这首诗浅近易懂,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段要求,我设计了词串导入、以读为本、启发想象、书写指导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借助词串,融化诗中“词”  1.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些词语宝宝,瞧,他们来了。出示词串:  2.听老师范读,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既点明了阅读对于一个人学习、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归结起来,课标的阅读目标中涉及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上述阅读方
“乔老师,等我结婚了会给您发请帖的。”钱同学对我说。“好啊,我等着哦!”这是一个让我头疼了四年的孩子在毕业前与我的对话。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孩子在自己的引导下越来越好,毕业后还能记得并感激你曾经为他做的一切。这就是成功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成功。作为一名德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师,消除自身在学生心中的“灭绝师太”的形象以及带领班主任加强学生心育工作真是任重而道远。  遵循心理学原则,达成助人自
“做一名教育者和管理者,根本任务就是植造幸福的丛林,使之郁郁葱葱,叶大如盖,干劲枝遒。最终,让学生获得学习幸福,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每每想起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新铭校长说的这段富有诗意、掷地有声的话语时,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一种感激的情愫在心中升腾跌宕。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位教师遇到好校长是人生的幸福。”我在入职育红实小时有幸遇到了徐校长,并且在2016年6月幸运
一、看图引入,趣猜寓言  师:大家都读过不少寓言  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图竞猜寓言故事的题目。(出示图片)  生:《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那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  生: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单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们真是读寓言的高手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纪昌学射》,请大家跟老师板书课题,并读一读。  (生齐
一、课程缘起:追根溯源看对韵  中国汉字都是方块字,不仅字字独立,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字形、读音和字义。所以,人们在写诗、作文时,为了让语言更美,很喜欢用汉字来玩“派对”的游戏。久而久之,在诗文创作上便形成了一种规矩,叫“对偶”或“对仗”,俗称“对对子”。古时候,孩童刚刚开始识字,大人就会教他们对对子的种种技巧,目的是为了练好写诗作文的基本功。  《笠翁对韵》正是一部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
自伤、伤害亲人甚至自杀……类似悲剧在青少年乃至儿童中时有上演。是什么,让本该健康快乐的孩子变得封闭、暴力?如何帮助类似处境的孩子们走出泥潭?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东发现,上述孩子中有小部分经历过早年应激,他们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曾被虐待,有的成长在父母离异或家暴的环境中。这些孩提时代的不快经历,或许导致了悲剧发生。除此之外,早年应激经历还会增加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