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重内容,轻交际,交际特点不突出
  教材中有不少口语交际的话题都与思想品德教育有关,比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小事》就需要学生分清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哪些是文明的行为。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思想内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与错”的判断上,结果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把交际活动变成了回答问题。
  要走出这一误区,就必须把“交际“放在中心位置。要坚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自主权,调动学生“我要说”的主动积极性,在交际的过程中弱化“对与错”的评判,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交际方法与策略上。《身边的小事》一课,教材中设定的交际场景是:先和小组同学交流,然后汇总小组同学谈到的“小事”,和其他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时不光要会说,还要会听,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对别人的发言做出简单的回应。这个回应可能是表示赞同,也可能是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看这件事?”甚至可以进行补充:“我觉得你说得很好,我还想补充一点我的想法……”这样一来一往,就构成了双向互动的交际情境。“和其他小组交流”是在汇总本小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汇总者能够做到认真听、抓要点、说清楚,在交流的时候还要注意相同的内容如果别人说过了,就要简略地说或者不说,重点说别人没有说过的内容。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但也是交际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误区二:重讲解,轻实践,语言实践不充分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口语交际就更需要强调语言实践了,没有实践,这些交际的要点和技巧永远都是黑板上的板书和老师的讲解,很难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更难以提高学生的交际素养。
  可是,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的多数时间都被教师的讲解所占用,而学生的实践运用时间却少之又少。
  以统编本四年级上册《安慰》为例,教师可能会问许多问题,比如:你有没有遇到过不顺心的事?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你的心情怎样?当遇到这样的事的时候,谁安慰过你?说一说,别人是怎样安慰你的?得到安慰后,你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安慰能使人的心情变得好起来?说一说,安慰别人时应该注意什么?你有过安慰别人的经历吗?讲给大家听。
  这样的课堂,因为教师讲得过多,问得过多,就把交际的课堂变成了“问答”的课堂,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被剥夺了,这是十分可惜的。
  其实,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就会想出许多安慰的方法。甚至我们根本不需要引导,只需要不断地肯定学生,然后不断地追问“谁还有别的办法或者妙招”,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被激活。
  误区三:重听说,轻应对,交际活动平面化
  笔者听一个班上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商量》一课。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模拟商量的过程:
  甲:我要过生日,想先走一步。请你和我调换一下值日时间,可以吗?
  乙:好的。
  甲:谢谢!
  乙:不用谢。
  两个来回,简单几句话,交际完成。再换两个同学上来商量,几乎完全一样。
  这样的口语交际课,由于完全没有“冲突”,交际过程过于顺利。但是真实的生活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呢?
  评判一节课到底有没有价值,最朴素、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学生在这一节课上有没有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平常在生活中就是这么说的,上了这节课后还是只会这么说,那我们就必须质疑这节课存在的价值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内容,我们就需要有意地为学生设置一些“坎儿”,逼着他们去动脑筋,去想办法。比如,我们可以改变人物的身份。在真正的语境中,交际双方的身份确认是尤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交际的重要前提。身份,关系到交际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一,决定语言是否需要完整。熟人之间语言可以是简短、非完整的。因为双方都很熟悉,心照不宣,没必要每次都说完整的话。很多时候一个眼神,就能完成交际信息的传达。其二,决定了该用怎样的“礼貌用语”。注重交际中的礼仪,使用礼貌用语是必须的,但也要注意区分场合和频次。不要让学生“为了礼貌用语而使用礼貌用语”。不顾身份、不顾场合滥用礼貌用语,交际就变得非常别扭。其三,也决定了交际的成功率。有的时候,找对人,就完成了交际;有的时候,双方有隔阂,话说得再客气都没有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小丽是
其他文献
听到王洁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不由眼前一亮,巧妙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多重比较,自主发现作家在表达对动物的感情时的表达方式(尤其突出的是“前后对比”),在比较中悟情得法,王老师教得简洁大气,学生学得自然自主,课堂生成让人觉得生长力很强,充满了执教者的匠心智慧。  及至研读这一单元,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更是内心洞明。由此生发感慨,这一单元的教学,何不就活用“比较”这一策略,引导学生探寻并习
图解故事,是借助思维导图将阅读所得体系呈现的一种阅读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将读物的内容、情节、主题等用图片、语词的形式,进行结构化、条理性的概括罗列,一张图就是一个紧扣某切入点展开的故事解读体系。  一、绘制情节流程图,清晰洞见条理之美  情节流程图能清晰地呈现整本书的结构、线索,将一本书浓缩成一张图,是“把书读薄”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条理性、概括性。《乌丢丢的奇遇》是一本温情
本学期开学不久,李利会老师就和我们商量要我上一节关于写作的研究课。李老师在充分了解了学校教研之后,指出工作室的研究课可以和学校的教研课进行融合。于是,我们开始了选材、设计、试讲、调整、反思的磨课历程。  选材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  为了上好这节实用的写作课,我们开始重新审读课标和五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想从课标和教学参考书中寻找到写作课的切入点。在教学参考书的使用说明中,我们找到了本册教材关
一、回顾内容,以背驱动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夹竹桃》。这篇课文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大家都读过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课文写夹竹桃韧性的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嗯,在这个自然段作者赞美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板书:韧性)  生:我觉得夹竹桃的花色给人印象很深。课文中写道:“两盆花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的确非常
板书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我们设计、运用板书,不能只关注表现课文的“范度”“信度”,还应充分挖掘其美学特质,彰显其助教利学的“美度”,发挥其悦目、怡情、感染、熏陶、启思、创新等美育功能,承担起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过程中的独当之任。  一、讲究形式之美  好的板书,在注意内容科学的同时,讲究形式之美,体现出很强的艺术性。以独具个性的样式吻合课文的独特气质,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的情境以及字理、看图、归类识字诸方法认识“烧”“灭”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正确书写“旁”“赶”等9个生字,会写“空地”“唱歌”等11个词语。  2. 通过为课文配插图、为插图做解说的学习活动,想象画面,续编故事,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以及雪孩子与小白兔之间的情谊。  3. 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4. 感受句式特征并抄写。  教学过程:  活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生欣赏美图。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呀,有着神奇的四兄妹,他们总能在不同的时间给我们带来与众不同的美景,让我们赶紧来瞧瞧他们是谁。  2.发现图片的不同特征,说说每一幅图都有些什么,相机小结图片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借此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字。  3.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统称“四季”。(板书:四季。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涉及广泛,可以说对古今中外“语文”教育均有深入和具指导意义的论述。本文拟就张先生一贯倡导的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作一些阐发性的研究。  要研究语文教学效率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两个概念,即“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效率”。我们看看张先生是怎么说的。  什么是“语文”?张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
100年前,1919年,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一个转折处,“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巅峰。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1919年,叶圣陶,25岁,加入“新潮社”,发表了第一首白话诗和第一篇白话小说,写了第一篇序言,父亲去世,搬家到甪直。这是青年叶圣陶人生的转折处,也是甪直的叶圣陶一次人生的觉醒!  一  1919年3月,叶圣陶经顾颉刚介绍加入新潮社,在甪直设立《新潮》杂志“代卖处”。“新潮社”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呢?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提出“将戏剧融入教学”的理念,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戏剧”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古诗词教学。给古诗词课加点“戏”,让学生通过戏剧的形式感受诗词之美,是笔者古诗词教学中经常做的尝试。  一、 “戏里”有情才懂诗  《稚子弄冰》是五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中的古诗。诗中选取了儿童取冰嬉戏的场景,刻画了贪玩而又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