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调查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cj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成都市五城区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受访者普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对子女的教育抱有明确目的,并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教育方法较为理性;受访者子女入园率较高,他们对幼儿园基本满意;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所受教育的质量,但经济问题并非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孩与男孩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39-04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流动人口呈逐年增多趋势。由流动人口大幅度增长所引发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近年来,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对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阶段的研究明显较少。事实上,流动人口子女中很大一部分正处于学前期,因此,开展对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专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成都作为一个大型现代化城市,是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资料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登记暂住人口1121275人(次),其中26-35岁的比重最大,而这个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大多有学前子女。因此,对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作为整个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的缩影,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界定并不一致,类似的概念还有“外来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农民工”等。本研究所指的“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人口,即户籍不在成都市(本研究只包括五城区,下同),但由于工作等原因而居住在成都市的人口。理论上,这个群体由外地农业户和非农业户两部分组成。因此,虽然农民工是这个群体的主体,但并不是全部。流动人口子女不仅包括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在流入地的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原居住地的留守儿童。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选择成都市流动人口密集的金牛区、成华区、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作为调查区域,调查对象主要为流入当地务工(就业)人员。本研究采取有意抽样的方式在各调查区流动人口集中的居住区、工地等寻找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自编问卷和现场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访谈22人。
  
  (三)调查内容
  以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活动要素的分析为基础,本研究将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现状分解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物质条件等几个指标,并在逻辑上包含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两大板块,问卷和访谈的问题都围绕这些指标和板块展开。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均已为人父母,其中男性101人,占45.5%;女性121人,占54.5%。这些被调查者主要来自成都市调查区以外的县、市以及省内其他地市及农村,也有部分来自省外。他们平均年龄30岁,主要在成都市从事个体户、临时工等不稳定的工作。受访者的学历以初中为主(30.8%),其次是高中(含中专,21.1%)和大学(含大专,21.6%)。
  被调查者的孩子平均年龄4岁,其中男孩108人,占48%,女孩117人,占52%;随父母来到成都的109人,占63.4%,留守在原籍的63人,占36.6%。适龄幼儿入园率88.3%。只有约一半(54.8%)的流动人口子女平时跟随父母生活,其他的或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40.6%)照顾,或是寄养在其他亲属(2.3%)或非亲属(2.3%)家里。
  
  (二)教育观念及物质条件
  1、对学前教育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绝大多数受访者(93.4%)肯定了孩子上幼儿园的必要性,同时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6.8%)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只有从小对孩子进行严格培养才能有好的前途”。另有10.6%的受访者表示“孩子是大人的脸面,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此外,还有少数(约28%)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持顺其自然的态度,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太操心不好”,或者“吃饱穿暖就好了,其他等孩子大了再说”。
  2、教育目的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受访者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目的较为明确,且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调查问卷以“职业期待”作为教育目的的一个衡量指标。该指标选项分为三类:没有具体职业期待(30.8%)、随孩子的意愿(19.8%)、有具体的职业期待(49.3%)。受访者关于子女的职业期待五花八门,但其中最多的是“教师”“医生”。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这与流动人口自身的工作压力和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访谈中,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过上富足、稳定的生活。
  3、教育方法和手段
  (1)研究者以家长对待子女犯错的态度为指标进行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子女犯错的态度较为理性,以说服教育(至少在观念上)为主(55.5%),但也有少数家长认同体罚(7.9%),还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犯错持放任态度(11.5%)。
  (2)调查发现,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受访者的行为以民主型为主(44.7%),其次为专制型(24.2%)和迁就型(23.7%),放任型较少(4.2%)。
  (3)亲子交流方面,50.2%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与孩子交流,42.5%的受访者表示偶尔有交流,只有不到7%的受访者表示“除了吩咐孩子做事情,其他没有什么交流”。在交流类型方面,父母主导型(父母话多孩子话少)占22.8%,孩子主导型(孩子话多父母话少)占35.8%,高交互型(父母和孩子话都多)占34%,低交互型(父母和孩子话都少)占7.4%。
  4、教育物质条件
  问卷以受访者收入水平作为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物质条件的一个指标进行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受访者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见表1)。问卷以孩子拥有的玩具及学习用品数量作为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物质条件的另一指标进行调查,其统计结果见表2。
  
  综合表1、表2数据进行分析,再加上对部分各种收入水平的家长访谈,研究者得知,经济问题并非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但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所受教育的质量。
  88.3%的适龄幼儿入园率比课题组成员调查前预估的要高出很多。只有29%的受访者将幼儿 没有入园的原因归于经济能力。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只有27.9%的受访者首先考虑“费用”,其他主要考虑距离和办园水平。关于入园困难问题,只有15.1%的受访者表示曾遇到“择校费”之类的困难。这些都表明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还是基本能够满足孩子的学前教育需求,经济条件不是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最大限制因素。
  但是,从受访者对幼儿园的满意度来看,他们对幼儿园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满意度与幼儿园收费标准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幼儿园收费标准与家长收入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可以推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园选择,进而影响了其所受的幼儿园教育质量。
  此外,调查还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孩与男孩处于平等地位。本次调查以幼儿园收费标准以及幼儿所拥有的玩具、书籍、光碟、笔的数量作为判断家长对子女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指标。通过对不同性别幼儿以上诸方面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男女幼儿在所就读幼儿园的收费以及所拥有的玩具、书籍、光碟、笔的数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流动人口在学前教育问题上并不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
  5、幼儿自身发展情况
  调查中,一些家长提到部分幼儿存在脾气暴躁、不诚实、不爱说话等问题。研究者认为,这不属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有问题,其他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存在这些问题。一些孩子脾气暴躁、不诚实、不爱说话等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家长的教育观念与现实中的教育行为不一致;二是家长的教育行为和亲子互动并没有传达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内容:三是幼儿所生活的环境对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究竟流动人口子女在学前教育阶段有哪些特殊的发展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办园水平
  本研究主要调查了家长对子女所在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师资、伙食、保教等方面的评价,以此间接反映其子女所在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在对各个指标按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进行评价时,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一般”(各个指标平均约为50.44%),其次是“好”(各个指标平均约为37.54%)。虽然没有人选择“很差”,选择“差”的也极少(各个指标平均约为3.76%),但选择“很好”的也很少(各个指标平均约为8.26%)。这表明受访者对自己孩子所在幼儿园的教育基本满意,但是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仍充满期待。
  2、家园联系
  在家园联系方面,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经常(45.8%)或偶尔(53.0%)过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且和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83.3%),只有少数家长表示从不过问(1.2%)孩子在园情况,也不与教师交流(16.7%)。可见,大部分被调查的流动人口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能主动与幼儿园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较高期望。
  
  四、思考
  
  对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物质条件等方面并没有出现特殊现象,这说明流动人口的教育素质正在逐步改善。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抱着较为功利的主观愿望看待子女学前教育。但这在客观上保证了他们对子女学前教育的重视。
  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发展存在着某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情况。研究者认为,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可能是幼儿生活的复杂环境。由于流动人口子女近半数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他们必然面临的特殊问题就是亲情关怀的缺失。因此,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教育机构都应采取措施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在情感方面得到足够的安抚。
其他文献
[摘要]元认知是指主体能够反思自已的思想,能为完成某一目标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觉监控。个案研究发现,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幼儿元认知的发展。为幼儿提供适当的任务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元认知技能,也有利于幼儿获得他人的反馈,同时反思自己,以便构建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舍弃无效的策略,最终促进幼儿元认知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元认知;幼儿;小组合作;个案研究
【摘要】对上海市某幼儿园大班60名幼儿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念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在促进孩子幼小衔接的教育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走进误区,比如对孩子将来的学历抱有过高期望,对孩子的认知学习过于重视等。因此,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开展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关键词】家长;孩子;幼小衔接;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6 【
摘要 建国60年来,我国民办学前教育事业大致沿着公私并举——取消私立园——社会力量办园的过程发展。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在获得资源等方面的不公正问题,明确民办学前教育的根本职能是推动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以把握民办学前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促进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建国60年;民办学前教育;公办学前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
当我把不同时间写下的这几个多以事物之名命名的作品像石榴籽一样罗列、整理在一起时,倒真有些将词语错置的意思了。写这组作品的时候也并没有刻意为之成为一组或是“某种风格的表述”,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一个个被我重新处置的“词语”却是有一些共通特质的。无论是《芦苇》《树》《石榴》这样的自然之物,还是《水晶球》《雨刮器》这样的社会之物,我都将它们放在了一个和人对视、对谈的位置,我想,每一种事物呈现给我们不同的面
一天中午,我和三位同事吃面,店家端上来两碟泡菜,意为两人一份。   因为泡菜是免费送的,同事王岩便故意大声说:“老板真小气,碟子这么小,一人一份不就得了。”还没等老板搭话,另一位同事刘磊却开口道:“咱们先吃,不够再要,多了吃不完也是浪费。”热腾腾的面条很快就被端上了桌,或许刚才老板听到了王岩的不满,又给我们送来两碟泡菜。面条很快就吃完了,桌上的四碟泡菜却没吃多少。   我们起身准备离开,刘磊却
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什么东西的乌鸦。   许多追踪这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都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着,不是吗,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一大块东西吞下去呀。   它也不能飞下去,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东西啄碎。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了。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巴里的那块东西。   不过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东
经过本刊读者Email、传真及電话、信函投票,禹风的长篇小说《《圆舞浜黑蜀葵》荣获2019年第二站“《当代》最佳”称号。
【摘要】当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特别是调皮幼儿的评价倾向于消极的否定评价,评价的目的多限于纠正错误,很少注意激发幼儿的积极品质。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调皮是幼儿的天性,调皮幼儿有很多积极的品质,调皮的幼儿不是坏孩子。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有积极的心态,用积极期望取代消极否定,改贬损为疏导,以切实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师评价;调皮幼儿;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在看过《哈利波特》等小说描写的古代城堡生活,或参观过英国爱尔兰城堡等其他城堡景点后,相信许多人都想穿越回欧洲中世纪,过一把在城堡中当贵族的瘾。人们对于那时贵族城堡生活的憧憬,主要源于以下两点:一是那些王公贵族们生活在城堡中,有大量的仆人侍女伺候,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也不用操心;二是这些城堡宽敞舒适,采光良好,冬暖夏凉。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景点毕竟是景点,人们在小说、景点中所看到的,都是将现代
[摘要]河南郑州市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适宜性问题。事实上,关于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适宜性问题,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特别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研究制定的判断课程内容适宜性的20条标准,对我们思考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适宜性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联系到幼儿园“集体婚礼”事件,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幼儿存在“婚姻敏感期”;园长和教师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