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种子播种到学生心中的董老师

来源 :自然之友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2日,在2008年世界无车日到来前,自然之友在北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低碳出行·健康骑行”活动。我也骑上我的26小破车,参与了进去。我们走的是北线,同行小组之中,除了谭华,其他人我皆不认识。一打听竟然有四个人是吉利大学董瑞祥老师的学生。没得说,我知道,他们是受董老师鼓动而来。的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京是骑车人的天堂,但是现在自行车路面渐渐被汽车挤占,自行车被边缘化。与此同时,北京的环境与交通状况日益严峻。为了让城市居民能发自内心地选择骑行这种“低碳排放”的出行方式,自然之友推出这次活动,希望能提升骑行、公交文化。董老师作为自然之友理事、吉利大学的老师,他在这一活动之中可谓垂范在先。
  
  我曾经和董老师聊过,他可太神了!他四十来岁,瘦高个,戴副眼镜,是个文弱书生。真看不出来他还曾做过国际慈善组织项目官员、联合国亚太经社职员、非洲纳米比亚国际志愿教师;还当过私营企业总经理,甚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附近的“瑞祥路”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曾是中学教师,喜欢种树,在中国、丹麦和纳米比亚都有他种的树。就是这么一个神人,曾从武汉到兰州独自一人骑自行车旅行;他给CCTV-4拍过几个纪录片,并播出过两部;给格林兰岛的圣诞老人,以及CCTV策划过活动;给朱基总理的建议信得到好评;他还抓过几个小偷,把两个骗子送到监狱里;救过三次火;连续六年多在世界各地献血;救助过几个失学儿童和困难家庭。您说此人神也不神?
  别的不多论,还是单说他和自行车吧。小时候,他总是梦想能骑自行车到处走走。十七年前,他在武汉读书时,有一次和两位同学闲聊,脑子一热,决定暑假大家一起骑车回他的老家兰州,体验一下漂泊的感觉。放假了,武汉的气温已经高达40多度,两位同学发怵了,可是血气方刚的董老师竟然一个人,经历了二十多个黎明和傍晚,晒脱了几层皮,终于骑完了2500多公里。骑行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纷繁复杂的世界,体验了大山深处贫困山民的苦难生活,了解了自己,增加了自信。
  香港回归的前一年,在兰州,他碰到三位东北老人。他们从沈阳骑车去新疆,而且还准备绕道拉萨,然后去香港,迎接香港回归。在他们离开兰州的时候,董老师陪他们骑了近百里,然后目送他们踏上漫漫旅途,望着这几位充满了精气神的老人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夕阳之中,董老师的心中不禁充满了感动。
  在丹麦读书期间,他家中突遇不幸,经济顿陷困境。董瑞祥靠周末和半夜骑车给人家送报纸为生,每天送报要连续骑车和步行十来个小时。去参加同学聚会,即便距离有十几公里,他也舍不得花十几克郎的往返路费,就骑着路边捡来的自行车大汗淋淋地赶赴聚会。丹麦政府在设计道路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任何一条公路,即便是乡村公路,都有自行车道,给骑车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安全感。
  在曼谷联合国机构工作时,他虽然只是机构里的一个“打工仔”,但“物以稀为贵”,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让他在数百辆豪华车中别具一格。许多联合国高官都认识了他,他也得到了许多人关怀的问候和“一点点尊敬”,因为,那时,他是那所联合国大楼里最环保的一个人。
  回国以后,董老师发现国内许多人已经开始买小轿车,追求奢侈的消费了。道路不断被扩宽,好像总也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汽车多了,空气坏了,自行车的道路则一点一点地被汽车所蚕食。但是董老师坚信物极必反,随着能源的消耗殆尽和环保的巨大压力,自行车时代很快就会再度来临!
  这次自然之友开展“低碳出行·健康骑行”活动,董老师觉得太有必要了。奥运提升了北京人的环保意识,大家都不愿意奥运之后北京的马路上又开始无序拥堵,刚刚洁净的空气又要污浊。在这个时候提倡绿色出行方式,争取影响政府的行政决策,是一件大好事。从董老师的自身感受而言,他是一个喜欢用骑车作为自己的出行方式的人,他都不敢让自己8岁的宝贝女儿骑车上街,他觉得太不安全了。他自己骑车出门都不那么踏实。有时大卡车会从身边呼啸而过,而现在路上没有任何对骑车人给予关照的措施。一想起他曾经住过的丹麦,想起那里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大家骑车,他就想呼吁政府尽快改善北京的道路骑行条件。
  董老师对我说:“开车并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开车只说明你有钱,而不代表你有身份。”他认为,“身份”应该是以一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多与少为标准,而绝非是他口袋里钱的多与少。“我觉得10公里之内完全不必开车,骑车就很好。”他还告诉我,他认为即便做不到条条马路都给自行车路权,但也应该尽可能地给一些,哪怕自行车道留得窄一些,也最好留出专用车道。
  


  董老师和时下里一些就知道想法子从学生身上捞钱,不想对学生负责任的教书匠不同,董老师和许多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并不去过多考虑什么学生因他提供机会出去参加活动,万一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要他承担责任的事,他只想学生的成长需要环境,于是总是为同学们寻找参与各种优质健康的社会活动的机会。比如这次“低碳出行·健康骑行”活动,他认为这是一个同学参与的好机会,就建议他的学生积极参加这一活动。这些同学联系了自己的自行车协会和外校的同学,竟然动员起五六十名同学来报名参与。但是活动规模有限,仅允许四名同学参加,另外还有四名同学自己主动从昌平大老远赶过来,到什刹海集合地点参与了这次活动。
  这次活动让同学们觉得颇有收获,他们不但认真完成了勘测路线的任务,并且还把宣传资料带回学校,发给同学。他们打着吉利大学的校旗一路考察,也同时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董老师告诉我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给同学创造条件去参加,特别是像自然之友这样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影响一批人,比如,他的学生于小波就成为今年的联合国儿基会爱心大使,易昊还没有毕业,就被一家美国公司聘为高薪顾问,张宇成了一家节能环保企业北京中科能公司的业务骨干,成绩颇丰!还有许多学生都成了行业俊杰和社会好公民。董老师的路还很长,也许,很快又到了他人生的另外一个十字路口,但是,董老师说他人生这个阶段过得很有意义,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些好公民,是他这几年的最大价值。听到这话自然也让我对这个普通的教师顿生敬意。
其他文献
对话人  李波:自然之友现任总干事  梁晓燕: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现任理事,前任代理总干事  薛野:自然之友前任总干事    引子:  本期《自然之友通讯》将在“自然之友十五周年庆典”前夕出版,按照惯例,我们需要对自然之友十五年历史做一次回顾。但是如何回顾?仅仅是向外界庆贺我们十五年做了多少环境保护的事情?这显然不够。自然之友十五年的发展,也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十五年,期间的成败得失,除了可以
期刊
2008年真是许多企业做梦都没想到的坏年头,他们发现正在干的或者曾经干过的任何坏事都会大白于天下,都会遭到公众的追查。房地产商如此,造纸厂商如此,老牌外资企业如此,中国本土名牌企业也是如此。似乎只有化工企业、冶炼企业、采矿企业还有些好梦可做,但是业内人士很清楚,他们这种类型的企业生存环境正一天天“恶化”,得抓紧时间捞取财富,明天早上太阳从哪边出来,真是谁也说不准;出来后的太阳是黑色的还是绿色的,更
期刊
编者按:2008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为此,温总理强调,中国需要开发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将投入200亿元作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资金支持。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在一定的时
期刊
一位山西老板,开着几十万吨生产能力的焦化厂,没有环保设施,被中央电视台曝光。老板对着摄像镜头满腹委屈:“光说我不环保,怎么不说我慈善啊?这个村子里的老人,我每年白给他们600块钱,过年还要送米送面——当儿子都没有我这么孝顺!”在他身后,村子裹在烟里什么也看不清,空气里都是焦油的臭味,致癌物超标至少九倍。   这是《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所见所闻,她说:只谈扶贫济困,不谈怎么给弱势群体说话的权利,不
期刊
奶粉与美国总统    三鹿奶粉事件给中国的消费者,奶农、乳制品企业、监督管理制度、甚至是广告审查制度等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和考验。在消费者充满愤怒,打官司告状讨说法的时候,也开始有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发起追问。企业不知道三聚氰胺的安全含量吗?企业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健康吗?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吗?没有考虑自己的工人的去向吗?  奥巴马大选获胜,成为第56届美国总统,无疑在这个经济低迷的时刻给世界带来了
期刊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前几个月,浙江泰顺人王远萍就发现自己全家都在喝的奶粉导致女儿小便出现困难,他到处奔波,要求三鹿集团给份检测报告,或者盼望“权威机构”给他提供一份独立、公正的检测报告,结果当地的工商局和三鹿集团的人告诉他说,检测费需要他来承担,大约一万多元左右。这一下子就打退了他获取证据用以索赔和要求公道的野心,他颇不情愿地在“和解书”上签了字,并接受了三鹿集团提供的几件“好处奶粉”,从网上撤下
期刊
连日来,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一个陌生的化工产品三聚氰胺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视线。截止到9月26日,中国各地临床诊断“三聚氰胺”患儿53,000例,其中,4人死亡。人们难以接受的现实是,这个白色结晶粉状的有机化工原料,本用来生产塑料、胶水、阻燃剂或化肥,怎么会添加在婴儿的奶粉里?这个能造成试验动物肾衰竭,并致其死亡的有害化工原料,给全国数千名无辜婴儿的生活抹上了浓重的阴影和对未来的心理恐慌。三年前
期刊
以前做过志愿者,也管理过志愿者,正好前一段时间又在一个公益论坛上和一些朋友聊到志愿者管理的话题,于是促使自己梳理一下这方面的思考,可能大多都属于老生常谈。下面这几方面有的侧重志愿者自身的认识和能力,有的侧重机构本身的空间和文化。毕竟,只有志愿者和机构双方都在其中受益,志愿精神最大程度地得以培育和发扬,公民社会才有希望和可能。     需求   双方需求是否一致,往往成为很多事情成败的关键,对于志愿
期刊
有一个曾和我一起参加活动的激情四溢的小伙子充满真诚地告诉我:“我很羡慕柱子!”哦,他是在说李洁与柱子。我赶紧搭腔:“是的,你说得对!他们俩的确是难得的一桩好姻缘。”也无怪正值青春渴慕之中的小伙子叹慕,他们的确相知相爱,那美好的感情惠及众人。  最初认识甄金柱是因为自然之友在做战略规划,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事,大家全被拉到中青之家去。办公室需要留人值班,一次次都是柱子在办公室帮忙。我很奇怪,但是每
期刊
××你好:  今天和你通电话,你提到的关于生态厕所的问题,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  不管是什么样式的生态厕所,其基本的原理是同样的——尿粪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尿与粪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异味及细菌的滋生。不同之处可能在于样式以及粪便处理方式会有差异。对于乡村建筑工作室倡导的生态厕所理念,除了通过尿粪分离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外,还对粪和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同时,生态厕所建筑本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