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摔玉”情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lcl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黛初见,宝玉将自幼佩戴的通灵宝玉摘下,狠命摔去,惊了贾府众人,惹得黛玉淌眼抹泪。宝黛初见,设置这一“摔玉”情节有何深意?
  较之黛玉进贾府见众人时的情节平淡,较之宝玉与宝钗初见时作者的不著一字,可见“摔玉”这一情节应有其独特作用。
  “摔玉”情节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真性情。想那林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可宝玉问是否有玉的时候,黛玉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若是黛玉只说没有,不多言后一句,也许这场“摔玉”风波就不复存在了。可她偏多说那一句,进贾府的“小心谨慎”被抛之脑后,平日里的自尊、敏感、孤高展现无遗。是谁让她流露了真性情?是宝玉。她一见宝玉仿佛那里见过,心理上她并不把宝玉视作外人,自然流落了平日的真性情。
  宝玉也是如此。他一见黛玉便说这个妹妹似乎见过,问书问字问有玉没有,态度亲切自然。而在听闻黛玉没有玉之后,便发起痴狂病来摔玉。这份“呆性”、“痴性”并不是在所有的姐妹面前都有的,而只在黛玉面前展现到了极致。痴人对上痴人,自然是痴情对痴性,真情流露。
  再看宝玉为何摔玉。他言:“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还说什么通灵不通灵呢。”一言见其本心,玉不择人之高低,不能分辨好坏,要它何用,不如摔去。在宝玉眼中,男子是须眉浊物,见之可厌;女子是水样骨肉,见之可亲。孰高孰低,宝玉心中自有判断。可玉不如他般通灵。且这玉家中姐妹都无,新来的神仙似的妹妹也无,既如此,不择人的玉我不要,区别于众人的玉,我也不要。这是宝玉的逻辑,于是他有摔玉的举动。可玉是上天赐予的,是贾母的命根子,是贾府众人看重的,也可看作天命的象征,神明的预示,特殊身份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摔玉这一举动,摔掉的是不平等的观念,摔掉的是封建特权制度,更是宝玉对平等思想的呼唤。
  玉未摔碎,和玉一样难以摔碎的是玉所代表的“金玉良缘”的传言。金玉是良缘,木石是前盟。前者被贾府掌权者认可,后者为叛逆者宝玉所坚守。由此可见,摔玉情节也隐喻着贾宝玉对爱情自由、个性自由的追求,对封建家长制与封建制度的反抗。玉难以摔碎,反抗也难以成功。金玉良缘的传言始终是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的乌云,最终也造成了宝黛爱情的覆灭。
  摔玉情节虽小,却折射出深层含义,一则可见男女主人公之真情流露,二则可感宝玉对平等思想的呼唤,三则可喻全书悲剧爱情的结局。
其他文献
思路就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文鉴赏目标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理清散文的思路是题中应有之义。在鉴赏古代散文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对于阅读和写作都有重要意义。  理清思路,不只是划分大小段落层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吟诗颂词应为美好之事,但是到了我们的学生这里,却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理解,无处着手;鉴赏,无从下笔。针对于此,谈两点诗歌鉴赏感悟的写作思路,以期抛砖引玉,引来思绪如潮。  一、从思想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引出遐想:  可针对其中一句或几句,说出自己的感悟。这样写的时候,联系古今,找到与之类似或相反的人物或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所知道的联系起来。要把思想纵向和横向伸展。横向:谁会
期刊
《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塘中之荷,工笔细描,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现了丰赡的情意,是一幅极美的山水工笔画。  他用语言的丹青给我们点染出一幅意境幽美的荷塘美景图: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青雾、蓊蓊郁郁的树以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充满了诗情画意,简直无美不备,一个月夜的死荷塘顿时变得那样饶有生意,他描绘的月下塘中荷展现出了与别个不同的新异美。他描写荷塘月色不是像常人一般笼而统之地去看,而是把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古今优秀名篇,不断积累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而和高中语文课本相配套的《语文读本》就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  但是据我了解,许
期刊
仿写句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主要放在语言表达板块,平时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句式仿写能力的培养,并用专题的形式加以强化,力求仿写的句式既有形似,又有神韵。但是,这种训练一方面形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另一方面,又孤立地训练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如果把学生仿写能力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不但提高学生兴趣,而且一箭双雕。  一、仿写句式  学习课文时, 文章若表达生动, 句式灵活, 老师不妨挑选出来让学生
期刊
诗歌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古诗更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所以我们要分析鉴赏它,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近年来高考一直把古诗的分析鉴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其中“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期刊
记叙文的写作,常常容易犯议论过多,抒情过于直白的毛病,既不自然,也不真实,让人有一种小题大做之感,缺乏一种含蓄蕴藉之美。我认为记叙文的味道还是那些浸润在字里行间,让人回味的更妙,下面介绍几种记叙文含蓄有味的抒情方式。  一、借景抒情。人或事都离不开环境,对环境的描写或者刻画能让情景交融,通过渲染某种氛围,烘托某种心情,暗示某种意向。这种借景抒情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比如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祝福》的
期刊
为了领悟新课改理念,我积极阅读教学杂志上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认真聆听各类讲座,我先后拜读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高效课堂教师课改手册》等优秀的课改论著,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我的课改课堂初具雏形,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断提升。现将我粗浅的做法展示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课改的新理念让我跨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堵墙,使我彻底改变了以往以讲授为
期刊
因为有自然的秋风秋雨,因为有人类的逢秋必悲,所以有仓颉的“秋下一心”。愁本是一种心理历验,无形抽象,但在迁客骚人的笔下却有形有状,有模有样,妙趣横生,耐人玩味,令人倍感伤怀。  愁如水、愁如山的比喻最多。李煜的那声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可谓震惊朝野,穿越时空,影响相当深远,便是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尽管是以乐景写哀情,
期刊
语文老师要想在学生中找回语文学科的一席之地,让学生重视语文,必须从自身和学科入手,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学科教学、考试成绩、语文素养等方面寻找平衡点,既立足学生的考试要求,也应把握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一下措施,希望重新找回失落的语文课。  一、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