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构思格外动人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在线】
  永远也不会忘记
  红豆沙包。
  这是我从小就贪恋的美食,一开始是因为它独特的味道——甜腻中透着豆子特有的香味。但这并不是我贪恋豆沙包的主要原因。
  而有言道:“每个让人爱不释手的东西背后都有一段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事。”味觉亦是如此吧。(开篇直接点出红豆沙包这一承载感情的载体,语言简洁,指出其背后的独特意义,引出下文故事,可惜表达不够生动。)
  我第一次尝到红豆沙包,是在六岁那年的除夕夜上。在灯火通明的夜晚,厨房里,爷爷用布满青筋的手和着面,那些证明着岁月沧桑的印迹突兀地横亘在那双瘦弱如枯木的手上,沉默无言。(描写很生动,但六岁时就关注到爷爷的手,有些虚假,不如放到后文中作对比。)
  我指着灶台上一盆红色的糊状物问:“爷爷,这是什么呀?”(从情理上,这才是孩子应该关注的对象。)
  他却把我硬生生地推出了厨房,脸上的褶皱迸出神秘的色彩:“一会儿,你就知道了。”(设置波澜,增加情节的曲折变化,不错。)
  我只好转身回到客厅,晚饭时间很快到了,爷爷像变魔术一样,大手一挥,一锅白糊糊的胖胖的“面团”就呈现在大家面前。我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抓起一个“面团”就往嘴里塞,一咬,藏在“面团”肚子里的豆香便徜徉在唇齿之间。(“白糊糊的胖胖的‘面团’”美食却欠缺美感,能勾起人的食欲吗?)
  我想,这味道,我大概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了。
  “太好吃了!”我不顾形象地塞着“面团”,爷爷看着我,开心地笑了。我一直以为,这笑仅仅隐含着一位厨师受到品尝者表扬与喜爱的意味。后来才知,在浩大的宇宙中,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光前,我终是太过于浅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应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使用错误,此为硬伤。另外,表达不够含蓄。)
  后来每次到爷爷家,茶几上,永远摆着几个刚出锅的红豆沙包。那红豆沙包等在那里,就像是爷爷在无声地向我诉说着什么。
  那是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味道(点题)。
  奶奶从厨房出来偷偷告诉我,每次听说我要回来,爷爷便六点起床到公园门口买所谓的“纯天然无公害”红豆,忙活一整天,在我晚上进门之前,整整齐齐的将豆包摆在茶几上。
  奶奶说爷爷告诉她孙女六岁就喜欢吃他做的红豆沙包,这一点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自此,从六岁到十六岁,我每年都能如愿吃到爷爷特意为我做的红豆沙包。(奶奶的“偷偷告诉”设计得很好,从侧面体现出了爷爷的爱,但一味都是“告诉”就会使行文缺少变化,且表达略显生硬。)
  如今,我住在学校,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无论我何时回家,桌上总是出现那白白胖胖的红豆沙包。轻轻一咬,香甜遍及全身(拓展了内容,强化了爷爷的爱,但还是略显干瘪)。
  红豆沙包沉淀着欢乐,记载着温馨,孕育着甜蜜。这是爷爷一直记在心里的味道,也是我一直记在心里的味道。每当记起,便暖暖的都是爷爷对我的爱。(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问题诊断
  这篇文章情感真挚,情感触点的选择具体而真实,红豆沙包是情感的载体,是全文的线索。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以时间顺序展开,有详有略。语言简洁而生动,如“爷爷像变魔术一样,大手一挥,一锅白糊糊的胖胖的‘面团’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全文主题的呈现很清晰,点题、扣题意识非常强,爷爷永远不会忘记孙女喜欢吃红豆沙包,“桌上总是出现那白白胖胖的红豆沙包”;孙女永远不会忘记红豆沙包的味道,也永远不会忘记爷爷对自己的爱。但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一篇记叙文,文章议论多,贴标签的地方多,欠缺形象的表达、细致精巧的构思,有些地方渲染得还不够。
  整体修改意见:一篇记叙文,或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或人物形象鲜明,感人至深;或描写细腻深动,打动人心。本文重在创设情境,所以应加强描写力度,增加一些形象的表达、精巧的构思,如铺垫、照应、伏笔、对比等,在变化中体现出不变的爱,进而体现“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主题。
  【化蝶之作】
  永远也不会忘记
  □李欣然
  每个让人爱不释手的东西背后,都有一段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事。
  ——题记
  小时候,躺在盘子里的白白胖胖的红豆沙包,是我最为贪恋的美食。
  长大后,茶几上排好的红豆沙包,是我不变的期待。
  如今,在厨房和爷爷一起等待红豆沙包出笼,成了我归家最大的动力。(运用题记,含蓄而富有诗意;排比开头,提挈全篇。)
  我第一次尝到红豆沙包,是在六岁那年的除夕夜晚。厨房里,爷爷正用不太灵巧的手和着面,我的视线被灶台上一盆红色的糊状物吸引了,忙跳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呀?”(“不太灵巧”照应后文“刚学了一手”“视线被灶台上一盆红色的糊状物吸引了”,符合孩童的心理,初设悬念。)
  爷爷把我硬生生地推出了厨房,连他脸上的褶皱也尽是神秘:“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我疑惑地问奶奶,奶奶笑呵呵地说:“你爷爷呀,刚学了一手,想——”“老婆子,不许泄密!”厨房里传来爷爷着急的声音。奶奶止住了,也神秘地笑笑。(再设悬念,加大了孩子的好奇与期待,同时暗示爷爷为了孙女特意学了豆沙包的做法。奶奶的“笑”与“止住”也与后文情节相关联。)
  我只好转身回到客厅,晚饭时间很快到了,爷爷像变魔术一样,大手一挥,一大盘白白、胖胖、圆圆的氤氲着热气,散发着甜香的“面团”就呈现在大家面前。我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抓起一个“面团”就往嘴里塞,一咬,藏在“面团”肚子里的豆香就“喷涌而出”了。太好吃了!我“不顾形象”地往嘴里塞着“面团”。“我还要!”我含混不清地说着,眨眼间,几个豆包入肚了。“别急,有的是呢!”爷爷略微浑浊的眼睛,此刻亮亮的,脸上满是笑意。(较原文增加了“我”对红豆沙包的喜爱的语言、动作描写,使文章画面感更强,增强了感染力。同时,减少了对爷爷的“笑”的理解的大段感悟性文字,让人物自己来表现,避免标签化。其实,“我”对红豆沙包的喜爱已经融化在爷爷的眼里、心里了。)   后来每次到爷爷家,我总会发现一些新变化:换了新茶具,旧椅子不见了,阳台的吊兰换成了一盆水仙——当然,也有一些无形的变化:爷爷的脚步越来越蹒跚,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少——岁月,已经变迁,只有一点,从未改变:茶几上,永远摆着几个刚出锅的红豆沙包。那是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味道。(爷爷家有形的、无形的变化的内容的加入,多角度渲染,增加了孙女眼中变与不变的对比,凸显出红豆沙包传达的不变的爱。)
  住校后,回家的次数愈发少了。那一次临时放假去爷爷家,爷爷一见我便匆匆忙忙地出了门。回来后就直接进了厨房,用布满青筋的手和着面,那些证明岁月沧桑的印迹突兀地显现在那双瘦弱如枯柴的手上。我守着爷爷,守着炉火上那一锅白白胖胖的红豆沙包,唇齿间仿佛已溢满了那独特的味道——甜腻中透着豆子特有的香味,轻轻一咬,满满的幸福感就从嘴边弥漫开来,遍及全身。(增加临时回家的情节,增加守在爷爷身旁等待红豆沙包出炉的情节,拓展内容,升华主题,由对红豆沙包的喜爱升华到对与爷爷相守的珍惜。此情节也与后文奶奶的话形成照应。)
  奶奶从厨房出来偷偷告诉我,每次一知道我要回来,爷爷便六点起床到公园门口买所谓的“纯天然无公害”红豆,忙活一整天,在我晚上进门之前,整整齐齐地将豆包摆在茶几上。
  “孙女六岁就喜欢吃红豆沙包,第一次吃的红豆沙包就是我包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呀!”爷爷在旁边也笑着说。爷爷笑得像孩子一样,我也跟着笑了起来。(前文中奶奶被制止不说,这里有从旁偷偷说,行文富有变化。“笑”也照应前文,爷爷的笑,奶奶的笑,我的笑,渲染了其乐融融的气氛。)
  六岁到十六岁,年复一年。
  无论何时,桌上总是准时出现那白白胖胖的红豆沙包。(行文更简洁,“准时”地点染、显示出爱且照应前面情节。)
  轻轻一咬,香甜遍及全身。这是爷爷,也是我一直记在心里的味道。
  而这味道,丝丝缕缕,早已烙印于时光深处。这份记忆如此轻柔,却又如此厚重,它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携着爷爷轻轻浅浅的笑。(“笑”串起所有情景,收束全篇。)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又怎能忘记?怎敢忘记?(言简意赅,点题扣题。)
  升格小结
  升格文章摒弃了原文有些生硬的说教,减少了大段的议论性文字,调整并增设了一些细节、情景,采用设置悬念、伏笔照应、对比渲染、侧面描写等方法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增强了文章内部情节之间的联系。“文似看山不喜平”,精巧细致的设置,为文章增色不少,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文章情节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种行文中的精巧构思最能展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但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情节细节内部之间一定要有联系,有照应,有对比,以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其他文献
一、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商汤盥洗用的铜盘上刻着这样一则铭词,大意是: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求自新求进步,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  民间名言: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要经常鞭策自警,万不可以为有过一两次抽打就可以沿途平安了。  综
期刊
黄昏时分,我赶着去学校上晚自习。忽然听到前面有人惊呼,不由得抬起头来,迎面直直撞入眼帘的是一个“庞然大物”:一个背负着巨大“纸板”的男人,他的短袖卷到肩上,早已被汗水湿透的T恤贴在胸前,脊背由于肩上纸板的重量,已经弯到不能再弯了。他脚上蹬着一双军用胶鞋,已很陈旧,走得小心翼翼。  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他的脸,就擦身而过,差点撞上那些纸板,惊得我赶紧往旁边一闪,却撞到了一个正频频回头,拿那个男人教育自
期刊
【名家阅读】  回 家  □[美国]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
期刊
【名家阅读】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
期刊
秦岭脚下黑河湾,仙游寺对古楼观。八云塔拜法王塔,渭水半抱终南山。这便是我们盩厔,这便是我可爱的家乡。  文化的印记  东汉大学问家马融奉大将军邓骘之命进京,他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马召”。马召背对仙游寺,面朝黑河湾,居于秦岭脚下。我自小便生于斯,长于斯。  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太多的历史印记。可以在“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参禅问道,感受紫气东来;可以在法王塔顶礼膜拜,一睹舍利真容;还可以在仙
期刊
四、人文典故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多有名的对联大都涉及相关的人文典故,考查对联中的人文典故,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名题精选】“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解题技巧】解答这一类对联题,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由已知来推测未知。例如说到岳阳楼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 城  非 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期刊
多数成年人很难回忆起生命中最初几年的光景。童年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褪色,直到被永久遗忘?如今,科学家已确定了时间点。  一项有关童年记忆的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
期刊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拥有梦想,便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因为生命,永远在路上。  留学日本,二十文章惊海内;首演茶花女,刷新故国视听。李叔同风流儒雅,才名远播,从者如云,他为中国现代文化留下了婉约清丽的一笔。生命如斯,夫复何求?可他没有停步。因为生命在路上,先生不会停止脚步。娇妻幼子,不见;琴弦俱断,色彩尽倾,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僧人,扰攘天地间,飘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
期刊
相传日本战国将军丰臣秀吉掌权之余很想变得风雅,于是师从禅僧千利休学习茶道,希望以此提升自身修养,学会欣赏美。一日,他见墙上插花一枝,看似顿悟地大喊一声:“我懂了!”千利休只是冷笑。大概由于此事,不久之后,千利休被赐死。似丰臣秀吉这般浮躁,实在难以学会欣赏。  性定菜根香。学会欣赏,需要一分谦卑,两分理性,三分静心。  很多人自视甚高,恨不能登顶泰山去睥睨这个世界。若此,如何能欣赏他人长处?孔子是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