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宋旭《辋川图》与王原祁《辋川图》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A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宋旭《辋川图》和王原祁《辋川图》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作品的不同方面的因素和作品的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宋旭;王原祁;《辋川图》
  引 言
  《辋川图》是中国绘画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幅作品。其创始者王维不仅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唐朝名画录》有记载:“王维,字摩诘……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复画《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①世人所临摹的《辋川图》版本多样,在本文的讨论中,主要是从王维的辋川诗与《辋川图》入手,简略分析宋旭与王原祁的《辋川图》。从影响作品的内外不同因素来进行对比,并对《辋川图》的意义进行了总结。
  一、影响宋旭和王原祁《辋川图》的若干因素分析
  王维的《辋川集》对辋川各景点的细致描写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他作品临仿的高潮。人们或以“辋川诗”来构造王维的画,认为诗中体现了文人士大夫那种“乐山乐水”的情怀,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或以王维《辋川图》为摹本,不断地追求表现那种山水间的恢弘气势。
  本文选出两件《仿王维辋川图》作品进行比较。从作品创作年代来看,两件作品中完成较早的是晚明松江画家宋旭1574年的作品,其次是清初“四王”中王原祁1711年的作品。这两件作品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仿品。尽管作品形式不一样,但其创作内容及表达思想都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围绕“辋川”这一主题来创作的,并且都描绘了辋川的部分景点。宋旭《辋川图》纵30厘米,藏于华府弗利尔艺廊;王原祁《辋川图》纵35.7厘米,藏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一)、外在因素
  1、 风格来源不同
  由于两幅《辋川图》创作时间上相差百年多,因此期间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从其风格来源方面探讨:在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关于宋江画家宋旭的介绍一文中,我们知道宋旭对沈周的作品情有独钟,山水作品受其影响明显。此外“宋旭在旧金山版的《辋川图》卷中指出,他的作品系仿自王蒙的仿品,而王蒙则仿自王维原始的构图。”②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宋旭的作品结合了沈周、王蒙等人及宋旭自己的风格。在他的《辋川图》中既有沈周的悠闲清丽,又有王蒙的郁然深秀,更有他自己的淡雅情调。
  而“王原祁的艺术直接渊源于祖父王时敏。在祖父的影响下,王原祁的山水自然以摩古入手,透过董其昌旁及宋元各家,而尤醉心于黄公望。”③因此王原祁的作品中糅合了董其昌、王时敏及黄公望等人的风格。尽管他所沿袭的是所谓“正统派”的绘画,但他的《辋川图》所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气势磅礴的视觉冲击,将自然与山水完美的融为一体。
  2、 构图形式不同
  除了风格来源上的不同外,两幅《辋川图》在构图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宋旭的《辋川图》为求新意,改变了王维的构图,变得自由且富变化。在王维的构图中,给人以中景作品的感觉且地平线位置不确定。而宋旭则是按照明代山水作品常见的形式,采用细腻的层次变化,用山麓填满了远景空间,用碎石填满近景空间。这不仅能体现景致的深远,更能表现地平线的位置,它带给人的是强烈的山脉纵深感。画面大致是平均对待的,构图满当。种种细节的精细描绘使得宋旭的作品看上去似现代素描作品。
  而在王原祁的《辋川图》中,虽然作者运用了传统的“三叠两段”手法来分割画面,用云和水来隔离远景与近景。但画面每一个细节部分都是靠作者精心经营的,因而形成远近景致遥相呼应的关系。在画作中,王原祁采取的口袋式构图,随着地平线的改变,地面也略显倾斜。与宋旭作品的不同处在于它更似一幅绵延不绝的千里山水图,不断地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延伸。在王原祁的作品中,少了点宋旭作品的复杂和细腻,更显大方、简洁,似一幅速写作品。
  (二)、内在因素
  1、 山石风格特征与质地构成的不同
  既然作品的差异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那也有其自身影响因素的存在。山石风格及质地构成这一因素对作者的创作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宋旭笔下《辋川图》的山脉都是由一些细碎的石块堆积而成,圆润细腻的石块,如同一个个的圆形矮丘紧密相连。山石皴擦面积较多,在画面近景中汇集了大量不同形状的鹅卵石,颇有设计意味。同时用鹅卵石整齐排列所组成的桥也带给人一种异样的美感,一种有秩序的紧而不乱的美。他的这种表现手法使得各山脉间衔接的更加紧密。或许与宋旭是南方人有关,他所画的山水作品都是如此的细腻精致,有如江南小家碧玉。
  在王原祁的《辋川图》中,作品整个造型犹如一个又一个的圈相互连接而成,由山石、城墙和树木所营造出来的环状结构在画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的作品里面,山石处理得松弛有度,皆围绕房屋而展开画面布局。就连近景中的山石形状也是大块的,少了宋旭作品中的那种坡度变化,与远景中的山石相连,房屋、城墙就恰处在盆地中。王原祁的绘画并非单纯的在模仿自然,而是运用具象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王维辋川诗,通过自我的感知来再现自然景物。
  2、 技巧运用不同
  技巧的运用与作者本身风格特征的取向相关,不同的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技巧运用,而笔、墨、造型恰恰是技巧运用能得到充分体现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作品造型角度分析,在宋旭《辋川图》卷局部中,可以看出宋旭作品以近景角度来创作,山石结构紧凑,却不显压抑与紧张。画面以线造型为主,山石与树木间的穿插秩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关系。作品整体感突出,连续性较强。而王原祁《辋川图》卷局部以中景来刻画,整体以面造型感较强。它所体现的画面关系给人一种若断未断的感觉,空间与空间之间靠着留白部分联系起来,更强调了一种“气”的流动。
  在笔、墨方面,师从关系的不同决定宋王二人在处理《辋川图》时笔墨也会有所不同。在宋旭的作品中,笔法细腻。他更多的是采用密集的短皴法来皴擦出山石的阴阳向背,以突显体积感。由于较少用墨渲染的关系,画面清新明丽。点苔处也多集中在山头部位,并用重墨焦墨表现。王原祁的作品画面较宋旭作品,更显圆浑。整体墨感较重,皴擦明显,山石树木都用淡墨略微皴擦。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画面的厚重感,而且更添真实感。他的作品山石轮廓线明显且厚重,点苔也较少并多集中在远景的山顶处。
  二、《辋川图》在绘画领域的意义分析
   两幅《辋川图》作品虽然存在着这么多方面的不同影响因素,且不属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但其在绘画领域的意义是相同的。
   前文已提及宋旭是松江派的画家,松江派又名“华亭派”,是以顾正谊为创始,以董其昌为代表发展起来的。用笔简练,墨色清淡,风格古雅秀润是“华亭派”的风格。从宋旭《辋川图》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画面清丽脱俗,格调高雅。这一画派绘画风格及绘画理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晚明甚至清初的画坛。在清初画坛中受其影响最大的便是后来的“娄东派”。“娄东派”从某种程度来讲,其实是“华亭派”的继承发展。在薛永年与杜娟编著的《清代绘画史》第7页中有记载“王时敏和王鉴二人都曾直接受教于董其昌,王时敏受益尤多。”因此可以说,王时敏等人的绘画思想及理论多少有点承袭董其昌思想理论的意味。
  “华亭派”代表董其昌崇北贬南的绘画思想,它深刻地影响了王时敏、王原祁及整个“娄东派”。“娄东派”是清朝初期至清朝晚期在江苏的一个重要画派。其在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上,以学习和推崇董其昌的南宗山水画法为主,并大量临摹古人作品,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和线条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功夫。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超逸,洒脱的文人画审美特征。无论是“华亭派”还是“娄东派”,它们的出现不仅是对前人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而且透过他们,我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古人作品的各个方面。
  结语
   长久以来,人们对《辋川图》的研究从没间断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辋川似乎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它成了我们去考证古代画家那种文人精神寄托的一种有力凭证。辋川,无论是它的历史进程,还是绘画历程,日后都将会继续走下去。
  [注释]
  ①唐代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
  ②高居翰 著《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 三联书店出版社 第50页
  ③薛永年、杜娟 著《清代绘画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2页
  [参考文献]
  [1]徐英槐.中国山水画史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高居翰.气势撼人—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
  [3]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
  [4]薛永年、杜娟.清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5]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上[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09级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与深入,作为改革的实践者——教师,想在这场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化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化学新课程。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兴趣;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简称为新课标)2010年在甘肃实施,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化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拓
期刊
摘 要:介绍了利用PRO/E软件的三维建模和三维向二维工程图转换模块的强大功能,叙述了形体的构成、组合体和装配图的表达方式的授课方法,就建立机械制图PRO/E虚拟模型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PRO/E软件;机械制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TH126 文献标识码: A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
期刊
摘 要:在校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风建设已经成为了各高校的主题。通过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关于学风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学院学风主要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自觉性差,作弊现象普通等特点,针对我院学风存在的以上问题,试图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及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以期对学院学风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学风;问题;原因;对策  一、学风的内涵  学风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二语教学法“流利领先法”,并结合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其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探讨了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流利领先法;英语教学;教学效果流利领先法是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美国高校第二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此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方面更胜一筹。许多学生反映,应用流利领先法他们的语感更强了,表达从流畅变得准确、有效。可见,流利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为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建构主义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共管理人员培养的质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运用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类公共管理人员思维”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期刊
摘 要: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举步维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很多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以此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配合。但纵观现状,第二课堂的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亟需改善的地方。本文主要从学校软硬件建设、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参与面以及学校评估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中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各中职学校能及时查找原因,规范好第二课堂活动,调动
期刊
摘 要:课堂讨论一直以来是一线教师青睐的一种常规教学方法,新课改背景下,倡导追寻开放互动的教学理念和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在课堂讨论中话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在课堂讨论中,话题应该如何选择?教师如何设置的话题?这也是我们应该持续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话题设置;课堂讨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
期刊
摘 要:内蒙古旅游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同时发展旅游教育的很好局面。但由于旅游用人市场正处在发育初期,存在人才培养与需求错位、用人观念与就业观念错位等问题,影响了旅游教育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目标定位,改革教学体系,加强行业合作,强化能力培养等措施,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旅游人才。  关键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旅游市场;内蒙古
期刊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全纳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全纳培训,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要坚持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相统一。  关键词:全纳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发展  1.问题的提出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
期刊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本文从任务驱动法的特点开始分析,然后从全球经济一体化、高职教育发展、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影响以及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对象的特征等角度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国高职教育中得以推行的必然性,最后重点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设计;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