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冷漠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st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该不该给老师让座?学生该不该给病人让座?案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教师的心理期待,对于这两个问题,都给予肯定的答复。
  然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是,这几天里教师行走不便,在坐车时,天天接受学生的冷漠以对。
  在我们面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人际冷漠现象时,所愤怒声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金钱至上的思想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今,案例所指,是学生与其老师之间,也客观存在感情的疏离,这让人不太好理解。
  此文就出现师生关系的冷漠现象进行一点分析,并谈谈怎样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一)
  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与教师冷漠以对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几种拟测:
  其一,现实社会对于“尊师重教”出现了价值偏离。
  在现代教育观念冲击下,我们需要进行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即强调师生是平等的关系,课堂中双方要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复苏主体意识,张扬个体精神。
  这或许也给学生错觉,即以为我过去被教导的,尊敬老师的表现行为,诸如问候、致礼、让座等,都已经过时了。
  其二,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又重视教化,造成认识与行为的割裂,于是学生双重人格表现比较突出。
  案例中的教师也发现,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强调提高思想认识,而不能引导孩子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这种“嘴里说一套,做事另一套”的表现,我们认为是双重人格的表现。
  其三,师生关系本来是以强烈而深厚的互通互动的热爱之情,以及在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与无比亲近来构建的。即尊师的礼貌行为不是“我”去要来的,而是学生发自性情,自然而然的选择。本班的两个学生对于老师上车的视若不见,至少说明,他们师生之间还缺乏感情联系。
  或许,在现代师生联系中,大班额环境、教师分科教学,造成师生之间的联系很少。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与学生有所互动之外,在更多的时间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游离的,这客观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淡漠。
  其四,在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意识,他们暗自把自己当成了大人,与教师和家长,容易产生隔膜和叛逆。
  更小的小孩子,思想简单,与教师关系也较为纯洁。正像案例里的那位一年级女生那样,自然而然要把座位让给老师。
  在肯定小孩子懂事的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同样家庭里呵护妹妹的姐姐,在妹妹让座后,把妹妹揽到自己腿上坐。可是,她却不是自己主动让座。更多大哥哥、大姐姐,都有同样的表现。
  这说明,不是他们不懂得道理,不知道该怎么做,在他们集体拒绝做出正确行为时,或许有一个内心的声音阻止了他们——
  别人不让座,我若让座,他们会怎么看待我?会不会认为我这是在讨好老师呀!
  如果集体无意识的力量很强大的时候,个体的意识就被淹没了。这促使我们思考:为什么在现实教育中,学生普遍不乐于亲近老师了?
  (二)
  案例中,教师在事件叙述时,流露出的潜在心理是:自己是老师,在学生中应该享有绝对的、一致性的尊重。在这个事件中,学生有主动让座的义务。
  在这个思想认识里,教师的自我摆位与现代教育思想构成隐隐的冲突。
  或许,教师从学生角度思考这事,会得出另外的认识。
  教师不便骑车用力,可是能上班,可行走。这说明从直观上,你不能一眼看出教师是一个病人,不能站立。一车的学生,一个一年级女孩子,相对柔弱。老师居长,可是年轻力壮,两者比较,公众会以为小孩子更应该占据一个座位。
  在老师坐下的时候,未必一车的学生,会认同老师的这个做法。甚至可以揣测出,很多孩子当时的心理:你一个大人,站一站怎么了?你怎么就比我们更需要这个座位呀!
  可知,案例中师生冷漠的关系,源自彼此缺乏理解。甚至彼此之间始终保持这种距离感,谁都不点破与对方的不理解——这更让这种冷漠性不断延续下去。
  事情的解决也可以很简单。若教师问本班的学生:我今天与你同车,因为我腿脚不方便,你可以照顾一下我吗?
  在说明需求之后,以“让座”这个要求,也在教育这个学生,要尊重教师,主动让座。在与他同行中,聊一聊天,说说闲话,也表达谢意。与之,在同行中,增加了解,密切关系。
  如此,可以把一件教师耿耿于怀的不好的事,演变为促进师生关系的好事。
  而且,这件发生在车子里的事情,在更多学生见证下,教师会赢得更多学生的尊重。
  案例评析这件事,若追诉到宏大叙事时,我们分析了很多可能存在的原因,但在问题解决时,都是极为困难的。若教师不偏执于做一个传统思想禁锢的人,积极主动构建与之和谐的合作的、彼此需求和理解的关系,或许问题的解决并不复杂。
  这时,似乎可以点题了: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师是掌握主动权的。他可以放下身段,更多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手段,抓住时机,走近学生,教育学生;与之关系融合的过程,也是师生达成深刻理解的过程。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赵福楼)
其他文献
妈妈,你太天真了  早晨,我照例问孩子,“今天中午想吃点什么呀?”  儿子一本正经地说,“妈妈,吃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吃芹菜!”  “为什么?”我问。  儿子郑重其事地回答:“因为吃芹菜能杀死我的精子!”  “?”我直接目瞪口呆,犹如石化!正在喝汤的老公也“噗嗤”一声,把到嘴的汤喷了出来。  我笑问,你怎么知道的?  儿子说,他从小广告上看到的。原来,集市上散发的小广告入了儿子的法眼。  我无语。 
期刊
思维是人类最高级、最难把握的心理过程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教师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之一《我们如何思维》详细阐述了人们进行思维时的习惯和过程,给教师运用科学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根据思维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重要启发。此外,也提醒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努力避免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勿轻易给学生
期刊
今天班上的午餐煮了海带龙骨汤,可孩子们都不大爱吃海带。于是,我就开始做工作了,“海带里有一种对人体非常好的元素叫‘碘’,身体里有这种元素的话,就不容易得大脖子病,多吃对身体好!”在我的说服下,孩子们夹起海带吃起来,边吃边说:“难怪刚刚我吃的时候看到海带上面很多‘点’,你们看,这一块海带上面也有好多‘点’啊!”我晕!  (赵雯婷 广东深圳宝安区西湾小学)
期刊
是的,世界不会为一个人改变。可是,我们,可以帮助一个人转变。就像一朵花,虽影响不了整个花圃,却能定义了人们眼中的春天。  那一次,是孩子们给我上了一课。  刚接手这个班级,对孩子们还不很了解的情况下,我随意叫到一个女孩子来朗读课文。女生迟疑了几秒钟,然后缓缓地站起来,像是一只不给力的氢气球慢吞吞地升了起来。可是她起身后竟没有急着张开嘴巴,而是用双手把书抱在怀里,将头垂成了一棵成熟的稻穗。  “老师
期刊
忘不了,1988年春天,由于种种原因,我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屡遭挫折,跌入低谷,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回丹阳老家探亲的陈南村先生给我送来一本《班主任之友》,我翻开了《班主任之友》,读着,读着……《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究》《班主任手记》栏目里的文章使我的心渐渐热起来,《班队活动》《思想品德教学》栏目里的经验使我的眼睛慢慢亮起来,于是,我按照文章里说的,调节心理、摆正心态、
期刊
指导背景  曾经在小学各个学段做过调查:什么样的家长最受孩子的欢迎?将近80%的孩子填的是“有事情好好说,不要打和骂”以及“有空陪我玩”。可见,亲子沟通和陪伴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而这,正是当下众多家长最容易忽略的。  在任教的二年级这个班里,我从开学就向家长提出了“三个一工程”的倡议,具体内容是:一席话(每天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倾听孩子);一盏灯(每天抽十五分钟左右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一段路
期刊
转眼已经把这批孩子带到了六年级,本以为五年的相处,我已经对孩子们了如指掌,跟家长们相处融洽,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们一定会互相珍惜,互相配合,顺利地迎来毕业。没想到开学不久,一个孩子就出了状况——他不想读书了。  是学习任务加重而厌学?对老师有意见?与同学相处不顺?家庭原因?还是其他?  一、认识这个孩子  洋洋(化名),男,12岁,六年级,头脑尚好用,学习不费力,也不够努力,成绩中上,书写端正;
期刊
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2012年7月4日,我和陌生而又熟悉的他见面了。忘不了在那漫长的10多个小时里,我是那么痛,那么痛。但我相信,他也并不轻松:他要绕开那卷着脖子的脐带,遭受几分钟一次的强烈宫缩,还要卯足劲儿冲出狭小的产道。他,一定也疼痛了10多个小时吧……  我还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喜欢带着孩子们狂奔在校园中,喘着气找草地打滚,看蓝得不知所踪的天和肥大松软的白云,过好久才想笨重地翻一个身。累的
期刊
有人说,班主任是法官,常常义正词严、铁面执法;有人说,班主任是清洁工,常常卷起袖子扫里扫外;有人说,班主任是会计,收费、点钞技术娴熟;有人说,班主任是编剧,写剧本、排节目样样在行……班主任究竟是什么?要我说,班主任就是一位魔术师,每天都要想着心思、变着花样施展魔法,不然怎能吸引住自己身边这群天真活泼、好动好玩的孩子们?  红色手环——发出挑战。  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班上到底有多少孩子会跳,跳得怎
期刊
读了崔久霞老师的教育案例《播种之后就能收获吗?》,笔者尘封的记忆也被打开了。因为在十多年前,笔者也曾经有过一次类似经历,所以能感同身受。是什么让满车学生竟几无一人给老师让座呢?沉吟良久,我也没有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心病终须心药治,要想对症下药,首先还是要弄清楚学生们是怎么想的,意识到这一点,我计上心来——  第二天的班会上,我有意抛出崔老师的案例,引导学生“实话实说”: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你是否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