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副市长朱富庭:文旅赋能,让螺蛳粉产业“更有味道”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28380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州人的一天可以从一碗螺蛳粉开始,也可以以一碗螺蛳粉结束,小小的螺蛳粉承载着柳州人的日常,更承载了这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貌与独一无二的文化。
  2021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视察时称赞,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总结研究。据悉,2020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袋装螺蛳粉销量110亿元人民币,配套及衍生产品销售收入超130亿元人民幣,实体门店销售超过118亿元人民币。柳州螺蛳粉作为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吃,其制作技艺于2021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逐步形成产业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柳州螺蛳粉在产业链外,持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从事文化创意实践,助力产业发展。柳州市副市长朱富庭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表示,在推动螺蛳粉产业发展上,柳州市坚持挖掘螺蛳粉的文化内涵,赋予文旅新动能,打造城市名片,多管齐下,将螺蛳粉打造成为柳州文化旅游一张特色名片,让螺蛳粉产业“更有味道”。
  持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我们持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让柳州螺蛳粉文化更有料。”据朱富庭介绍,考古学者在柳州白莲洞遗址、鲤鱼洞遗址等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尾部被敲掉的螺蛳壳堆积物。其中,白莲洞遗址最早的螺壳化石出现在距今2.6万年的西四层,表明在2万多年前,柳州先民便开始捕捞螺类食用,也是至今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食螺人群。
  走进中国第一座集旅游、科普于一体的白莲洞洞穴科学文化博物馆,里面复制还原了柳州先民吃螺的进化过程,生动展示了柳州先民从采集螺蛳到加工螺蛳、煮螺、食螺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演变。
  同时,柳州市还十分重视螺蛳粉制作技艺非遗保护,让柳州螺蛳粉文化传承更有效。朱富庭表示,柳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指导螺蛳粉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对螺蛳粉文化系统进行规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承中,不断赋予螺蛳粉文化新动能。2021年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了世代传承和当下的活态传承,刷新了柳州的文化符号,进一步强化了维系柳州人集体记忆的纽带。
  近年来,柳州市致力将螺蛳粉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工业旅游的新动能。据朱富庭介绍,柳州市成功打造出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有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洛维螺蛳粉产业园、螺蛳粉小镇3个国家4A级景区。并且开发出一批具有螺蛳粉味道的旅游文化产品,如:窑埠古镇螺蛳街、柳州螺乐园、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螺霸王洛维产业园体验馆等,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柳州旅游。“2020年,螺蛳粉文化旅游体验人数达123万人次,旅游消费5.7亿元,螺蛳粉文化旅游成为柳州旅游的新热点。”朱富庭说。
  此外,柳州市还积极寻求柳州螺蛳粉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丰富文化创意实践。朱富庭指出,要追溯挖掘柳州螺蛳粉的文化基因,打造出特征鲜明的柳州螺蛳粉IP。利用螺蛳粉IP,柳州市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出版书籍,柳州市策划出版了《柳州螺蛳粉》书籍,系统介绍了螺蛳粉的前世今生。柳州市还策划制作了以螺蛳粉食材为原型的动画短片《功夫螺蛳粉》,并开发了相关小游戏动漫周边产品。制作推出了柳州螺蛳粉旅游小程序和手绘地图。2021年5月柳州市启动了螺蛳粉文创作品征集大赛,以螺蛳粉为设计主题征集文创产品,推动柳州螺蛳粉文创领域的设计开发,进一步丰富了螺蛳粉周边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
  让螺蛳粉文化走向世界
  柳州螺蛳粉借助国际间贸易渠道,将产品销往海外,向海外传播螺蛳粉文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据朱富庭介绍,柳州市不仅组织螺蛳粉相关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国内大型展会,以及日本、波兰等高品质食品产业展会,通过展会向境外宣传螺蛳粉文化,还支持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亚马逊、易贝等跨境电商平台拓宽销售空间,加快柳州螺蛳粉的国际化布局。
  国内线上线下传播渠道联动,扩大了螺蛳粉品牌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在线上,柳州市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比如:在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上进行内容生产。在《孤独星球》等杂志刊登文章。在线下,柳州市通过策划主题活动聚集人气,传播螺蛳粉文化。柳州每年举办螺蛳粉美食节、螺蛳粉小镇文化节、“小米粉大产业”柳州螺蛳粉文化之旅房车自驾游主题等推广活动,推出螺蛳粉文化体验游主题线路,开发壮族“三月三”、五一劳动节、端午小长假的游览资源,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螺”体验。朱富庭表示,柳州市要持续宣传推广造势,让柳州螺蛳粉文化更深入人心。
  当前,柳州全市上下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视察广西、视察柳州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朱富庭说:“我们力争到2025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达900亿元的目标,使螺蛳粉真正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联系编辑:313464302@qq.com
其他文献
中中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最为独特的优势所在,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基于创新,创新推动传播。那么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时俱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近期举办的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就“文化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传承”要以文化为根  “中国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宝藏,是矿藏丰富的文
期刊
自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的合作之树已然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什么样的土壤培育出什么样的林木,根深叶茂的中国—东盟关系正是以战略互信为土壤,以共赢合作为养分,才扎得稳、长得好、结得甜。  从木到林,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更需要互信为本。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中国—东盟要提升战略互信,深入
期刊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一句话道出了东盟在中国外交战略里的份量。而越南既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又与中国缔结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越关系可以说是一对特别的、备受瞩目的外交关系。  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书面采访,他从友好合作的角度出发,同我们回顾了中越交往硕果。展望未来,他认为中越务实合作正迎来新的更大机遇。  携手稳定友好合作大局  19
期刊
从“神车”五菱的“跨界”生产,到柳州螺蛳粉蹿升至美食“顶流”,再到地表水质连续两年全国第一,中国柳州市在这两年涌现出大量令人惊奇的故事,频频登上网络热搜。就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广西考察中称赞柳州的发展。在习近平主席关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重要指示下,柳州市正书写着关于“工业设计”的另一个“惊奇”故事。  2021年7月底,第二届“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以下
期刊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是双方关系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年”。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于双方来说,梳理30年对话史的进程,总结30年对话史的经验,重点在于抓住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规律,关键在于增强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互信,落脚点在于面向未来,在于着力推动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东盟30年对话关系发展史  中国—东盟对话关系进程开启于1991年7月19日。彼时,时任
期刊
2019年8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西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决定了东盟元素是它不同于中国其他自贸试验区的特别之处。  2020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要推动中国同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这一指示精神的引领下,2021年7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
期刊
“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照水夜来灯万点,满江红作乱星浮。”清朝黄体元的《邕江杂咏》以文字再现了古时邕城商贾往来的繁荣景象。  到了现代,人们则更喜欢用数据记录它的发展新貌:目前,南宁市已进入中国经济50强城市行列,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揭牌一年多来,累计新增企业7388家;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集
期刊
美国硅谷凭借领跑全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优势享誉全球。而在东方,新加坡政府正从国家战略布局、政策、资金投入、顶层设计4个层面入手,意欲打造东南亚的“硅谷”。  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期的报道,新加坡政府将投资38亿新加坡元(约合81亿元人民币)采购资讯通信科技,大力推动智慧国家的发展。这是近5年来当地政府在此方面最高的投资金额,让人看到了新加坡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实力。  对内:
期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文化也在交锋和融合,世界各国普遍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文化的输入和输出不再是单一的、一体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时,方兴未艾的信息科学技术革命,不断促成科技与文化联姻,科技与文化得到深度且全面地融合,文化行业的整体业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周泓洋教授在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表示,要尽快从更加宏阔的视角看待文化问题,积极地“走出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宏
期刊
2021年恰逢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挑战让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显得更加特殊。而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中国与新加坡依旧坚持在政治上相互信任、经济上互利互惠、文化上沟通交融、疫情中紧密合作……双方奋楫前进、厚植情谊的举动既是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也是为新加坡经济复苏与转型升级拓展潜能,更是为中国—东盟关系友好发展锦上添花。  近期,本刊记者赴京专访了新加坡共和国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