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大师急中生智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句转折满堂彩
  梅兰芳小小年纪就名扬天下,自然有人捧,也有人不以为然。
  在天津,有一位票友叫王君直,戏曲造诣极深,跟谭鑫培、余叔岩、杨小楼等名角关系非常密切,在北方素有“票友之王”的美誉,江湖人称“王四爷”。梨园中人能得王四爷赏识,那可是天大的荣耀。
  梅兰芳初出茅庐时,有一次机缘巧合,跟王四爷一起演唱经典剧目《四郎探母》。也许是在王四爷面前有点紧张,梅兰芳竟然出了一次错。
  当时,梅兰芳演的是辽国公主。杨四郎先说了一段话,接着公主也有一段词:“皇天在上,番邦女子在下,驸马爷今日对我说了真情实话,我若吐露半点……”可梅兰芳一紧张,脱口而出:“驸马爷在上……”
  这出戏是名戏,台下坐的又都是资深票友,自然知道这段词应该是什么样的。听梅兰芳一开口就说“驸马爷在上”,大家都愣住了,齐刷刷地看着梅兰芳。台上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接了,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但梅兰芳毕竟不是一般人,那五个字一出口,立刻知道说错了,还没等冷场,紧接着双手耍了一个花,轻轻推了一把旁边的杨四郎,嗔道:“你都把我给弄糊涂了。”经过这一句转折,场面顿时顺畅起来,台下一片喝彩。
  看似简单的一个救场,其实体现了极深的舞台表演功力,在那样的氛围中能保持冷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正因为这一次急智,向来吝于夸人的王四爷也竖起了大拇指:“梅兰芳真是不得了,台上这种火什么人救得了啊!”
  借戏骂民贼
  梨园界的性情中人谭鑫培,给我们留下很多经典的急中生智段子。
  谭鑫培有一出经典剧目《黄金台》,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田单救主的故事。一次,《黄金台》正在演出,因为还没到谭鑫培的出场时间,他就在后台待着。不知不觉睡意来了,他就把乌纱帽摘了下来放在旁边,靠在桌子上打个盹儿。不一会儿,轮到谭鑫培上场了,徒弟忙叫他起来。谭鑫培站起来,抖擞了一下精神,便匆忙往外走。
  等到了台上,却感觉有点不对劲,下面的戏迷都惊讶地望着他。谭鑫培一个激灵,想起把乌纱帽忘在桌子上了。连帽子都没戴,还演什么《黄金台》?谭鑫培不愧是急智高手,望着台下的戏迷高声唱道:“国事乱如麻,忘却戴乌纱。”然后从容地让徒弟把乌纱帽拿了过来。台下的戏迷纷纷叫好。
  还有一次急智,更能体现谭鑫培的性格。
  1916年6月初的一天,谭鑫培正在唱《击鼓骂曹》,唱了没多久,忽然后台传来一阵喧闹声,不一会儿上来一个人,附在谭鑫培耳边说了几句话。谭鑫培听完后大笑三声,接着唱,不过骂曹操的台词突然增加了不少,骂得“曹操”哑口无言,用眼神示意了好几次,但谭鑫培装没看见,指着“曹操”骂了足足有半个小时。不光是台下的戏迷不知道怎么回事,连台上的演员都不知道谭老板这是发的哪门子神经。
  直到唱完了,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个上来跟谭鑫培耳语的人是来告诉他一个消息:独夫民贼袁世凯死了!谭鑫培大喜过望,当即把骂袁世凯的词都用在了曹操身上,骂了个酣畅淋漓。
  消息传开后,当天在台下听戏的戏迷们非但没有怪罪谭鑫培,反而力挺这个唱段,认为这场戏是谭鑫培舞台生涯中最出彩、感情最充沛的一次表演。
其他文献
说说话还行  吃晚饭时,我坐在一对慈祥的老夫妻身旁。老先生吃饭时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工作,快要吃完的时候,我对老先生的妻子说:“你丈夫很有趣。”她却严肃地望着我,小声说:“偶尔跟他谈谈很有趣,可是千万别跟他一起生活。”  老夫少妻  有位七十来岁的老先生带着一位年轻的美女走进饭店。  “欢迎!欢迎!”服务员毕恭毕敬地行个礼,说道,“本饭店为您和小姐准备了有双床的套房。”  “什么话!你看不出来吗?
期刊
在美国生活,感受最明显的文化冲击之一,是该国在免责声明这件事情上的较真态度。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如果出了什么事情成为被告,律师费以及赔偿金额之昂贵都会超乎想象。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莉柏克诉麦当劳咖啡烫伤案”。一位79岁的老太太买了咖啡后想把糖和奶放进杯里,偏偏她所在的车上没有专门放杯子的位置。老太太把咖啡杯夹在自己两膝之间,在拉开杯盖的那一瞬间,咖啡洒落烫伤了腿。为这样一个意外,麦当劳被
期刊
去年秋天,借在北京学习的机会,我专门拜访了在毛主席家中担任过12年生活管理员,后又担任过中南海伙食科科长的吴连登先生。吴连登先生说:“严格地说,现在全国各地饭店推出的毛氏红烧肉,其制作流程极少是规范、正宗的。”吴连登一一介绍了毛氏红烧肉的来历、正宗做法,还披露了毛泽东与红烧肉的故事,听来颇受教益。  毛氏红烧肉的正宗做法  毛泽东的家乡韶山,用传统方法做的红烧肉,应该是最正宗的“毛氏红烧肉”了。 
期刊
李闯王攻下潼关之后,京师大震,崇祯皇帝觉得明王朝日子不多了,到底前路如何,要问问神仙。一天,他一身青衣小帽溜出皇宫,在街上找了一个测字摊。他在旁边看了半天,觉得这个测字摊还可以,前面说得都挺准,就过去说要测个字。算命先生说:“说吧,哪个字?”  崇祯说:“有没有的‘有’吧!”  先生问:“问国事还是问家事呢?”  崇祯说:“问国事。”  先生一看说:“这字不好。为什么?你看这个‘有’啊,上面是‘大
期刊
金钩海米为胶东著名海产。在过去,制作海米称为“摔海米”。将晒干的鹰爪虾或小红虾装入布袋中,在树上、墙上或地上用力摔打数十次,虾的头、壳、毛爪等与虾肉便脱离了,再用簸箕簸出虾壳等杂物,剩下的就是海米。数量大的时候,要像农民打场一样,将干虾摊在地上,用碌碡碾轧,虾壳碾碎后,用木锨扬入空中,借助风力分开虾米、虾壳等。  小家小户自己吃的海米,一般都是手工扒的。往往是边扒边吃,越吃越想吃,欲罢不能,上瘾,
期刊
朋友从广州来,很谨慎地从袋子里掏出一个小宣纸包,说:“七十万一个的宋饼,七十年前的老茶。”我亦很小心地把纸包打开,茶叶极干,极易碎,呈黑褐色,有点像百年老房顶棚上拆下的苇席。闻,老仓库的味道已经压过了普洱茶的茶香。将茶轻轻倒入陈平二十年前刻的紫砂壶中,上好的矿泉水加上真如堂的青花小瓷杯。这是我冲泡过的最贵的茶,一切都要讲究。好像往一万块钱上浇开水,把壶的手略有些发抖。茶友告诉我,冲这种好茶,一定要
期刊
生鱼片的“生”,生在新鲜。要想利用原材料固有的味道,一定要保证材料的新鲜度。  渔民和料理师们积累几代人的经验,想出了好多办法。比如,海鱼以洄游鱼为多,捕获地点和时间的不同,味道也有所差异,关键在于掌握不同鱼的营养最丰富、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鲣鱼在南海一带,膘还不足,游到高知县、静冈县海域,正是膘肥厚、肉鲜美的时候。错过这个机会,待到秋天临近,游到宫城县附近时,味道就差了许多。  捕获的手段和保鲜
期刊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有一段对湖南平江“火烧鳊”的描写。“火烧鳊”是用洞庭湖的鳊鱼腌制的,方法与过年时腌腊鱼腊肉一样,只是在腌制前将鱼放在搁了青梅的白酒里泡上三天(多么浪漫的青梅白酒)。腌好的“火烧鳊”全身红艳,如同被火烧过一样,故得此名。做的时候,先将整条鱼浸在油盆里,再拎出来用小火慢慢煎熟。看完《边城》,我迫不及待地去菜场拎回一条武昌鱼,此鱼虽不是彼鱼,也无法欣赏“洞庭火烧鳊”的美味,但我克
期刊
鱼的个头决定其口感和安全感。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陈舜胜教授说,鱼八分大是最适合烹饪的。太小,鱼还没有长大成熟,肉质也不够鲜嫩,同时鱼刺会显得格外多。如果鱼太大,鱼的年龄一般也老,其肉质粗糙,体内就会积聚不少有害物质。  鲤鱼选一斤半  鲤鱼一般能长到两斤左右,但一斤半的鲤鱼是最鲜嫩的。鲤鱼鱼腹两侧各有条白线,吃的时候挑出来能减少鱼的腥味。在靠鲤鱼鳃部的地方切一个小口,白筋
期刊
虽然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华人富人多了起来,但大多数早期在海外打拼的华人给人留下的始终都是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的形象。中国人重视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条在海外被发扬光大。  高教授夫妇就是这样的典型,拿着奖学金读博士,读完博士找工作,有了工作贷款买房,孩子大了付学费。大学几年有几次学术假,高教授喜欢去日本,在那里工作几个月,日本人给现金,每次去都能拎回一口袋钱。这笔额外的钱自然给扔进按揭和学费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