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尽管过了很多年,但印象依然很深刻。漫画中画了两个坛子,坛子打破前,一个人蜷缩在坛子中;坛子打破后,那个人依然蜷缩在坛子中,姿势一点没有改变。这漫画说明什么——这个人已经定了型,尽管坛子已经打破,但思想没有解放。
“两个坛子”的漫画蕴含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前提是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才能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才能有效地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环境!
教师角色观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新课程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定位重新认识和反思,强调要创新关于教师的观念,要按照课改的要求来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能够尽快地适应快速发展的课改新形势的要求,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与研究者
新课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個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 “反思实践者”,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进行中要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其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即能力的持久变化,而不是以死的信息,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未来教学对教师的挑战不仅在于如何阐述知识,更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媒高度发达,社会日渐开放。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子读物、互联网及各类开放学校、远程学校、网络学校各显其能。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将呈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信息源,教师在这方面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具体信息的提供者向信息源(途径)的提供者转换。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最主要的能力之一,便是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和判断信息的可效性,而不是具体的信息。学校将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场所。可见,新课程下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将越来越体现在“促进、引导”而非“传授”。
(三)教师应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是分科进行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传授、学习和探索各科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善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要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角色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身心的发展不平衡的
学生是身心发展中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既具是自然的客观过程,也是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遗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三要素。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群体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看到和认同学生发展的差异。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学生阶段,他们是不成熟的个体,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在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对学生一方面不能求全责备,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用静态的思维方式看待发展中的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充满期待与希望。
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虽然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但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是思维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是激发创造性最佳的时机之一。小学生没有成年人的众多的思维定势,他们敢想、敢做,有较强的冒险意识,有抗拒常规的精神,因此,小学生比成年人更具有创新的勇气,更具有创新的意识,更具有发展的潜能。基于此,小学教育应该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当作重要的教育目标。
(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求知事物的欲望,有质疑、善问的意识。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作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教育观。现在,小学生还是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但是,必须克服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做法,要在接受式学习的过程中,突出师生之间思维的对话与心灵的共鸣。同时,须将探究性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2、学生能够学会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学生学会学习是其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今天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的学习经历将贯穿于生命的全部历程,学校学习只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短暂的一瞬,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致力于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建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应该创造使学生创造能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给学生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合作学习的空间,发展个性的空间。教师需要研究教法、学法进行以学为中心的的研究。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那是不全面的,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与独特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建构过程,而是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流露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过程,我们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必须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与选择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己个性的时间与空间。
2、 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既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朋友。成为学生可依赖的朋友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标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不只是赢得尊重,更重要的是赢得被尊重人的尊严,赢得被尊重人的责任心,从而唤起被尊重人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
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亲近一批学生,冷落另一批学生。我们还有必要强调,教师并不总是真理的拥有者。教师也要做学生,教师除了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外,还必须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优秀的教师呈现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不只是学科的权威,而更是学生的好朋友,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与激励者。
准确定位角色 ,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迫切地要求我们,教育活动中必须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确立全新的师生角色观,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用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两个坛子”的漫画蕴含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前提是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才能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才能有效地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环境!
教师角色观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新课程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定位重新认识和反思,强调要创新关于教师的观念,要按照课改的要求来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能够尽快地适应快速发展的课改新形势的要求,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与研究者
新课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個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 “反思实践者”,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进行中要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其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即能力的持久变化,而不是以死的信息,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未来教学对教师的挑战不仅在于如何阐述知识,更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媒高度发达,社会日渐开放。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子读物、互联网及各类开放学校、远程学校、网络学校各显其能。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将呈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信息源,教师在这方面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具体信息的提供者向信息源(途径)的提供者转换。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最主要的能力之一,便是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和判断信息的可效性,而不是具体的信息。学校将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场所。可见,新课程下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将越来越体现在“促进、引导”而非“传授”。
(三)教师应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是分科进行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传授、学习和探索各科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善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要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角色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身心的发展不平衡的
学生是身心发展中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既具是自然的客观过程,也是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遗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三要素。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群体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看到和认同学生发展的差异。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学生阶段,他们是不成熟的个体,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在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对学生一方面不能求全责备,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用静态的思维方式看待发展中的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充满期待与希望。
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虽然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但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是思维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是激发创造性最佳的时机之一。小学生没有成年人的众多的思维定势,他们敢想、敢做,有较强的冒险意识,有抗拒常规的精神,因此,小学生比成年人更具有创新的勇气,更具有创新的意识,更具有发展的潜能。基于此,小学教育应该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当作重要的教育目标。
(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求知事物的欲望,有质疑、善问的意识。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作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教育观。现在,小学生还是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但是,必须克服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做法,要在接受式学习的过程中,突出师生之间思维的对话与心灵的共鸣。同时,须将探究性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2、学生能够学会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学生学会学习是其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今天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的学习经历将贯穿于生命的全部历程,学校学习只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短暂的一瞬,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致力于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建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应该创造使学生创造能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给学生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合作学习的空间,发展个性的空间。教师需要研究教法、学法进行以学为中心的的研究。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那是不全面的,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与独特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建构过程,而是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流露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过程,我们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必须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与选择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己个性的时间与空间。
2、 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既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朋友。成为学生可依赖的朋友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标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不只是赢得尊重,更重要的是赢得被尊重人的尊严,赢得被尊重人的责任心,从而唤起被尊重人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
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亲近一批学生,冷落另一批学生。我们还有必要强调,教师并不总是真理的拥有者。教师也要做学生,教师除了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外,还必须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优秀的教师呈现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不只是学科的权威,而更是学生的好朋友,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与激励者。
准确定位角色 ,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迫切地要求我们,教育活动中必须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确立全新的师生角色观,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用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