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质量课程体系培养未来时代新人r——访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陈健校长

来源 :教育信息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者:陈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专访.据了解,贵校将信息化作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和课程体系,成为了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成效优秀学校和成果培育对象.请您从学校办学理念谈谈开展这种课程创新的核心价值.rn陈 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信息化教学实践全面展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都启动了信息化教学的尝试与创新.我校秉承“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当前需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新时代校本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教育服务质量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不仅仅采用多媒体课件、微课、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更多是为孩子们提供丰富信息化学习体验,开展包括翻转课堂、问题解决、主题探究、移动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呈现多元化新型教学样态,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作能力.
其他文献
张朝的钢琴曲《皮黄》是一部融合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佳作.作曲家在借西洋乐器表达中国之声的过程中,凝练钢琴音色的丰富表现力、勾勒浓郁的戏曲风韵、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的个性化表达.现以钢琴曲《皮黄》为研究对象,立足音乐本体分析,重在剖析作品结构所蕴含的板腔体、曲牌体、三部性结构等多维特征;剖析调式观念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剖析中国传统曲体结构中节拍与节奏的当代表达,最后进一步阐明《皮黄》所具有的中西音乐融合的审美意义.
《民间玩具》是汪立三赋格套曲《他山集》中的第四首.从感性聆听出发,通过对乐谱细节的深入分析,提出《民间玩具》赋格曲,虽承袭了西方传统赋格的结构组织原则,但却呈现出感性的“意象”特征.这一方面与作曲家在技法层面的特殊处理相关;更重要的是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所暗合的中国美学审美原则,是《民间玩具》赋格得以淡化“格律”,转而具有“意象”特征的关键.
巴松管作为木管组中的低音乐器,无论是作为组合器乐中的角色,还是作为独奏乐器,都有着独特的韵味.以典型的风格流派而创作的巴松作品,在近些年的创作和演奏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亚历山大·坦斯曼的《小奏鸣曲》便是最重要的巴松现代派作品之一,该作品以复杂的指法变换、极快的演奏速度与多变的节奏型使得一众巴松演奏家与学者望而生畏,此曲也成了检验巴松学习者演奏水准的一首经典名作.笔者结合自己在演奏过程中的所感所得,从作品思维布局和演奏技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语用视角是指跨文化语用视角,通过分析各种文化差异,更加精准地翻译外文内容,或将汉语翻译成外文内容.由于政府网站外宣翻译代表国家形象,表达国家观点,因此整体翻译要更加严谨、精准.为保证政府网站外宣翻译质量,基于语用视角对网站外宣翻译过程展开全面分析,而这也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点.
亨利·杜蒂耶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当代音乐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回首各种思潮主义风起云涌的百年世纪,杜蒂耶在创作中并不随波逐流,他忠于自我,以近乎严苛的态度追求完美,留下的作品虽不多但每一部都称得上是精雕细琢的杰作.在他的音乐中,主题旋律并非机械化地原样重复,而是通过多种衍变方式进行渐进演变,让音乐成为了活生生的生命进程.现以作曲家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梦之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出作品中的核心素材,再逐层对其多种形态各异的变形手段进行整理与剖析,从而以期探求出作品内部音乐演进的生长机制,为进一步加深对作曲家的
[引言]rn《通过声音修辞成就音响叙事》,这是一个旧的命题,我曾经在2012年以近似命题撰文发表,[1](P122-130)之后,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又有新的内容增长与意义生成,遂,以此作文提交会议并求教于各位.rn近年来,我在研究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问题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将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实体依托来进行的,并由此为自己的研究与写作以及教学设定这样一个基本的学术范式.
期刊
萨克斯自19世纪中叶传入国内以来,便开始了我国本土的创作、表演和传播活动.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课堂之后,古典萨克斯的专业音乐教育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简要阐述当前国内古典萨克斯的基本教育特征,系统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相关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提高古典萨克斯的教学质量.
2017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推广编程教育,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也开始引入文本化的Python编程.文章基于初中Python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将Python语法教学与各学科知识点相结合,有效地降低了语法的理解难度,在课堂上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框架出发,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围绕思维型课堂的认知冲突、自主建构、思维监控及应用迁移四方面探究如何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以期为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信息技术思维型课堂融合提供新的思路.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智能社会竞争对人才的需求.文章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下,基于项目导向开展中学阶段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以实现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为中学阶段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