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主体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迅速接轨,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是取决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力,取决于技术转化为标准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能力,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壁垒”成为合理、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技术标准的竞争,推进标准化,大力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一、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企业作为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也是技术的实践者,也是标准的使用者与执行者。而标准的制定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经验相互结合,融入标准中。
  1、科技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企业只有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才能使企业具备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才能抢占市场、扩大市场、顺应市场和引导市场,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也只有通过创新,形成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知识产权,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企业的竞争力是可持续的,并且不受制于人。
  2、标准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重要保障。影响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它包括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等。要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协调和组织好各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和潜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这就使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标准化是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它为管理提供了目标与依据。科研主体通过制订各种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可以使得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保证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使得系统与外部约束条件相协调。
  3、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标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标准化既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又能推动社会生产的前进。当今标准化已经是一个经济战略问题,它对新产品和市场开发有直接影响,标准方面的领导地位和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有直接联系。标准化已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成为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而科技创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力,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IBM在美国拥有17500项有效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32000项有效专利,在其技术标准的旗帜下,每年仅专利许可费就有15亿美元的收入。
  
  二、企业是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成果的传播应用者,也是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和标准的使用执行者,它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必将会对技术标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之间起到推动作用。
  1、加快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提高了标准的科技含量。技术标准是以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的,没有科技创新,就不能研制出优秀科技成果,技术标准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而企业作为创新成果的主体,代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可加速标准的更替,有利于提高技术标准的科技含量,使技术标准能反映出最先进的技术水平,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甚至是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
  2、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难度与复杂性在增加,技术标准是技术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不仅为科技研发奠定基础,而且它也是一种以公开、显性知识形态存在的高附加值的信息资源。因此,技术标准不仅成为了企业科技研发的出发点,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实现科技成果的扩散与应用也成为了企业的最终目标,从而技术标准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例如,我国已成为电信服务业和电子制造大国,为了拥有与之匹配的技术标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中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在通信技术标准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在3G标准方面,改写了1G和2G无中国标准的历史,中国人首次提出了TD-SCDMA标准,在3G技术领域竖立了中国的标志。
  3、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扩散与应用。成果转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有科技成果本身和相关主体,标准化是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较好途径之一。由于标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与权威性,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转化为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广泛接受。企业应积极发挥其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保护的同时,开展以此为基础的标准开发,并竭力将其标准向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渗透,力争成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原形。当其他企业采用此标准时,就不可避免地采用其专利技术,从而获得稳定可观的收入,降低了二次开发的成本,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扩散与应用。
  4、提高了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它对市场情况的掌握与了解是最及时、最详细的。企业也是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它代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能力。所以企业一旦成为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最新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地要求技术标准进行调整,使标准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增强标准的时效性,突出了市场导向性,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5、降低了科技成果的市场风险性。在我国,科技研发每年产生的相关技术成果数量较大,但是能向生产力进行转化的却很少,不少科研成果缺乏实用性和推广价值,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这种科技成果市场适应性差、转化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的严重脱节与滞后。我国的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基本上是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没有很好的相互融合,二者之间的联系渠道不畅通。技术标准由政府制定,政府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和制定办法,而科技研发基本上是处于微观层面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自发的行为,二者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传递的利益机制。企业成为标准化的主体之后,可以运用标准化,利用市场的反馈作用和信息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有利于建立畅通的标准——市场需求——科技研发信息交流机制。从而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能力。
  6、缓解了标准化经费问题。标准化能否适应科技创新需要,能否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经费问题。我国标准的制修订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标准化工作经费的缺乏,是导致我国标准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靠政府拨款,很难使标准化工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标准化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是必要的。企业作为标准化的最大使用者与受益者,必将会成为标准化经费的重要承担者。
  
  三、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1、企业应制定完备的企业标准体系。为适应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动作效率,企业应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对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合起来就形成了企业标准体系,它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企业的标准体系应遵循“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建立起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需要,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标准体系。
  2、企业应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标准制定。(1)推动自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科技成果代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技术标准的制订、更新必须是以现阶段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基础的,企业应积极地将自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这样有利于提高我国标准中的自主技术比重,充分反映出我国的自主技术,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2)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由于企业从事的是具体工作,它们对本行业的专业技术及其具体使用情况、对生产出的产品的性能、功用以及技术含量都是非常了解的,而且积累了很多生产实践经验。(3)积极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随着标准化工作的市场取向日趋明朗,企业将逐渐取代政府成为制修订标准的主体。企业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国的意见和要求,特别是争取把具有我国特点的文化、传统工艺品、名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努力地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发明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制定为国际标准。
  3、运用技术标准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扩散。标准化则是技术积累的平台,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的过程。技术标准化活动在与科技研发创新协调发展,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科技研发创新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技术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实际上就是经验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再创新”的过程,它必将会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积累与支撑。
  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技术专利和专利标准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科技专利成果的转化与扩散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技术标准,而且将科技成果升级为技术标准也是企业取得市场优势的最佳办法。这是由于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权威性决定的。科技创新的成果一旦转化为标准,就会被潜在的使用者广泛接受,企业应利用技术标准这一有利武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传播。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2004年,我市工业经济按照“工业强市”战略的总体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任务。    一、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对全市经济拉动力显著增强  1、工业生产增长势头强劲,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7亿元,产值53.77亿元
过去的一年里,陕西省企业联合会在原省经贸委和省国资委的领导下,围绕我省经济工作的中心,坚持“面向企业、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联合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管理理论研究、企业干部培训、管理咨询服务、杂志出版发行、对外考察交流、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提高我省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我省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认真完成政府有关部门委派的各项工
期刊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理论界和实业界在认真深刻地反思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能源危机之后,思想认识上产生了飞跃,实际行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
期刊
去年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部工业完成产值492亿元,增长16.1%,规模工业完成产值291.1亿元,增长18.2%,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92.8亿元,增长23.5%。主要特点是:地方工业增势强劲,股份制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随着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推进,我市逐步由原来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向多元化经济格局转化,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26.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3.5%。能源、原材料基础性
8月10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由中国文联、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市政府主办,陕西省文联、宜川县委、县政府承办的大型文
2004年安康工业经济是在改革面临攻坚、发展面临宏观调控、稳定面对复杂矛盾的局面下展开的,全市工业战线努力克服煤电运紧张、原材料及电力、运价等生产要素价格上调、企业贷款极为艰难、部分行业市场剧烈变动等诸多困难和矛盾,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求真务实,牢牢把掘发展第一要务,保持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市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8%,拉动经济增长
电子商务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商务”,其核心仍然是商品交换。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处理都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实现,而物流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除少数商品和服务(如各种电子产品、软件、咨询服务等)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其它大多数产品仍要通过物理方式的实体传输过程来实现物流。过去,人们对电子商务过程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信息流、
近几年一部分优秀的民营家族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后,选择了股票上市的道路,并形成规模不小的上市公司“板块”。民营家族企业在走上股票上市的道路后,如何对战略作出调整,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又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发展道路,将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动态环境下实现高成长。    一、民营家族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1、家族式企业的优势。家族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其优势在于:首先,家族企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其可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现代国家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对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