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煅炼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的原因
  
  1 问题生成是学生是否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源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构建新的知识和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的火花,没有问题,何谈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2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成也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学生是否形成良好品德、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3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受压制长期得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失。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1)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问题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又要肯定元朝的大一统,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有关问题,如:从中国历代都城的迁移中,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西汉武帝的功过是非;问题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北方人口的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起过什么作用。问题还可以是单纯的历史问题,如: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问题也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当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2)在培养学生问题兴趣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去内化、感悟、解疑。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感悟与启示;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如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教师可以讲述岳飞抗金的有关史实。当讲到在开封郊外朱仙镇,岳飞大败金军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欲直捣黄龙府时,学生会喜形于色,内心受到鼓舞,当讲到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命令,感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抗金大好形势由此逆转时,学生会感到惋惜;当讲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惨死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时,学生会深感悲痛……,学生的面部会相应出现表情的外显变化,或喜、或惜、或悲,这些外显行为的变化,说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正是这一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
  以上例子说明,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人点时,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由于情感的投入——接受而产生兴趣,这是新课程历史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由于经过一番努力,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2 通过探究发现和自我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兴趣的形成只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开始,要想将之转化为学生自身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正确引导学生。如,在学生学习原始农耕文化,当知道半坡人种粟、居住地穴式的房屋,而河姆渡人却种植水稻、住栏杆式建筑的史实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就会生成“原始人的这种农耕和居住方式是否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人认为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试说明理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谈谈你的看法。”通过步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和自我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的使命感,从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壮举中,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3 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历史教育当然就发挥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爱其人,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围中,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4 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外部条件。
  教师的育人活动离不开一定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此,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如: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成为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的重要场地,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去应对问题,避免教师在教学中演独角戏。
  总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高度集中的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知历史的冲动感和思维的活跃性。所以,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师教学中责无旁贷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任务。又是新课程改革国家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问题设计 规律 发展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
语文老师普遍认为,读与写的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何结合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校曾经多年致力于读写结合的研究。不同的试验者有不同的看法与做法:有些老师认为读写结合应强调自然性,认为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不必刻意进行指导;有的则认为通过阅读范文,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是最有效的办法,也有的主张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采用化整为零式的小练笔形式进行训练。  每种做法都有可取之处,试验下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初中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型,那些中外名著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在语文教学中,把握作品奔腾的情感激流,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有血有肉的思想情感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黑格尔说:“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生活走进数学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创新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教学内容要注意从生活中来,向生活开放
传统的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说我练,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调动起来,学生只能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抄袭作文,东拼西凑,结果是捉襟见肘,有血有肉的东西甚少,缺乏语言色彩。新形势下,教师应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搞好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动中,积累素材,筛选材料,加工材料,迁移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三种学习情况:即合作、竞争、个人学
[摘 要]教师群体的学科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科共同体的专业特征、学科文化底蕴及学科发展前景等。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教师对学科共同体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会激励和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和维护学科共同体的声望。  [关键词]科学范式 学科信仰 学科人格 学科通观 培养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恩(Thomas,s,Kuhn)最先提出“范式”的概念。它是指由科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和现阶段的学习实际相矛盾,愈来愈显示出其诟病。那么,在小学信息教学中,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将创新教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之中?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将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以兴趣培养作为创新意识的
过去很多人认为,生物就是由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除知识体系外,生物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科学过程中的特殊情感、态度和心理体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学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生物课程既然属于科学课程,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关心和重视差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差生转化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是一门艺术,转变差生则是一门更重要的艺术。    一、差生的形成    差生时刻围绕着高级学校的教学,几年来我在高中学校工作的感受让我深深体会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影响提高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苦难。差生的成因也
[摘 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观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环境的优化重点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对话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各国认可的共同发展战略。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教育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此,人类要走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