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clo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问题设计 规律 发展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一一学生笨。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师要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竖直上抛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一一寻找问题一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二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但是汉字难写、难忍,是人所共知的,如果学生在小学低年级不能很好地过识字这一关,那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失去了依托,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困难重重,天长日久,学生可能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在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强调在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留心观察,先从日记着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带动学生剪报评报,以读促写;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工作。让学生享受付出的努力、收获成功的快乐,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兴趣 阅读能力 生活体验 积累素材    语文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人类全面
自2005年江苏省加入新课程试验起,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已被选用多年。怎样充分利用这本教材,使之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符合选修课程的特点,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要符合新课改精神和选修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结合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编写中得到了较好的诠释。    1.集中的诗歌教学能迅速地提高学
【摘要】阅读教学既要凭借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通过再造想象、多元解读、拓展阅读、改编文本等手段进行“超文本”的阅读教学,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是实施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 超文本 阅读教学    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基点,辐射课堂语文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在教学理念上生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又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通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连续几个学期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边实践边摸索边思考,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有完善的计划    传统学科的教学都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又叫教学进度表,它是落实完
[摘 要]目前,中职学生厌学及中职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造成中职教学课堂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化学这门课,我们又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本文将加以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学 厌学 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从近几年的中职教学中,我以及大多数老师都感觉中职生越来越难教了,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走进中国古典诗词,仿佛漫步于奇葩花苑。峨冠博带、肃然吟哦的屈原,浩气当歌、飘逸豪放的李白,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杜甫,正屹立于花苑中,微笑着俯视芸芸众生。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精华。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走进诗歌,让诗歌和语文课堂教学如影相随,使语文教学带上一层诗性的光辉
从毕业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教学文言文,做好下面几条是非常重要的:    一、坚持反复地多样化诵读    初中的文言文相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从初一到初三,文言文的篇目和难度也是逐步加大。如果一下子让学生在短期内背诵四五篇古文,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对古文产生反感。所以为了让学生熟悉古文,我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方式。从开学起,每天诵读需要背诵的古文一遍,
江泽民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科技创新的竞争,而要具备创新型人才,则必须要有创新的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一、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顺应社会对教
【摘要】做为语文老师,可以从命题、积累素材、整理修改成文等方面加以训练,要从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  【关键词】切近 积累  整理  兴趣    作文是衡量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一些简单化、片面化的误区:为应付常规检查,仍沿袭每学期8次作文的惯例;为赢得中考高分,以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