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丁:被忽视的诗坛流星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xjzxjzxjzxjzx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坛小青年到革命老干部
  他的新诗,刊载在1930年代知名的新诗刊物上,如吴奔星主编的《小雅》、戴望舒主编的《新诗》、路易士主编的《诗志》、叶悬之主编的《诗林》;至于当时的一些综合性文艺报刊,如卞之琳主编的 《水星》、香港的《红豆》、南京的《文艺月刊》、《中央日报》等,也不时有他的文艺作品发表。
  然而,当下坊间的现代新诗选本、现代文学史上,却不见他的名字;即便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专家,也对他所知甚少。他,就是1930年代中国现代诗坛一颗闪亮的流星——林丁。
  关于林丁,1949年后提到他的诗人只有卞之琳和吴奔星。卞之琳在写于1983年5月10日的文章《星水微茫忆〈水星〉》一文中回忆道:
  刊物登载过两三篇以上的不知名投稿者的文章,其中有靳以和我寄予最大期望的张天(用灵活口语的短篇小说作者,好像是河南南阳一带人)、靳以先挑出的李威深、我先看中的李溶华。发表过一首诗的林丁,当时是一个小青年,从济南和我通过信。解放后不久,我在北京接过他从安徽寄来的信和照片,好像还在北京见过他,名字记得是叫了“王化东”,已算是革命老干部了。(《读书》杂志1983年第10期)
  有意思的是,吴奔星谈及林丁和卞在同一年。吴奔星在1983年《新文学史料》第3期发表的《〈小雅〉诗刊漫忆》中第4节,只是提及林丁为《小雅》的作者而已,并没有深入。虽说如此,但林丁在《小雅》上所刊登的诗作,却大大多于在《水星》上发表的诗作:林丁总共在《小雅》诗刊发表诗歌6首,分别为第1期2首(《春归》和《你是睡着了》)、第2期2首(《感谢辞》和《私情》),第3期1首(《酒》)、第4期1首(《恋的季候》)。能够在6期(其中五六期杂志为合刊)杂志、50多个作者中发表诗歌6首,由此可见,林丁可谓《小雅》诗刊比较丰产且重要的作者了。
  为了弄清林丁的下落,我根据诗人卞之琳回忆文章中提供的“王化东”、“安徽”、“革命老干部”等几个线索,通过多种渠道开始搜寻。几经周折,找到王化东曾在80年代初任合肥市委副书记、后任合肥老年大学校长的线索,于是打电话给合肥市委老干部局、合肥老年大学。前者对王化东一无所知,后者知道王化东为老年大学首任校长,但因为过了20多年,对其生平、子女情况也不了解,甚至连其生卒年之类的基本资料都搞不清楚。
  就在线索中断,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2012年1月23日,我意外收到了署名“王化东后人”王可侠发来的邮件,说道:
  我今天与北京的弟弟通话得知您找王化东后人,我很惊讶,毕竟家父已逝去16年了!我是王化东的女儿,现仍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虽然工作较忙,但出于对家父深厚的爱,我愿为您提供您需要的资料。
  原来,王女士看到了我在“合肥论坛”上所发的“寻找王化东后人”的帖子。随后,她请和父亲生活时间最长,情况了解较多的小妹王可力为我介绍情况。
  2012年2月29日,王可力给我发来邮件,介绍了王化东的一些情况:王化东1915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师范学校毕业,1937年9月参加革命,后来上过抗大和中央党校,1996年3月去世。
  王可力在邮件中说:
  我父亲是1939年入党,历任聊城政治部宣传股长,洪泽县委书记,淮北地委宣传部长,中央宣传部西宣部办公室主任,国营248厂、782厂厂长、党委书记,陕西省煤管局副局长,安徽省煤炭厅副厅长,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安纺总厂党委书记,合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离休后任合肥市老年大学校长等职。我父亲喜欢写一些诗歌和杂文,参加革命后有一些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印象较深的是我小时候曾在一本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杂志(好像是《保卫和平》?主编是茅盾)上看到父亲的一篇关于介绍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文章。另外还有一些没发表的诗歌等。他离休后根据当年皖苏新四军在洪泽湖亲身经历写了一个6集电视剧本,张爱萍亲自为剧本题名:血沃洪泽。可惜在筹备拍摄时他就因心脏病去世了,所以至今也没有拍成,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一直为此感到内疚和遗憾。除了写作,他最大的兴趣和爱好就是练书法。所以在创建了合肥市老年大学后,他又创办了一所北京书法函授大学合肥分校,经常从北京邀请一些名家来安徽巡讲,如欧阳中石、刘海粟等。他用毛笔书写的一些古诗词,我还一直保留着。
  “林丁”既是笔名也是曾用名
  关于“林丁”这个名字,王可力表示:
  林丁的确是我父亲的笔名,我还在上高中时就听父亲说过他参加革命前常用这个笔名写诗投稿。他还有别的笔名,可是我印象不深记不清了。我在他的资料中还看到一小块发黄的1934年2月6日的剪报,是一首林丁作的题名为《荒寺》的小诗。
  …… ……
  王化东是我父亲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他以前的曾用名应该是王今然,这是我从他的干部履历表上看到的。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基本了解了王化东的生平情况:王今然为原名,林丁是笔名,参加革命后改名王化东。
  刘定一在回忆“鲁西北抗战剧团的成长”时说道:“我们的副团长、诗人王今然(现名王化东,在合肥人大常委会),他是范县政训处来的”(见《一二·九——七·七在北京》附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版,P113)。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4辑》里,则有“《战线旬刊》是32开铅印通俗刊物。每期印3000册,是冀鲁青年记者团机关报之一。由王今然、许法等主编,1938年9月创刊,共出三期”的记载。以上两文可为王可力邮件的佐证和补充。
  单斐所写《彭雪枫在智斗日伪的战场上》(载《楷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7年9月,P83),透露了“王化东”这个名字的来历:
  林欣告诉我一个令人赞赏的信息:现在洪泽湖县委宣传部长王化东就是在新兴集小王庄时代“拂晓”报人训练班学习的林丁。他为了响应党中央整风号召,体验工农兵思想感情,而改名王化东,悄悄地来湖上落户了,他搜集的工农语汇已成千上万了。我羡慕他不愧是战友中学习毛主席“讲话”的先行者。   据新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拂晓报史话》,淮北地区“报人训练班”举办于1940年,“单斐、林丁(王化东)任班主任、班长”(P25),林丁改名王化东无疑在此之后。
  值得指出的是,林丁这个名字,不但是王今然的笔名,也是他参加革命后的曾用名。1963年,时任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的王化东在一份干部履历表中,“林丁”是作为“曾用名”填写的。时过境迁这么多年,王化东还不忘“林丁”这个名字,倒未必是他对30年代的文学创作难以忘怀,而是他在参加革命后还曾用“林丁”这个名字发表过作品,如刊载于1946年8月31日《新华日报》华中版上的诗歌《“领袖”的素描》、1946年10月7日《新华日报》华中版上的小说《洪湖渔父》等,其时他正在中共洪泽县委书记的任上。
  不过,王化东1949年后似乎就没有用过“林丁”这个名字。他在中宣部工作期间,曾用王化东的名字发表过一些文章,其中有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上的《不要制造我们语言的混乱》、1951年5月27日《人民日报》上的《应该认真对待〈武训传〉的思想论争——读端木蕻良同志两篇文章的意见》、《文艺报》1953年第9期的《向通俗化、地方化的大道前进——介绍三卷一期〈山东文艺〉》等。王可力还向我提供了《不要制造我们语言的混乱》一文的草稿。
  让“睡着了”的林丁醒过来
  王可力提供的林丁题为《荒寺》诗歌剪报,文末署有“一九三四,二,六日”字样,出处难以核查,为我目前掌握到的林丁最早的作品。诗不长,且引如下:
  草木撑破了古静的寺院,/尘灰染皱了塑像的金脸;/什么时候和尚已经跑掉,/什么时候钟楼已经塌倒;/只剩了昔日的残阳,/依然抚摸着褪色的红墙。/颓檐下,突出一群蝙蝠,/耐不住凄凉在黄昏前飞舞。
  一连串的意象,在精当的动词指引下,错落有致地插入在诗句里,构成一座 落寞荒寺的横幅全景图。和半个世纪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派诗选》中的各家诗作相比,《荒寺》完全可以称得上“不相伯仲”四字!
  卞之琳所说的林丁在《水星》所发表的一首诗,见1934年12月10日出版的《水星》1卷3期,题目是《别夜》。诗云:
  墙上的灯光,/像褪金的纸。/伴着清寒的夜,/秋葵无声地开了。/主人是寂寞吧?/飘荡着失眠意。//望着窗,/有人轻轻地叹息,/脚步迟钝,/找不出要说的话,/一滴泪洒在苍苔;/树影的线条,/在身上连续地变了。//夜这样深。/曳着金线的星光,/流往甚么地方呢?/茵梦湖里的灯光,/在远处消隐。
  (十月于济南)
  写作时间和上述《荒寺》为同一年,风格也没有差别。奇怪的是,《水星》后来(至少后来又出版过6期)没有再发表他的作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在路易士主编的3期《诗志》上,林丁发表有4首诗作,其中创刊号发表诗作《比拟》和《简》2首,第2期发表《迟暮》和《塞上》2首。此外,他还在梁之盘主编的香港《红豆》杂志上发表过诗作,篇目为《屈原──咏史之一 》(第4卷第6期,1936年8月15日)、《默契外三章》(第4卷第5期,1936年7月15日)。
  从1936年11月26日到1937年8月3日之间,林丁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作品多达23篇,以散文、小说为主,没有诗歌作品,但唯一的一篇评论却和诗歌有关,就是连载于1937年3月20日、22日和24日《中央日报》副刊《贡献》上的《〈自己的写照〉与〈运河〉》。在这篇文章里,林丁对臧克家的两部诗集评价不高,他指出:
  从作者第一部诗集《烙印》到《运河》,是逐步的糟。我常向人说:《烙印》给我们以惊喜,《罪恶的黑手》给我们以失望,《自己的写照》是一篇拉杂流水账,《运河》的泥沙太多。
  这样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也是有理有据的。比如,他对《自己的写照》的批评:
  并不如一般人所说非小说家不能写故事,诗是可以写故事的,可是《自己的写照》是失败了,原因是他用了小说家写故事的手法写他的故事。他的故事,成了一篇分行有韵的小说。对于这样伟大的材料,他以写小诗的样子写,以致琐碎杂乱,不能给人一个一贯的印象。
  我认为这一观点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值得写诗(尤其喜欢写叙事诗和长诗)的朋友深思。
  至于林丁在《小雅》上发表的诗作篇目,前面已经提及,不再赘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对林丁的第一印象,是儿时在家中翻看先父吴奔星1936年到1937年在北平主编的《小雅》诗刊合订本,看到话剧演员石挥在《小雅》创刊号封面上,在林丁诗作《春归》目录旁加上“外一首 你是睡着了 林丁”字样。希望拙文对相关史料的挖掘,能够让“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现代诗人林丁,在现代文学研究者、在世人面前重新“苏醒”过来。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在初中自然课中“功”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然而,在历届的这部分教学中,我发现我们根据课本编排而安排的教法并不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部分知识,尤其在难点
2015年12月16日,主题为“合作、创新、超越”的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2015商务年会在常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盛大召开。公司董事长宣碧华、总经理徐小林、副总经理许国明、符
本期刊物花了较大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武汉市新洲区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的经验,省教育厅领导徐金山专门就新洲的经验撰写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一文。新洲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众所周知,边疆民族地州考生的数学成绩在高考中的总体现状,与内陆地区相比较悬殊很大,处于落后地位。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既非单方面的因素,也非一朝一夕,但我以为从可控
一、材料污水(盆装或桶装)、塑料杯(或广口瓶)、试管(或无色药瓶)、玻璃棒(或竹筷)、金属勺、过滤器、明矾、石灰、紫色石蕊试纸(或红花、紫萝卜皮汁液)。二、制作过滤器取
2004年中考化学试卷一个重要特点是:使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的同学中考化学科使用的是“课改实验区”试卷,而沿用《全日制义
1985年1月至2002年1月,我院共收治肾上腺出血性假囊肿患者1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不少三角函数基础问题看似很简单 ,但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多做这样的习题 ,有利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 .下面是汇集了经常发生在同学们练习中的一套容易做错的三角基础题
眼睛是一个天然的光学仪器.它像一架结构精巧的微型照相机.眼的外型呈球状,俗称眼球,眼球结构(如图1),眼球最外面包有一层坚韧的膜,其中前面部分透明,称为角膜.其余部分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