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努力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通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科研,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26-03
【作者简介】1.关雯文,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2.吴学松,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地多为地级市,由当地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多以当地为主辐射全省,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这就决定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的天然联系。
引导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地方化”是其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转型后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深植于区域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整体脉络中,并与区域之内的其他领域的变革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区域共生共荣。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主要意义
(一)“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依托平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作为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理应在国家的这一系列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问题是“接地气”,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应用”上做文章,踏踏实实地为地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国家到省、市的层层落实,亟须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创新极”作用。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地方化”是贯彻落实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最好的依托平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地方,努力成为地方政府的“思想库”“智力源”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地。以“地方化”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在地方的具体落实工作中去。
(二)“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坐标
高等教育在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矛盾及矛盾的解决,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这实际上暴露了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科技进步的响应过于迟滞的问题。为解决高等教育诸要素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的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一场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题的深刻变革。
扎实稳步推进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就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一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多脱胎于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其本身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以“地方化”为坐标,深刻把握自身产生的社会根源,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在与地方互动中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本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与否,不在于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学科之全,而在于其鲜明的特色。特色不是自我标榜的宣传标签,而是一所大学内化于行的理性价值特征,也是决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特色”的打造不是空穴来风,首先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客观的判断,提炼出具有可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要素,并以此为据,凝练特色。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诞生起,就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且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后,其办学实践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区域社会的认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认识到,“地方化”既是该类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该类学校的核心特征和凝练特色的根本依据。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整合长远理想和当前任务的过程中,在融入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进程中凸显特色。
二、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应对策略
要促进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应在高度重视“地方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提高区域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真正做到以贡献求发展。
(一)打响“地方战略”,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形成过程有五个标志:确立大学的基本结构、大学与社区相结合、大学获得社区的尊重、社区的尊重对大学的挑战、以他方为中心的积极态度。[2]我国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缘起于地方,但服务地方的潜能还远没有充分释放,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地方院校提档升格蔚然成风,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而全,结果是不仅脱离了地方,其自身发展也陷入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从“自我中心”走向“他者中心”,牢固树立“以他者为中心”的理念,和地方建立积极的战略伙伴关系,应成为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的新策略。“以他者为中心”需要观念的彻底转变,这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服务面向的核心聚焦到区域,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从学校本位向学校与社会共生的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贡献度。 (二)对人才培养流程进行再造,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
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供应,这就涉及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质性转型的问题。在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也是最基础的转型。当前,培养学生以能力为中心的时代已然来临,这就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围绕产业链来办专业,面向需求来育人才。[3]人才培养的“地方化”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坚持区域性、行业性的服务面向定位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要求四个维度为考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根本性再造,提高当地政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真正培养出大批适用于区域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活动,往往是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平台展开的,学科专业是建构大学学术文化的基本细胞和核心要素。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意味着其学科专业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因为新常态下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型特征,这就要求本次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根本依据,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及运行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很多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的调研做得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学科、专业全面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并吸引当地企业及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来,才能充分释放学科专业本身的创造价值、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开展应用型科研,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把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为科研的主战场,充分体现应用型科研“轻骑兵”的后发优势。不同于基础性科研,应用性科研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后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就是指为促进生产力的高效发展,对具有一定潜在开发价值的新生科技成果进行后期的试验、开发,进而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4]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资源的利用,积极探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有效的合作模式,努力多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以高质量的科研应用成果服务社会、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努力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
(五)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健康蓬勃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即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不仅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有学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存在意味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的存在,此文化存在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地方高校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区域性客观地引导着高校主体与地方互动关系模式建构的方向,即主动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5]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在认清“地方化”定位的基础上,全方位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努力营造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环境,提升大学文化反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
创新创业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自觉的和必然的选择与强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应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战略资源和精神高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区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孵化器”,不仅可以为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相应的人才支持,还可以通过自身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文化建设来引领区域文化,并最终促成内外共生、健康蓬勃的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
[2]高祖林,芮国强.建设校地相互作用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20-38.
[3]陈拥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12):26-29.
[4]朱德林.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202-206.
[5]李月云,阚阅,吴琼瑶.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32-3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26-03
【作者简介】1.关雯文,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2.吴学松,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地多为地级市,由当地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多以当地为主辐射全省,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这就决定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的天然联系。
引导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地方化”是其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转型后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深植于区域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整体脉络中,并与区域之内的其他领域的变革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区域共生共荣。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主要意义
(一)“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依托平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作为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理应在国家的这一系列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问题是“接地气”,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应用”上做文章,踏踏实实地为地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国家到省、市的层层落实,亟须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创新极”作用。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地方化”是贯彻落实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最好的依托平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地方,努力成为地方政府的“思想库”“智力源”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地。以“地方化”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在地方的具体落实工作中去。
(二)“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坐标
高等教育在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矛盾及矛盾的解决,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这实际上暴露了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科技进步的响应过于迟滞的问题。为解决高等教育诸要素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的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一场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题的深刻变革。
扎实稳步推进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就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一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多脱胎于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其本身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以“地方化”为坐标,深刻把握自身产生的社会根源,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在与地方互动中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本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与否,不在于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学科之全,而在于其鲜明的特色。特色不是自我标榜的宣传标签,而是一所大学内化于行的理性价值特征,也是决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特色”的打造不是空穴来风,首先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客观的判断,提炼出具有可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要素,并以此为据,凝练特色。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诞生起,就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且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后,其办学实践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区域社会的认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认识到,“地方化”既是该类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该类学校的核心特征和凝练特色的根本依据。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整合长远理想和当前任务的过程中,在融入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进程中凸显特色。
二、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应对策略
要促进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应在高度重视“地方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提高区域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真正做到以贡献求发展。
(一)打响“地方战略”,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形成过程有五个标志:确立大学的基本结构、大学与社区相结合、大学获得社区的尊重、社区的尊重对大学的挑战、以他方为中心的积极态度。[2]我国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缘起于地方,但服务地方的潜能还远没有充分释放,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地方院校提档升格蔚然成风,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而全,结果是不仅脱离了地方,其自身发展也陷入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从“自我中心”走向“他者中心”,牢固树立“以他者为中心”的理念,和地方建立积极的战略伙伴关系,应成为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的新策略。“以他者为中心”需要观念的彻底转变,这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服务面向的核心聚焦到区域,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从学校本位向学校与社会共生的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贡献度。 (二)对人才培养流程进行再造,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
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供应,这就涉及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质性转型的问题。在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也是最基础的转型。当前,培养学生以能力为中心的时代已然来临,这就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围绕产业链来办专业,面向需求来育人才。[3]人才培养的“地方化”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坚持区域性、行业性的服务面向定位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要求四个维度为考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根本性再造,提高当地政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真正培养出大批适用于区域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活动,往往是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平台展开的,学科专业是建构大学学术文化的基本细胞和核心要素。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意味着其学科专业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因为新常态下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型特征,这就要求本次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根本依据,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及运行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很多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的调研做得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学科、专业全面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并吸引当地企业及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来,才能充分释放学科专业本身的创造价值、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开展应用型科研,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把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为科研的主战场,充分体现应用型科研“轻骑兵”的后发优势。不同于基础性科研,应用性科研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后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就是指为促进生产力的高效发展,对具有一定潜在开发价值的新生科技成果进行后期的试验、开发,进而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4]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资源的利用,积极探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有效的合作模式,努力多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以高质量的科研应用成果服务社会、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努力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
(五)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健康蓬勃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即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不仅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有学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存在意味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的存在,此文化存在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地方高校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区域性客观地引导着高校主体与地方互动关系模式建构的方向,即主动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5]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在认清“地方化”定位的基础上,全方位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努力营造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环境,提升大学文化反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
创新创业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社会文化层面的自觉的和必然的选择与强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应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战略资源和精神高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区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孵化器”,不仅可以为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相应的人才支持,还可以通过自身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文化建设来引领区域文化,并最终促成内外共生、健康蓬勃的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
[2]高祖林,芮国强.建设校地相互作用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20-38.
[3]陈拥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12):26-29.
[4]朱德林.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202-206.
[5]李月云,阚阅,吴琼瑶.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