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以认真探究与实践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成为了搞好生物课堂教学的关键,并获得了生物教师的共识.
1.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提出
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这一过程与科学过程一致,并且也符合中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使教学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探究实验的探究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依据
2.1 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原先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把实质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被动无条件的接受,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使新知识成为构建或获取知识的平台。
2.2 探究教学的理论。探究教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施瓦布,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一致。因此学生应象“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及科学方法论的教育,由此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3.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
3.2 组织实验探究。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包括:首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其次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3.3 引导归纳分析。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实验的成果。例如,在学生分组对骨的成分进行探究之后,我及时组织同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归纳出“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互帮互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进了学习效果,有效地培养了自己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指导迁移应用。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大体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如:我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将骨煅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放入15%的盐酸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2)若将脱钙后的骨煅烧,请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依据是什么?这些从学生的探究实验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高潮,在这里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新才能,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全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4.探究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体会
4.1 影响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因素。探究性生物实验开展的阻力是探究课题的难度与探究时的过于开放,使探究过程难以控制,学生存在不少的失误,耗时也多,因此选择探究课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必追求高难的课题。我们认为,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求得认识上的提高和训练,所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
4.2 教师的要求。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确立教学的目标,为问题创设情景,转变教学的观念,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及提高他们的兴趣,并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学会去观察、思考,并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从而达到探究问题与获得能力的双丰收。
1.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提出
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这一过程与科学过程一致,并且也符合中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使教学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探究实验的探究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依据
2.1 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原先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把实质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被动无条件的接受,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使新知识成为构建或获取知识的平台。
2.2 探究教学的理论。探究教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施瓦布,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一致。因此学生应象“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及科学方法论的教育,由此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3.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
3.2 组织实验探究。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包括:首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其次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3.3 引导归纳分析。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实验的成果。例如,在学生分组对骨的成分进行探究之后,我及时组织同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归纳出“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互帮互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进了学习效果,有效地培养了自己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指导迁移应用。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大体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如:我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将骨煅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放入15%的盐酸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2)若将脱钙后的骨煅烧,请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依据是什么?这些从学生的探究实验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高潮,在这里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新才能,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全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4.探究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体会
4.1 影响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因素。探究性生物实验开展的阻力是探究课题的难度与探究时的过于开放,使探究过程难以控制,学生存在不少的失误,耗时也多,因此选择探究课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必追求高难的课题。我们认为,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求得认识上的提高和训练,所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
4.2 教师的要求。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确立教学的目标,为问题创设情景,转变教学的观念,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及提高他们的兴趣,并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学会去观察、思考,并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从而达到探究问题与获得能力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