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滋味在静闹之间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到十八九岁,我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是忠实观众吧。
  我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一是蔫,一是缩。我不像我爸,他敢当着一千多人的面上台指挥,我打死也不敢。只要有什么活动让我出席,我就本能地往后缩。如果出席的人有十几个,我就本能地坐在最边上,图个清静。出席活动,快到大厅门口时,我最紧张,好像一开门就会被机枪扫射似的。但老这么惯着自己,也不行。都老大不小了,有人叫老师了,还那么羞答答的也不像话。我便开始想象自己在拍戏,效果似乎也不错,可总觉得太假了。我告诉别人,其实我不紧张。有人說:“谁都能看出来,你满脑门子汗,说话磕磕巴巴,不叫紧张叫什么?”我索性不再装大尾巴狼,这样一来,我反倒踏实下来,在喧闹之中也找到了些乐趣。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不把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当回事了,都想看到活生生的人。我有平民色彩,不虚伪。那时,中国人开始需要大批量的幽默,我恰好代表了那时人们的心态:比较放松,比较乐观,也比较普通。谁也别想教育谁,大家都是平等的。那时经济发展,过去很多牢笼式的观念被打破。大家忽然发现,不是只有那些长得好看的、说得好听的人才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连葛优都能上屏幕,谁不能呢?
  比起一些偶像明星,我觉得特坦然。我不怕年华老去,不用和狗仔队打游击,不用为了曝光率没事找事,那样的代价太大,活着该有多累!其实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一个人待着。有朋友一拿起书,看两行字就晕了,我不至于那样,每天至少要看十几个剧本吧。我觉得还不够静,还不够让我拿起一本书就放不下,周围总有好多事干扰我。我也爱热闹。比如喝点儿酒、聊聊天,没有什么利益关系的。我是最不怕听人说的,只要对方能侃,我就可以一直听他说下去,所以朋友爱找我喝酒。我最爱扮演的角色就是观众。每次喝酒,我说话很少,更多是看朋友耍贫。
  我总是矛盾着,又想热闹又想静,这大概便是人生的滋味吧。
其他文献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的处世之道。可见这位以《岳阳楼记》名扬天下的北宋文学家,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少年范仲淹一贫如洗。他住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早晨煮一碗粥,冷却后划成四块,便是一天的口粮。但他没有因卑微的出身而怨天尤人,更没有觊觎官二代、富二代的锦衣玉食,而是心无旁骛地陶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不以己悲,即便在逆境里,也照样落地生根,然后一点点枝繁叶茂。  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官至参知
期刊
初冬返乡,到一个老同学家里聊天,他正忙着在自家的荔枝园里修剪枝叶。当我看到他把一些如手腕一样粗大的枝条剪掉一大截时,甚是不解:这样的枝条少说也要2~3年才能长成,剪掉岂不可惜!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便说:“剪掉的大都是孤枝,而明年开春时,就会在剪口附近长出更多的枝条,一枝变成几枝,日后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何乐而不为!”听罢他的话,让我对取舍一词,有了更深切的领悟。老同学舍得舍弃一些近期的收益,目的是
期刊
人类一直追求四件东西:金钱、名声、权力、感情。现代人更期望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以为这便是幸福。何曾想到掠夺得越多越快,人就越变得冷漠无情。潜意识里不断鞭策自己,结果累积了太多的挫折与沮丧,内心便高涨着敌意。  许多心理学家在开处方,为现代人的沮丧与敌意寻找出口,或者建议你培养业余的艺术兴趣,古人就说过“怒气写竹、喜气写兰”,一肚子的怒火不妨向画里宣泄,把竹竿画成枪,竹叶画成剑,用美感的满足来冲
期刊
我在大学教书,每年学生毕业时常找老师写临别赠言,我最喜欢写这六个字:本事、本钱、本分。在我看来,这“三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就是学生们日后得以成功立身处世的六字箴言。  先说本事,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建功立业的首要条件。有本事的人,在哪儿都能如鱼得水,吃香喝辣,大者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小者养家糊口,过上小康生活。何谓本事?就是真才实学,有点子,办法多,能力强,水平高,能把事情干成干好。姜太公会打
期刊
如何对待生死,将人分出了崇高和鄙俗,于是出现了如诗人咏叹的那种景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死而“活着”的,是英雄,是圣贤,是思想家,他们活在大众的心里;活而“死了”的,是恶者,是无赖,是渣滓,他们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行尸走肉。  所以,以为“人死如灯灭”,一切还原为一场梦幻,是不对的。英雄的业绩,圣哲的德行和智慧,彪炳于史册,存留在人间,令我们崇敬、神往,给我们
期刊
读过木心作品(尤其是《文学回忆录》)的读者,都会惊讶他学识的渊博。惊讶之余,免不了发问:木心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早在1984年,木心在接受《联合时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我所知道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1982年,五十多岁的木心自费赴美国留学)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少年在故乡,一位算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
期刊
孝是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是为人之本、道德之根。反观如今社会,子女不赡养父母反为争夺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空巢老人独守空房等现象时有发生,“常回家看看”竟需要法律来强制要求,种种“孝文化”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汉代通过“察举制”或“荐举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孝廉”,因此也有“举孝廉”一说。什么是“孝”呢?当时的重要标志就是,父
期刊
我想,莫言虽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也不会因此而忘记给他文学营养的北国山河地脉,还会像马拉松长跑那般,续写出更富有中国品位的好作品来的。  我与莫言很少通电话,除非有事要谈。偶然通电话时,他总劝我写写家族史。我说我不能,因为多年来让我梦里也相思的东西,反倒成为一条茫茫的驿路。人生坐标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各人笔墨驰骋的领域。  从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粱》问世之后
期刊
北方人被嘲讽不论什么年节都吃且只吃饺子。齐如山论证过:北方乡间的大灶大锅,少也煮六七斤水,平时吃饭主要是将主食与菜共同烩煮蒸焖,炒菜于柴火于人力都非常不经济。饺子就成了解馋的最好食物。凭良心说话,饺子就是很好吃,如果皮儿劲道馅儿满,肉嫩味浓汁水足,瓜甜菜爽虾肉脆,没缩成一个小干丸子,有油酱香但还没被酱油香油淹死,还要蒜泥捣得稠又碎,挂碗带釉,而且没有汪着半碗香油。  这样的饺子在饭馆尤其是南方的饭
期刊
读杨绛,脑子里不断迸出“家学”二字。钱锺书眼中的“才女贤妻”,自家、夫家、闺蜜家,与之有关的蛛网状的那一串:杨氏、钱氏、陈氏,但凡我知晓的文化名流们:杨荫杭、杨荫榆、钱玄同、钱基博、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陈衡哲、陈少梅等等从小博览群书,是家学渊源的人。  不断读杨绛,对民国那一代的“文化世家”现象,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不断地思索,杨绛之后,还能不能出现钱锺书眼里“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