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取舍”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ory_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返乡,到一个老同学家里聊天,他正忙着在自家的荔枝园里修剪枝叶。当我看到他把一些如手腕一样粗大的枝条剪掉一大截时,甚是不解:这样的枝条少说也要2~3年才能长成,剪掉岂不可惜!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便说:“剪掉的大都是孤枝,而明年开春时,就会在剪口附近长出更多的枝条,一枝变成几枝,日后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何乐而不为!”听罢他的话,让我对取舍一词,有了更深切的领悟。老同学舍得舍弃一些近期的收益,目的是为了未来获取更大的收成,他的取舍观很值得我们借鉴。
  从字面上看,取舍就是取与舍的组合,词义简单明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取舍自如、取舍得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人生智慧。古语云“取舍之間,必有得失”,这就充分说明了取与舍抉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取舍的“度”,才能修成正果,成就辉煌的事业和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不择手段、不“舍”而获的“取”,乃空手套白狼也,不但不会长久,而且容易走上犯罪的泥潭;而那些无根据、无原则、无底线的“舍”,舍了也是白舍,甚至招致失败。当然,对那些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舍”,或为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有意为之的“舍”,则要另当别论。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取是本事,舍是学问,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取舍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理解和判断,“舍得金弹子,才能打到巧鸳鸯”,却是无可厚非的事实。窃以为,取舍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取”是果,“舍”是因,“舍”是为“取”服务的,也就是要通过恰如其分的“舍”,获得更多的“取”。“舍”自然包括努力和金钱的付出,等等。如学习和工作,就要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绩和进步;如投资,就要付出金钱,才能以钱生钱,获取更大收益。不过,取舍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努力了,投入了,未必就能成正比并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采取这样的态度对待:既然取舍有得失,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而应从长计议;取舍时可按两利相比取其重、两弊相比取其轻的思路进行;境界要高一些,可以从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角度取舍,就能避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无休止的鸡毛蒜皮之事中,患得患失,最终一事无成。
  诚然,取与舍是矛盾的统一体,“取”费力,“舍”亦难,但关键在于泰然处之。当我们选择成长,就要适度舍弃玩乐;当我们选择成熟,就要适度舍弃单纯;当我们选择拼搏,就要适度舍弃温馨;当我们选择成功,就要适度舍弃安逸。在取舍之间,只有怀揣一颗平常之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和修养,做到“有能者善取,通悟者懂舍”,就能做出明智而正确的选择,达到“舍”而“取”的初衷。
其他文献
有一次,笔者到一个社区调研,可能是没听仔细,几次把工作人员口中的“民生工程”听成了“名声工程”。不过转念想想,虽然听的或有不对,但在某些基层领导眼里,“民生工程”还真是“名声工程”。  民生工程易得名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层组织把工作重心放在民生工作上,解决了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出行、养老等方面一大批问题,群众获得感和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一些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的干部被提拔重用,一些重视民
期刊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自信,根基深厚。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笔者以为,从祖先崇拜来理解“三个更”,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在中国,祖先崇拜根深蒂固,范围广泛,几乎是“人人、时时、处处”。  流变至今的中华民族祖先崇拜,大致可分三个层面,各有载体。一是以姓氏、家族、谱牒为基线,尚血统的祖先崇拜,主
期刊
当年,中央几家报社要拍一幅邓小平同志日理万机的照片,并策划了一个大致的构图:台灯之下伏案工作,案头文案堆积如山。邓小平看过方案之后诙谐地说:“我从不办公。”最终,记者只好拍了一张邓小平悠闲地躺在沙发上,拿着老花镜在台灯下看报纸的照片。  “仕而废其事,罪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每天有批不完的公文,怎么说“从不办公”呢?这是一种“将军赶路,不追小兔”的战略思维,一种“有所不为,为则必成”
期刊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仅可以带来身心的欢愉,也能带来灵魂和品质的修炼,更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凤凰副刊上有这样一段对子女说的话:“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读书,从小到大都像是一把丈量我们人生品质的标尺
期刊
作为图书编辑,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做的书受到读者青睐。2017年10月,我做责编的《孩子们的诗》,甫一上市就在网上爆红,多地出现断货的情况。从目前看到的读者评论里,被孩子们感动的很多很多。看来,孩子的诗句真的唤醒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童真。  其实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孩子写的诗句,就是这种感觉。比如,看到《挑妈妈》的那一刻,马上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想象过“在天上挑妈妈”的场景。不过看多了孩子的作品,我们发现有
期刊
朋友圈传某人自杀,我十分诧异:何以物质丰厚的同时却是精神的贫瘠?何以生命的尊严为无知与浅陋所漠视?  每个生命都是上苍的恩赐。活着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次修行,途中必然要经受各种磨砺,有时苦难会接踵而至,如何活着,就成了人类必须直面的哲学命题。  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史铁生,一个深深震撼我心灵的名字,以及这个名字的意义。上苍在赐予他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他最痛苦的磨难:21岁双腿瘫痪,后来又罹患肾病、尿毒症,
期刊
期刊
1月23日,备受关注的“劝阻吸烟致死案”二审宣判。河南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原审判决,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此前,在郑州某小区电梯里,医生杨某劝阻一位老人不要在公共场所抽烟,其后不久老人心脏病发不治身亡。杨某遂被老人家属田某某诉至法院,法院一审判杨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而郑州中院此次的二审认为,杨某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个判决向舆论释放出一个信号:劝阻不当行为,应该得到法律的鼓
期刊
笔者参观过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几家博物院馆,触目所及皆琳琅珠玉,印象最深的是各类酒器:觥、觞、酌、卮、角、觯、觚、罂、蘨、缶、卣、尊……品种之多,令人咋舌,几无法详尽,足见国人尚酒风气之源远流长。  尤其文人自古与酒有不解之缘,时醉时醒,醒与醉之间如何把握火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醒过了头,不能“哺其糟而歠其醨”,只好自沉汨罗
期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的处世之道。可见这位以《岳阳楼记》名扬天下的北宋文学家,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少年范仲淹一贫如洗。他住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早晨煮一碗粥,冷却后划成四块,便是一天的口粮。但他没有因卑微的出身而怨天尤人,更没有觊觎官二代、富二代的锦衣玉食,而是心无旁骛地陶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不以己悲,即便在逆境里,也照样落地生根,然后一点点枝繁叶茂。  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官至参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