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肖像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d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莫言虽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也不会因此而忘记给他文学营养的北国山河地脉,还会像马拉松长跑那般,续写出更富有中国品位的好作品来的。
  我与莫言很少通电话,除非有事要谈。偶然通电话时,他总劝我写写家族史。我说我不能,因为多年来让我梦里也相思的东西,反倒成为一条茫茫的驿路。人生坐标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各人笔墨驰骋的领域。
  从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粱》问世之后,我就觉察出这是一匹挣脱了笼头的野马。基于这种认知,我除了激动地写下《五老峰下荡轻舟》,对莫言告别文学惯式、另辟蹊径的艺术之勇表示赞美之外,还在我曾经主持的一家出版社,让编辑迅速将其几篇作品,纳入“文学新星丛书”出版。当时,进入那套“文学新星丛书”的青年作家有四十多位,历经十多年时间的磨砺和检验,莫言不仅是其中的长明星,而且创作态势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纵观莫言三四十年的创作,近年来又多了些他昔日作品中没有的幽默,这绝非莫言自作多情,而是他生命中的野气升华和挥发。
  谈及莫言的幽默,不禁使我想起两件往事:
  其一,1987年,中国作家访德期间,因为德国某汉学家有辱中国作家尊严之举,莫言曾将其比喻为“玻璃耗子琉璃猫”,此话曾引起同去访德作家们的大笑。
  其二,1998年10月,莫言在台北图书馆与两岸同行共议21世纪文学命题时,曾让在场听众捧腹大笑。他似乎不是在发表讲演,而是与在场的听众诙谐地对谈。他那张憨态毕露的“熊猫脸”,使会场上笑声一直不绝于耳。在那一刻,我就认定这个山东高密小伙子,越来越向平民型作家靠拢。之所以如此,在于童年生活的高密田园,对他的影响太深远了。如他笔下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和后来的《生死疲劳》《蛙》,都深深地蕴藏着山东民间文化对他的雕塑。他从不做高深的哲理思考状,更鄙视故作深沉的“假道学”,如果硬是把“学院派作家”与生活流的作家分开的话,他地地道道属于后者。
  在人品上,莫言绝不是文苑中的跳蚤之类,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一天,电话聊天时,我告诉他一件我的生活琐事:我们这儿正在粉刷楼房,其中的一个打工仔从楼里得知我是一名作家,经过我家窗外时,突然问我是否认识莫言。我未置可否,反问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那位装修工人告诉我,他是山东高密人,那方水土出了个莫言。既然我也是个作家,想必我也认识莫言。说这话时,这位高密小伙子脸上溅满了白灰点子。
  其实,这只是我与莫言聊天时,信马由缰说出的一件生活趣事。没想到,几天之后,快递公司的投递员按响了我家门铃。原来,莫言送来两条红塔山和一瓶五糧液。我打电话给莫言,说我不解其意。他说,这是出于对老哥的友情。事后,我仔细想了想,怕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友谊,其中,更包容了对高密土地一草一木的一往情深。以此生活细节来探讨莫言的创作源泉,以及他的为人之道,不是比枯燥的评论文字,具有更形象的说服力吗?
  这就是从文到人的一幅“莫言肖像”。我想,莫言虽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也不会因此而忘记给他文学营养的北国山河地脉,还会像马拉松长跑那般,续写出更富有中国品位的好作品来的。
其他文献
期刊
1月23日,备受关注的“劝阻吸烟致死案”二审宣判。河南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原审判决,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此前,在郑州某小区电梯里,医生杨某劝阻一位老人不要在公共场所抽烟,其后不久老人心脏病发不治身亡。杨某遂被老人家属田某某诉至法院,法院一审判杨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而郑州中院此次的二审认为,杨某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个判决向舆论释放出一个信号:劝阻不当行为,应该得到法律的鼓
期刊
笔者参观过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几家博物院馆,触目所及皆琳琅珠玉,印象最深的是各类酒器:觥、觞、酌、卮、角、觯、觚、罂、蘨、缶、卣、尊……品种之多,令人咋舌,几无法详尽,足见国人尚酒风气之源远流长。  尤其文人自古与酒有不解之缘,时醉时醒,醒与醉之间如何把握火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醒过了头,不能“哺其糟而歠其醨”,只好自沉汨罗
期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的处世之道。可见这位以《岳阳楼记》名扬天下的北宋文学家,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少年范仲淹一贫如洗。他住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早晨煮一碗粥,冷却后划成四块,便是一天的口粮。但他没有因卑微的出身而怨天尤人,更没有觊觎官二代、富二代的锦衣玉食,而是心无旁骛地陶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不以己悲,即便在逆境里,也照样落地生根,然后一点点枝繁叶茂。  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官至参知
期刊
初冬返乡,到一个老同学家里聊天,他正忙着在自家的荔枝园里修剪枝叶。当我看到他把一些如手腕一样粗大的枝条剪掉一大截时,甚是不解:这样的枝条少说也要2~3年才能长成,剪掉岂不可惜!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便说:“剪掉的大都是孤枝,而明年开春时,就会在剪口附近长出更多的枝条,一枝变成几枝,日后会结出更多的果实,何乐而不为!”听罢他的话,让我对取舍一词,有了更深切的领悟。老同学舍得舍弃一些近期的收益,目的是
期刊
人类一直追求四件东西:金钱、名声、权力、感情。现代人更期望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以为这便是幸福。何曾想到掠夺得越多越快,人就越变得冷漠无情。潜意识里不断鞭策自己,结果累积了太多的挫折与沮丧,内心便高涨着敌意。  许多心理学家在开处方,为现代人的沮丧与敌意寻找出口,或者建议你培养业余的艺术兴趣,古人就说过“怒气写竹、喜气写兰”,一肚子的怒火不妨向画里宣泄,把竹竿画成枪,竹叶画成剑,用美感的满足来冲
期刊
我在大学教书,每年学生毕业时常找老师写临别赠言,我最喜欢写这六个字:本事、本钱、本分。在我看来,这“三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就是学生们日后得以成功立身处世的六字箴言。  先说本事,这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建功立业的首要条件。有本事的人,在哪儿都能如鱼得水,吃香喝辣,大者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小者养家糊口,过上小康生活。何谓本事?就是真才实学,有点子,办法多,能力强,水平高,能把事情干成干好。姜太公会打
期刊
如何对待生死,将人分出了崇高和鄙俗,于是出现了如诗人咏叹的那种景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死而“活着”的,是英雄,是圣贤,是思想家,他们活在大众的心里;活而“死了”的,是恶者,是无赖,是渣滓,他们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行尸走肉。  所以,以为“人死如灯灭”,一切还原为一场梦幻,是不对的。英雄的业绩,圣哲的德行和智慧,彪炳于史册,存留在人间,令我们崇敬、神往,给我们
期刊
读过木心作品(尤其是《文学回忆录》)的读者,都会惊讶他学识的渊博。惊讶之余,免不了发问:木心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早在1984年,木心在接受《联合时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我所知道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1982年,五十多岁的木心自费赴美国留学)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少年在故乡,一位算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
期刊
孝是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是为人之本、道德之根。反观如今社会,子女不赡养父母反为争夺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空巢老人独守空房等现象时有发生,“常回家看看”竟需要法律来强制要求,种种“孝文化”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汉代通过“察举制”或“荐举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孝廉”,因此也有“举孝廉”一说。什么是“孝”呢?当时的重要标志就是,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