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层面儿童观的主要转变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层面的儿童观是国家对儿童及其意义、儿童权利及儿童发展等问题的总体理解。国家儿童政策系统反映了国家层面的儿童观。从世界范围看,儿童观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并发展成为现代儿童观,其核心思想是:儿童拥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儿童的成长需要被保护;儿童是独立且完整、有独特价值的人,不是成人的附庸;儿童拥有巨大潜能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人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等。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国家儿童观进行现代化建构的主要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1月1日施行)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3月1日生效)为起点,我国儿童立法及政策制定进入了新的阶段。除法律外,国家还分别于1991年、2001年和2011年发布了三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作為儿童保护与发展的国家方案。这些主要着力于儿童生存和保护政策的法律性文件,表达了我国现代儿童观中最基础的部分。
  教育政策是儿童发展政策,反映更加高位的儿童观。1985年以来的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历次课程改革的主干性政策文件,包含了我国国家儿童观现代化建构的基本脉络。

第一,儿童成长从强调“目标本位”转变为“儿童本位”或者“儿童发展本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都在强调对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需要,并将之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涉及对“儿童”的认识问题。1985年之前,相关政策中的“儿童”是笼统的,没有从人才需求的表述中分离出来。随后,很多学者和学校针对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忽视学生主动性等问题,开展了“主体性培育”等教学实验,对儿童主体性给予关注。直到2010年“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正式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但是,从“主体”到“本位”的转换却经历了较长时间。尽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二期课改”就提出了将“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但在中央政策层面只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和“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等,直到2014年教育部深化课程改革文件才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儿童本位”在国家层面逐渐得以确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儿童有着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新世纪前后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系列文件,都开始强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2)儿童有着自己的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在1999年以后的政策文本中更加多见,甚至深入到具体学段的课程和教学要求中。(3)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差异。以课程政策为例,通过我国的历次教材变化和课程改革,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被逐步确立,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学习”“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等。

第二,教学中的儿童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展的人”。


  在政策话语中对儿童观的表述逐渐转变。例如: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到“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将“学生”作为宾语的动词,由“让”“使”“加强”,逐步转变为“激发”“帮助”“促进”等。这些表述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凸显,“儿童是能够主动发展的人”的儿童观更加清晰,呼应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学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推动基层学校将儿童的参与权落实到课程改革行动中。

第三,儿童的学习内容由“学科体系”转变为“生活体系”。


  进入新世纪之前,相关教育政策对儿童学习内容的要求总体停留在“双基”时代,强调“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随后,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知、情、意的关系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学生从学习知识,转变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然后再进一步转化为“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与此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政策要求,表明“教育”不能再等同于“知识教育”,儿童应该在与生存环境和生活情境的互动中开展学习、自主体验、发展理解、自主建构,成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国家期望的新的人才“规格”。
  梳理国家层面这些业已确立的儿童观,有利于社会各界在“如何看待儿童”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有利于纠正混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建立更加“儿童本位”的教育体系,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其他文献
对于物理课堂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自己动手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探究式物理教学,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从而成为学生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物理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流程  探究属于一种多元活动,需要观察,需要搜集资料,甚至需要设计调研防范,还需要
当我们翻开世界地图,会发现在浩瀚的四大洋中,有很多岛屿或群岛名称后面都附着一个后缀,如百慕大(英)、留尼汪(法)、关岛(美)等.一看就知道,这些岛屿或群岛是属于英国、法国
“三重六环教学模式”以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多元评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大教育观”等基本理念为支撑,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物理素养”为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差异,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确立了适合学生特点的“三重六环分层次物理教学法”。“三重”,即课堂教学注重贯彻的三个理念:注重教师的引导(使教师由注重讲授变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学生的小
1初三物理复习的教学目的  在初三的时候进行物理复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参加中考的需要.通过系统的复习,为学生构建物理的知识框架,巩固同学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基础,才能做到行之有效的复习.所以物理复习不仅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和练习,还要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其在未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定的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自主发掘相应的学习资源、结合小组讨论和协作,在任务解决的过程实现认知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那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很多农民进城务工成为新市民,他们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新市民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后,因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也在发生着一些改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新市民子女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厌学、自卑、经常违纪等。这促使我们就此问题对我市的部分新市民子女在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思考。  一、影响新市民子女学习的客观因素  1.家
中学英语书面表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确保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加强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趣味性,化难为易,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突出书面表达教学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即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初中物理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措施,以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整体发展,强化初中生的探究意识.  1当前初中物理
力学是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力学知识的抽象性,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小球问题”牵涉到力学中“运动和力”方面的知识较多,多数学生由于对相关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理解不够透彻,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不够灵活,从而导致解题的错误率相对较高.若能将这类问题的思路真正理清楚、搞
“物理难学”这是发自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内心之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物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问题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高,教学进度快,课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