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一:今天是圣诞节,正好又是甲同学的生日,中午回教室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花花绿绿的盒子,有的是买来送给同学的,有的则是别的同学送给自己的,中午自习课上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礼物,还热烈地讨论这个礼物好看,那个礼物值钱。这时候的教室,就像一个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超级礼品商城。甲同学拿出手机,脸上神采飞扬:“爸爸,今天放学后开车来接我,我收到好多礼物,拿不下……”
现象二: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最近我班同学流行玩踏板,我没有滑板车,只能看着他们玩得那么尽兴,那么潇洒,心里老觉得痒痒的。这个星期天我决定用奶奶给的压岁钱给自己买一个,人家有我没有显得太寒酸,太落伍了,所以,人家买,我也要买;人家玩,我也要玩,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才显得合群……”
现象三:李同学的爸爸是个商人,平时走南闯北顾不了家,更是冷落了三代单传的宝贝儿子,所以每次回家几乎都要给儿子带上一套又一套的名牌服装,似乎这样才能弥补和寄托他的爱。看,这就是李同学:身穿一身阿迪达斯运动服,脚穿一双鳄鱼皮鞋,腰间皮带也是名牌,整个就是崭新亮丽的包裹下,好一个“豪华气派”的学生。
诸如上诉情况,在当今的小学校园也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这些现象说明了社会上各种享受思潮、攀比思潮,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已经波及到校园,使得一些学生正在走向畸形消费的误区。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跻身于“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档饮料,穿名牌服装,用时尚手机,逛精品商店。别的同学穿“耐克”自己怎么也得买套?“阿迪”,别的同学互赠礼品,表情达意,自己当然要迎头赶上,不甘落后。如此的消费令人咋舌,也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出现不良消费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他们强烈需要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这种心理使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甚至是有点另类的表现方式来希望引起他人注意,认为这样才是有个性,与一般人不同,这些想法和做法往往又在消费中体现出来。
2.社会风气的传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中蔓延开来,一些人只看重消费,讲求个人享受,甚至追求奢靡,挥霍浪费,纸醉金迷,把消费等同于享受。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迷失了方向,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而不能自拔。
3.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迁就。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家中的经济状况好了,手里有钱了,曾经经历过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宁愿自己缩衣节食,也要让孩子“吃得营养,穿得漂亮,玩得高档,用得排场”,另外家长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与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也导致了家庭消费上的一些问题。作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而受到重点保护的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一切毫无感激之情。
4.消费教育的缺失。学校的消费教育多数停留在节约教育上,要求学生身边不带钱,或者要求学生要少花钱甚至于做到平时生活不花钱;学校开设的品社课程虽涉及到有关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问题,但那只是抽象的理论,缺少现实的说服力和实际的操作。因此,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从上述种种畸形消费和滋生原因中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健康消费,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培养懂消费、会消费的消费者是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对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懂得勤俭节约,又懂合理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学生认清金钱的作用。生活中无钱则无法生存,但“没有钱不能,有钱也不可能万能”,“一切向钱看”都是错误的,钱能买到我们所需的东西,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正如散文女作家孙淡宁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小人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
2.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可以要求家长有计划、有限制的给孩子零用钱,并关注孩子的消费,鼓励孩子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3.指导学生养成节俭的美德,合理使用零花钱。教师可以利用晨会、班会等场合,宣讲一些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心目中树立更多的学习榜样,鼓励学生把压岁钱交给家长或存入银行,把零用钱用于买书籍、学习用品等,绝不乱花钱。
总而言之,生活消费是一种生活常识,又是一门教育科学,金钱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引导,指导学生健康、合理消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现象二: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最近我班同学流行玩踏板,我没有滑板车,只能看着他们玩得那么尽兴,那么潇洒,心里老觉得痒痒的。这个星期天我决定用奶奶给的压岁钱给自己买一个,人家有我没有显得太寒酸,太落伍了,所以,人家买,我也要买;人家玩,我也要玩,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才显得合群……”
现象三:李同学的爸爸是个商人,平时走南闯北顾不了家,更是冷落了三代单传的宝贝儿子,所以每次回家几乎都要给儿子带上一套又一套的名牌服装,似乎这样才能弥补和寄托他的爱。看,这就是李同学:身穿一身阿迪达斯运动服,脚穿一双鳄鱼皮鞋,腰间皮带也是名牌,整个就是崭新亮丽的包裹下,好一个“豪华气派”的学生。
诸如上诉情况,在当今的小学校园也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这些现象说明了社会上各种享受思潮、攀比思潮,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已经波及到校园,使得一些学生正在走向畸形消费的误区。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跻身于“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档饮料,穿名牌服装,用时尚手机,逛精品商店。别的同学穿“耐克”自己怎么也得买套?“阿迪”,别的同学互赠礼品,表情达意,自己当然要迎头赶上,不甘落后。如此的消费令人咋舌,也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出现不良消费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具体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他们强烈需要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这种心理使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甚至是有点另类的表现方式来希望引起他人注意,认为这样才是有个性,与一般人不同,这些想法和做法往往又在消费中体现出来。
2.社会风气的传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中蔓延开来,一些人只看重消费,讲求个人享受,甚至追求奢靡,挥霍浪费,纸醉金迷,把消费等同于享受。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特别是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迷失了方向,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而不能自拔。
3.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迁就。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家中的经济状况好了,手里有钱了,曾经经历过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宁愿自己缩衣节食,也要让孩子“吃得营养,穿得漂亮,玩得高档,用得排场”,另外家长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与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也导致了家庭消费上的一些问题。作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而受到重点保护的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一切毫无感激之情。
4.消费教育的缺失。学校的消费教育多数停留在节约教育上,要求学生身边不带钱,或者要求学生要少花钱甚至于做到平时生活不花钱;学校开设的品社课程虽涉及到有关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问题,但那只是抽象的理论,缺少现实的说服力和实际的操作。因此,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从上述种种畸形消费和滋生原因中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健康消费,树立科学健康的世界观,培养懂消费、会消费的消费者是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对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懂得勤俭节约,又懂合理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学生认清金钱的作用。生活中无钱则无法生存,但“没有钱不能,有钱也不可能万能”,“一切向钱看”都是错误的,钱能买到我们所需的东西,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正如散文女作家孙淡宁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小人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
2.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可以要求家长有计划、有限制的给孩子零用钱,并关注孩子的消费,鼓励孩子把钱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3.指导学生养成节俭的美德,合理使用零花钱。教师可以利用晨会、班会等场合,宣讲一些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心目中树立更多的学习榜样,鼓励学生把压岁钱交给家长或存入银行,把零用钱用于买书籍、学习用品等,绝不乱花钱。
总而言之,生活消费是一种生活常识,又是一门教育科学,金钱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引导,指导学生健康、合理消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