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学院技术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于2013年7月首次开设技术创业(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课程,聘请来自美国硅谷的战略顾问与企业家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IT技术领域的创业方法与技巧。在该课程的建设与设计方面,软件学院大举创新,使得该课程具备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特点,为锻炼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本文旨在对该课程的建设方法与成果进行一些总结,并提出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探索性课题。
  关键词:课程建设;技术创业;师资引进;企业导师;项目考核;情景模拟
  2013年7月,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技术创业”(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软件学院大举创新,聘请国际优秀师资,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引进社会及校友资源参与教学活动、传播创业经验,使得该课程具备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两大特点。
  借助该课程的学习,选课学生在技术创业方面获得启蒙,创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锻炼。与此同时,软件学院在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业教育等方面亦获得相关经验。
  本文旨在对该课程的建设方法与成果进行总结报告、经验分享,并提出若干探索性课题,以抛砖引玉,鼓励教育界(尤其是不同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院系)针对创业教育展开探讨与合作。
  一、背景
  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下达《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批准成立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信息人才。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根据该文件确定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制订了具体而有效的办学思路,院长周兴铭院士提出了“三化一协调”(前沿化、工程化、国际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
  软件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而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是为学生构建创新基地的摇篮和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环境和氛围。软件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是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深化教学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学院也全面整合现有资源以及学生技术创新俱乐部,形成了有机的创新基地建设框架。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的总体建设目标包括:
  (1)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2)有效促进和激励大学生创新成果的推出和转化工作,增强学院的创新品牌建设;
  (3)形成对原创的、具有重要影响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项目的经费上、政策上的有效支撑体系和运作模式。
  软件学院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的过程中,整合现有资源,将学生技术创新俱乐部、大学生竞赛、SITP创新项目、创新课程实训、企业合作、国际合作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学生创新大平台。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和激励大学生创新成果的推出和转化。软件学院的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创新作品,累计有十余项作品在全国竞赛中获得特等或一等奖,学生的创新作品也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例如:学生作品出现在中国联通iPhone官方广告中;新浪网、网易、CSDN、Tencent、新华网等网络媒体以及《第一财经周刊》、《解放日报》等平面媒体纷纷报道软件学院学生的创新作品和创新机制。在学生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作品也不断获得国外和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持续关注。
  在当前的软件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中,我们正在探索:(1)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延续,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创新基地的大平台上能够不断延续完善并且不断继承发展下去,而不是随着学生的变化而消失;(2)在创新基地的平台上推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生创新作品,促进这些学生作品的产品化,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创业;(3)积极打造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院创新品牌,做好学院创新品牌的培育和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增强品牌意识,进一步扩大学院创新品牌的知名度,逐步探索符合IT领域特点的新型大学生创新品牌建设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标,创业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经过审慎的计划与准备,软件学院推出技术创业课程,为学院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拉开帷幕。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法
  1.课程建设目标
  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向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传授技术领域的创业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工科专业学生多元化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在技术创业领域评估商业机会的能力,并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呈现出具备吸引投资潜力的创业计划。
  2.课程建设方法
  (1)方法1:引进国际优秀师资。在人才引进计划的支持下,软件学院聘请美籍华人戴明辉(Cynthia Dai)女士担任该课程的讲师。戴明辉女士是来自美国硅谷的战略顾问与企业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与技术中心(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Technology)的Industry Fellow以及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项目的创始人之一。她曾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汕头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团队领导与创业方面的课程,持有斯坦福商学院的MBA学位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士学位。
  聘请戴明辉女士担任课程讲师,有助于学生零距离接触具有国际视野的创业思维、理念、方法与技巧,从业界的角度学习创业的基础知识,获得有效的训练。
  (2)方法2:模拟实际的创业过程。该课程的内容组织与讲授高度模拟技术创业的实际过程,包括评估商业理念、确定价值定位、吸引风险投资等关键环节。   在识别商业机会方面,学生接触到案例分析方法、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寻找商业机会、定位客户需求、价值定位、赢利模式等课题。在价值定位方面,学生全面掌握市场定义与规模、5C与4P市场分析、客户行为分析、产品定位等知识与技巧。此外,该课程还涉及创业计划的准备、财务与资源管理等重要课题。
  在为期一周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听课,还要以团队为单位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创业计划(自行选题),并在最终的课程答辩中呈现出来。
  (3)方法3:引进企业导师辅导学生。在聘请戴明辉女士担任课程讲师的基础之上,软件学院还借助自身丰富的校友网络资源,聘请了来自业界的11名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士担任课程的企业导师,为每个学生团队提供创业辅导。
  这些校外导师来自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新兴的IT服务公司、传统的大型IT企业(例如Dell、IBM)、咨询公司、投资公司以及小型创业公司,具体职位包括General Manager(总经理)、CEO(首席执行官)、Founder(创始人)、Consultant(咨询师)、Managing/Executive Partner(管理合伙人/执行合伙人)、Engineer(工程师)等。不难看出,大多数企业导师都具备丰富的业界经验及创业经历。
  在课程开始之前,所有企业导师的简介信息都被放置于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团队参考。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每个团队选择一位企业导师,与之商量并确定课程项目(创业计划)的选题。在随后的课程进展过程中,学生团队始终与企业导师保持密切沟通(包括见面交流、电子邮件、电话等众多方式),就创业计划的撰写与呈现展开交流。在最终的课程项目答辩(创业计划呈现)中,所有企业导师都再次莅临课堂,现场聆听学生团队的演讲。
  (4)方法4:邀请企业家作专题演讲。在课程的进展过程中,三位企业家应邀莅临,在课程环节中发表演讲,分享创业经历。他们包括创思(transi.st)的首席执行官陈国权先生(曾经是齐放网的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GalaxyCore与我查查的首席执行官与创始人赵立新先生以及RivalWatch的创始人徐安女士。
  几位演讲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一般理论与创业者分享的实际经历作对比,获得综合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演讲嘉宾不仅分享成功的创业经历,亦分享失败的案例及教训。例如,陈国权先生与学生分享了齐放网的失败案例与教训。
  (5)方法5:课程答辩模拟吸引投资。该课程的主要考核形式是项目答辩。如前所述,在为期一周的课程进展过程中,每个小组须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创业计划,并于课程答辩过程中予以呈现。
  为了使课程答辩更加符合真实的吸引投资过程,四位来自投资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或合伙人应邀担任答辩评委,从专业投资者的角度评估学生的创业方案。
  三、课程大纲与具体安排
  1.课程大纲、内容与进度安排
  2.课程考核方式
  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个人分数与小组分数各占50%。个人分数由作业情况、出勤次数及课堂表现决定;小组分数取决于项目答辩的情况,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获得相同的小组分数。
  3.课程材料
  该课程的授课材料丰富且多元,包括课程讲义、阅读材料(文章及网站)、影片等。所有课程材料均放置于课程网站(http://sse.tongji.edu.cn/ entrepreneurship2013),供学生下载。
  四、U&I小组的实际案例
  在本节内容中,我们通过选修该课程的一个学生团队(U&I小组)的实际案例,展示该课程的具体效果。
  1.初步构思(上课之前)
  U&I小组由6名软件学院的大二本科生组成。早在该课程开设之前,他们就时常在脑子里冒出一些创新或创业方面的点子,例如虚拟购物、室内定位。问题在于,作为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他们缺乏在创业方面的知识、方法与技巧,也缺乏以科学的方式来评估、制订创业计划的能力。
  2.初步规划(上课初期)
  在2013年7月软件学院开设技术创业课程之际,这6名学生组成了U&I小组,选修了该课程。根据课堂上讲授的创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利用市场分析、目标定位、价值定位等手段,他们初步完善了创业想法。
  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决定将“室内定位”的创业点子转化成较为科学、可行的创业计划,并以此作为他们的课程项目。
  市场分析方面,通过一些调研手段(包括资料查找、访谈),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上缺乏较好的室内定位软件。他们的目标定位是经常在室内迷路的用户。至于价值定位,他们认为,基于WIFI定位的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在室内迷路的用户。
  3.企业导师的帮助
  在技术创业课程的网站上,他们仔细浏览了11位企业导师的资料,并选择了来自Creation Invest的Managing Partner唐浩夫先生。唐先生根据学生的点子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并协助学生完善创业计划,使之更加迎合市场并且具有创新性。事实上,企业导师的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且,这种指导的根源是企业导师的实际经验,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在唐先生的指导下,U&I小组的创业计划更加具备可行性。在“室内定位”的点子上,唐先生的意见包括室内定位对WIFI的覆盖率要求过高、室内GPS定位不够精确。作为改进结果,他们的项目计划从“室内定位”转变为“迷途小白”,旨在为网友们提供一个解决迷路问题的平台,通过上传图片、文字检索来辅助定位。
  4.具体规划(上课中后期)
  通过课堂里更深入的学习、对案例的分析以及企业嘉宾的专题演讲,U&I小组成员学会了利用5C与4P市场分析、客户行为分析、产品定位等技巧,更具体地完善了创业想法,学会了更加全面地分析创业想法,学会了以专业、合理的方式完成基本的创业计划。获得锻炼的具体能力包括:   通过市场调查对商业模型进行市场分析(市场规模、客户群体);
  大致规划出实现自己想法的方式;
  规划如何推广自己的产品;
  计算商业模型的支出与收入。
  5.科学的创业计划分析
  在课堂上,戴明辉女士向学生介绍了Lean Canvas工具以及相关的思维方法。这是一个能够将创业想法转化成商业模型的辅助工具,它以简洁的方式全面覆盖创业计划分析的所有重要因素。
  U&I小组在课堂上学到了科学的创业计划分析方法,并借助Lean Canvas方法及系统,将创业想法成功地转化成商业模型。
  6.课程答辩(模拟吸引投资)
  在模拟吸引投资的课程答辩中,U&I小组展示了通过为期一周的努力而完成的创业计划,获得评委的赞赏。
  U&I小组对课程答辩的体会包括:
  课程答辩的考核模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业热情;
  课程答辩加强了同学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答辩使学生感觉更实际,与社会接轨;
  课程答辩使同学们学会从各个角度、通过科学的创业方法展现自己的商业想法;
  课程答辩的形式能有效培养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7.U&I小组对技术创业课程的感想
  通过课后的采访,U&I小组对技术创业课程发表了一些感想,比如:
  课程项目与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让我们更形象地理解如何将创业点子具体化、实际化。
  企业导师对项目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指导中,我们学会了更实际、全面地考虑问题,将初步的想法逐渐细节化。
  嘉宾演讲的环节很特别,这是国内课程少有的。每个案例一个演讲嘉宾,不同的嘉宾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与见解,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消化案例与理论知识,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对创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整个课程中,最让我们受益的莫过于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整个团队分工合作、互相协调,才能把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好,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
  在过去,我们想创业,以为只要有一个足够新颖的点子就可以去创业了。我们从没有细致地规划如何制作产品,没有想过产品的市场,没有想过产品的优势,更没有去考虑过产品是否真的能盈利、它的收支问题应该是怎样的。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学会了以科学、专业的方式思考上述问题。
  经历了这次课程,以及模拟吸引投资的答辩,我们真正体会到创业的艰辛。而当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去努力实现有趣的想法时,那种感觉又是无比开心、无比享受。我们会继续合作,持续完善这个创业计划,把有趣的想法变成现实。
  五、课程建设的总结与探索
  1.课程的主要特色
  综上所述,软件学院在技术创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大举创新,使其具备一系列特色,主要包括:
  国际合作及校企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利用社会及校友力量参与教学活动、传播行业经验。
  课程项目的进展贯穿于整个课程时段。以创业计划作为课程项目可以避免空洞的理论学习,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得以完全融合、互相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每个小组配备企业导师。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避免课堂学习与实际情况脱节。
  项目答辩模拟吸引风险投资的过程。邀请风险投资企业的人士担任评委,学生可以切身体会真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临场应对能力也得到锻炼。
  2.问题与探索
  (1)问题1:课程独立,时间太短,内容有限,效果有限。
  探索1:软件学院可以考虑将课程延长至整个学期,扩充课程内容,但此举需依靠本土教师,因为整学期引进海外教师的成本太大。
  探索2: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软件学院可以考虑构建一个系统化的课程框架,设置一组创业类课程(由基础到高级),融入整个培养体系中,学生在不同阶段修读不同水准的创业类课程,使得创业训练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例如,本科低年级学生可以修读创业方面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涵盖创业者所必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市场、财务、人力资源、投资等众多环节);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创业教育则以创业项目的形式代替课堂学习,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实际的创业计划,且产出一定的成果,获得相应的学分(此举需依靠一套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且需获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批准);硕士、博士生则侧重于将研究成果合理转化成商业价值。
  (2)问题2:课程内容局限于硅谷式的创业思维,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环境。
  探索1:课程讲师可以考虑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有关本土创业方面的专题讲解与讨论。
  探索2:在课程的嘉宾演讲环节中,课程讲师可以邀请本土创业者或企业家莅临课程分享经验并讲解本土创业的要点和案例。
  探索3:软件学院可以聘请本土教师、创业家与企业家设计并讲授课程。
  探索4:以同济大学为例,软件学院可以考虑与同济创业谷、科技园、孵化器合作,共同建设本土化的创业课程。
  (3)问题3:团队导师、演讲嘉宾、答辩评委等资源过于依赖授课教师的私人关系,课程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探索1:软件学院可以借助引进的课程讲师,在学院的层面上构建并维护企业家网络。
  探索2:软件学院可以进一步利用学校与学院掌握的大量优秀校友资源。
  (4)其他问题与探索。除了上述问题,其他值得探索的问题包括:
  创业需要激情,如何在课程中(或辅助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如何在课程中(或辅助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借鉴商学院的创业课程的基础上,如何打造以软件工程为主、有独特价值的创业课程?
  如何在创业课程方面开展跨学科合作?
  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 要:形成性评估无疑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实施方向。本研究探索旨在利用目前高校师生人手一部的手机等智能终端,借助高校校园网、wifi和3G等优势网络资源,创建移动智能教学测试云平台,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零延误,实现高校教学评估“随e测”与“随e练”的“双e”及“在课堂”与“在云端”的“双在”终极管理。经过部分学校相关教学实验,该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华南理工大学较早地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以该计划实施为契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带动科研渗透教学、推动资源开放共享、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针对传统的授受式学习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
期刊
摘 要:计算思维是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心连‘芯’的思维之旅”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实践,探索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导向的建设思路,并从课程宗旨和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计算思维;课程建设;CDIO;大学计算机基础  我校“心连‘芯’的思维之旅”课程属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它指的是适合高校教学选用、社会影响力大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我校计算机绘图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十多年来,我校通过开设计算机绘图公选课,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和利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使用软件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绘图;公选课;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
期刊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皖西学院,其生物工程专业充分利用企业与社会资源,编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造就双能型师资队伍,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生物工程;  生物
期刊
摘 要:目前社会创新模式呈现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育人。福州大学通过校政企协同、科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等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正处在过度北美化、脱离中国实践和变革的十字路口上。从时代特征、就业状况、现状、社会心理等因素看,市场营销学科是商学院中目前最应重点关注和加大投入的学科。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存在国外模式和中国模式之争。面对中国营销的现实和未来,需有路径将二者有效连接。中国营销学科目前的建设策略应以健全为主,这样做首先有利于坚实学科基础,基于此,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中国营销学科的整体或局部突破
期刊
摘 要:以整合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方面优势为特点的混合课堂正在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研究其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为例,发现当前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总体情况良好,但在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存在学习资源的质量有待提升、自主学习情况不佳、网络平台支持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四条改进策略:明确不同资源的教育功能,提升资源建设的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条件,使专业人员
期刊
摘 要:以审美经验培养为核心的“精致阅读”,有利于文学作为专业的研究对象本该得到的相应学术和审美提升,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建立在传统“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审美阅读其实仍然是通过重新回到历史语境当中的文本研究。本文以莎士比亚《李尔王》的阅读为例,通过材料涵咏经典,进行精致的深度阅读还原文本本意,从而走出文学教育的理性中心困境,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学史教学提供资源。  关键词:文化心脉;文本细读;经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是采用一个或者数个案例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界定、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对于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三个学习层次具有重大意义。与案例研究一样,案例教学应该加强理论导向,遵循方法论的逻辑。在案例设计上,案件教学应该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至少有单纯横向比较、单纯纵向比较、动态比较和“反事实”比较四种设计方案。在案例选取上,需要避免选择性偏差。文章介绍了七种案例选取方法,即极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