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凸现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应该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有些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深刻,智力突出,属于优秀生;有些学生为玉石之品,琢一琢便成器,显出玉器的夺目光彩,属于中等生;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上课精神恍惚,思维懒惰,参与意识差、反应速度慢,被我们称为潜能生。从教十多年来,我尝试“分层施教,人人成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各环节的分层处理简要介绍如下:
  
  一、合理分类,分层要求
  
  接收一个班后,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做法是:在第一个月的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熟识每一位学生,并进行必要的测试;结合平时上课反应情况,将班上学生分为A、B、C三组(如下),各组组长实行轮流制,同时给全体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根据考试成绩,采取动态管理。
  A组:要成为研究性人才,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B组:要向优秀生迈进,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向A组同学看齐;
  C组:力争成为中等生,学有所获,向B组的要求前进。这样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A、B、C三组同学的学习状况会出现变化,然后再根据变化再对三组同学进行微调,尤其对C组同学进入B组者,应进行表扬性评价。这种评价使C组同学获得了心理成功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二、分层定标,分类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教材内容,制定分类教学目标,如对“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制定出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
  共同要求:会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不同要求:
  A组:至少会用两种方法推导勾股定理;
  B组: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C组: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其实,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我要求A组同学尽可能找出不同的推导方法。A组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如有雷同可以略去。这样,我在上这节课时,得到了十多种方法,使全体同学惊叹不已。对B组同学来说,开拓了视野;对C组同学来说,增长了见识。
  
  三、分层设问,分类提问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基础题可先让C组和B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能感到成功的喜悦;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可让A组学生回答,给他们一定的荣誉感。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打折销售》一课为例: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O%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围绕这一问题,编者精心的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 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B组、C组)
  2. 设成本价为x元,每件服装的标价为多少元?(B组、C组)
  3.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多少?(B组)
  4. 每件服装的利润用x的有关代数式如何表示?(A组)
  5. 如何列出方程?(A组)
  这五个问题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浑然一体,一步一步指向问题中心。
  
  四、分层编题,分类评价
  
  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还是单元测试,它的作用都是反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状况。如果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就会出现A组学生吃不饱,智力发展受到抑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C组学生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为此,根据各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的具体思路是:对C组学生要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一题一解;对B组学生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对A组学生要求多做思维难度较大的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如对潜能生多采用表扬性评价,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其树立信心;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分层教学,人人成功”改变了“一本书、一把尺子”的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目标明确,能有效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迷茫者有了希望、彷徨者有了勇气、松懈者有了力量,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课堂上的关注点,不同的课堂关注点体现了教师不同的课程观与学生观。由于教师的关注点不同,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态度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都是不同的师生关系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广大教师从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组织者”,因此我以自己的实践与认识为基础谈几点看法:    一、在感受师生关系危机中增强教师组织者的角色意识    新课程
期刊
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表现方式来参与美术学习。新课程、新课堂、新用语产生的这些新概念意味着美术教育人本主义的急切回归和学习方式的拓宽,同时也是对学生个体和个性的充分尊重。但是这几年通过自己上课,去外面听课,细细品位其他老师的一些做法,个人认为有许多地方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自主找寻思路、自主探究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质疑、观察比较,在问题中探究释疑。这种课堂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进程,教师角色也应顺应这一形势进行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合作者,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有益的条件。    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教
期刊
一、边远农村中学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调查显示,约有31.51%的教师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20%的教师常对个人健康、睡眠、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36%的教师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69.7%的教师周课时已超过12节;70%的教师觉得工作的烦恼多
期刊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江,五日后她抱出父尸,就此流传开来,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期刊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个高频词语,它的使用惯性使一些人把它同“课程改革”混淆。我们以往提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内进行的,重点是指教学教研人员对课程处理方式的探讨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课程改革则主要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后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点,当然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期刊
As用作连词可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方式状语从句、比较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结果、目的状语,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辨别。    一、时间状语从句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多用于口语,强调主句和从句的动作同时发生或一前一后发生,意为随着……、一边……一边……有时可以和when和while互换,意为当……的时候。如:  As time went on,her hair be
期刊
在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正在教学生学习古诗《长歌行》。像往常一样,在带领学生理解诗意后,我组织学生运用各种方式练习朗读和背诵。一开始学生兴趣浓厚、声音响亮,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后来只有几个学生在朗诵了。看到学生有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我就让学生停下来,并示意班长领唱一首歌提提同学们的精神。不一会儿,学生兴趣盎然地唱起了《一只小青蛙》,边唱边做动作,有的学生还起身离开座位,在走道里蹦来跳去。看着
期刊
衬托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杜甫《蜀相》中的颔联写出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景致,但碧草为谁而绿?鹂鸣有谁来听呢?这一切如今已无人欣赏,亦无心欣赏,诗人以美景衬哀情,表达对诸葛亮的深切缅怀之情。而其《登高》以哀景写哀,对秋景的描绘充满悲凉之意,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更是衬托的名句。那么什么是衬托,衬托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如何来分析衬托手法呢?  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
期刊
以前上《光的反射》时,先在白纸上画上“法线”,然后教师通过演示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平面镜将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学生很容易得出光反射所遵循的规律,可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单从掌握知识角度来说效果可能很好,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  采用“探究式”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光发生反射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