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凸现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应该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有些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深刻,智力突出,属于优秀生;有些学生为玉石之品,琢一琢便成器,显出玉器的夺目光彩,属于中等生;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上课精神恍惚,思维懒惰,参与意识差、反应速度慢,被我们称为潜能生。从教十多年来,我尝试“分层施教,人人成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各环节的分层处理简要介绍如下:
一、合理分类,分层要求
接收一个班后,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做法是:在第一个月的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熟识每一位学生,并进行必要的测试;结合平时上课反应情况,将班上学生分为A、B、C三组(如下),各组组长实行轮流制,同时给全体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根据考试成绩,采取动态管理。
A组:要成为研究性人才,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B组:要向优秀生迈进,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向A组同学看齐;
C组:力争成为中等生,学有所获,向B组的要求前进。这样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A、B、C三组同学的学习状况会出现变化,然后再根据变化再对三组同学进行微调,尤其对C组同学进入B组者,应进行表扬性评价。这种评价使C组同学获得了心理成功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二、分层定标,分类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教材内容,制定分类教学目标,如对“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制定出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
共同要求:会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不同要求:
A组:至少会用两种方法推导勾股定理;
B组: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C组: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其实,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我要求A组同学尽可能找出不同的推导方法。A组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如有雷同可以略去。这样,我在上这节课时,得到了十多种方法,使全体同学惊叹不已。对B组同学来说,开拓了视野;对C组同学来说,增长了见识。
三、分层设问,分类提问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基础题可先让C组和B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能感到成功的喜悦;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可让A组学生回答,给他们一定的荣誉感。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打折销售》一课为例: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O%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围绕这一问题,编者精心的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 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B组、C组)
2. 设成本价为x元,每件服装的标价为多少元?(B组、C组)
3.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多少?(B组)
4. 每件服装的利润用x的有关代数式如何表示?(A组)
5. 如何列出方程?(A组)
这五个问题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浑然一体,一步一步指向问题中心。
四、分层编题,分类评价
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还是单元测试,它的作用都是反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状况。如果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就会出现A组学生吃不饱,智力发展受到抑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C组学生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为此,根据各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的具体思路是:对C组学生要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一题一解;对B组学生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对A组学生要求多做思维难度较大的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如对潜能生多采用表扬性评价,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其树立信心;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分层教学,人人成功”改变了“一本书、一把尺子”的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目标明确,能有效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迷茫者有了希望、彷徨者有了勇气、松懈者有了力量,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合理分类,分层要求
接收一个班后,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做法是:在第一个月的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熟识每一位学生,并进行必要的测试;结合平时上课反应情况,将班上学生分为A、B、C三组(如下),各组组长实行轮流制,同时给全体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根据考试成绩,采取动态管理。
A组:要成为研究性人才,有独立学习的能力;
B组:要向优秀生迈进,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向A组同学看齐;
C组:力争成为中等生,学有所获,向B组的要求前进。这样根据一段时间的学习,A、B、C三组同学的学习状况会出现变化,然后再根据变化再对三组同学进行微调,尤其对C组同学进入B组者,应进行表扬性评价。这种评价使C组同学获得了心理成功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二、分层定标,分类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教材内容,制定分类教学目标,如对“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制定出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
共同要求:会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不同要求:
A组:至少会用两种方法推导勾股定理;
B组: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C组: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其实,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我要求A组同学尽可能找出不同的推导方法。A组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如有雷同可以略去。这样,我在上这节课时,得到了十多种方法,使全体同学惊叹不已。对B组同学来说,开拓了视野;对C组同学来说,增长了见识。
三、分层设问,分类提问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基础题可先让C组和B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能感到成功的喜悦;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可让A组学生回答,给他们一定的荣誉感。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打折销售》一课为例: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O%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围绕这一问题,编者精心的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 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B组、C组)
2. 设成本价为x元,每件服装的标价为多少元?(B组、C组)
3.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多少?(B组)
4. 每件服装的利润用x的有关代数式如何表示?(A组)
5. 如何列出方程?(A组)
这五个问题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浑然一体,一步一步指向问题中心。
四、分层编题,分类评价
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还是单元测试,它的作用都是反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状况。如果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就会出现A组学生吃不饱,智力发展受到抑制,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C组学生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信心。为此,根据各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的具体思路是:对C组学生要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一题一解;对B组学生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对A组学生要求多做思维难度较大的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如对潜能生多采用表扬性评价,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其树立信心;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分层教学,人人成功”改变了“一本书、一把尺子”的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目标明确,能有效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迷茫者有了希望、彷徨者有了勇气、松懈者有了力量,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