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中的对话形式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堡》这本小说之所以可称伟大,主要是因为其具备成熟的艺术形式,这对于任何一本文学作品来说必不可少。正是因为《城堡》对话形式充满了内涵、艺术的意境,所以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十分真实。对于作者卡夫卡而言,他在编写故事时,始终是在政治化社会标尺下进行的,他在突显人物政治特征时,掩盖了其余特征,从而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对《城堡》对话形式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卡夫卡的文笔及风格。
  一、《城堡》中对话形式的特点
  (一)独特性
  卡夫卡所创作的《城堡》的对话形式有着独特性特点。对于《城堡》来说,对话占据重要地位,这主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比如,对话在整本作品中的篇幅非常长,其中,光是长篇对话内容就占据了整个作品的一半以上;又如,主人公和其余角色间的对话总页数加起来接近两百页,而小说的总页数才三百多页,若算上附录内容等一共四百多页。在《城堡》的第四个章节中,掐去开头的描述,整个章节都是对话内容,是主人公和老板娘的对话内容;在第五个章节中,大部分是主人公和村长的对话内容;第六章也是主人公和老板娘的长篇对话内容;第十三章是主人公和汉斯的对话内容;第十五章是主人公和奥尔加的对话内容。还有其余很多章节都是主人公和其他角色间的长篇对话,这足以说明对话在《城堡》中的重要地位。也正是因为其对话的高频率,其才被赋予了对话形式的独特性。
  (二)非对话性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城堡》里面的对话理论和大部分小说的对话理论不一样。在大部分小说当中,角色之间的对话一般都能体现角色形象,刻画角色性格等,但卡夫卡笔下的《城堡》中对话比传统小说要长很多。其中,长篇对话有十处左右,整本小说篇幅最长的是主人公K和奥尔加之间的谈话内容,一共接近七十页。并且,《城堡》中各个角色的说话风格比较相似,所以对话内容中不能体现角色性格。不管是主人公还是其他配角,卡夫卡都是使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来撰写对话内容。就比如佩壁、弗丽达和主人公也有过对话,虽然关注角度有差异,但表达手法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卡夫卡在创作《城堡》时在对话表达形式、功能等方面,和其余作品有着一定的差异,而导致差异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卡夫卡想要凸显的思想内涵密切相关。对于主人公K来说,他进入一个村庄,村庄里的一切对于他而言都是陌生的,无论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还是村民的角度来看,他都是独立存在的。当在描写个体与个体间的对话时,会散发独白或辩论的性质。当读者在阅读这些对话内容时,既会产生一种角色独白的感受,又有可能产生一种对话感受。例如“每认识一个人都增添他一份倦意”这句话就能体现辩论性。或许卡夫卡在写下这句话时,连自己也不知这些辩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读者在阅读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答案。
  (三)开放性
  《城堡》中的对话形式还有开放性特点。虽然《城堡》当中的情节不算复杂,然而,站在主人公和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个黑暗世界,深入其中无法看清全貌。正是因为对话的存在给一切不可能增加了一丝可能性。比如,主人公在农民家遇到的孩子,有个叫汉斯的孩子和主人公有长篇对话,前面遇到孩子的细节看似不重要,但后续卡夫卡描写了长篇对话内容,增加了其重要性,使一些不必要的细节成为了小说的重点。又比如,在《城堡》中关于克拉姆的信,如果没有对话内容的存在,克拉姆的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城堡》通过对话把一些偶然事件发展为章节核心,又在具体的对话内容中得到消解。并且,卡夫卡是以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小说的,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叙述,则是建立在主人公和其他角色之间的,其实现了从主人公到配角人物的转移。这就相当于给主人公与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子,使其可以站在多个角度理解所看到的一切。再加上《城堡》本身就没有结尾,其对话形式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小说整体的开放性,卡夫卡通过对话展现了作品的无边界特征。
  在布洛德的小说中有提到过《城堡》的结局,布洛德表示,《城堡》的最后一个章节卡夫卡没有撰写,有次他问起卡夫卡结局是什么样的时候,卡夫卡说,主人公至少有得到过短暂的满足,在下达了相关决定后,即便该决定并没有回馈给主人公合法居住权,但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该决定允许主人公在村里生活。无论《城堡》的结局怎样,其都属于开放性结果。读者在阅读《城堡》的过程中,是以主人公为核心进行阅读的,在阅读结束后,读者会觉得主人公心中有一个结,主人公一直想去城堡,但这个心结无论怎样都无法解开。因为主人公在和其他人物角色对话时,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是随机事件,有些人或事的出现都是不合乎逻辑的,有一定突兀感。
  二、《城堡》中对话的形成原因
  (一)具备有限的人物情节叙述视点
  任何一本小说的核心都是叙述人物情节,而《城堡》中叙述人物情节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篇对话。站在《城堡》的技术层次上来看,读者在阅读完后所产生的一切情感、认知都和叙述方法密切联系。无论以前还是现在,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读者对故事中人物的认同、同情等情感并不是站在道德审判角度来获得的,更多的是站在人物视角上产生的。《城堡》当中的对话对人物情节造成了一定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叙述方法使用较为恰当。阅读《城堡》后就会发现,《城堡》中作者所描写的主要角色和场所并不多,主人公的主要活动场所也只有几处而已,配角数量也很少。但是,即便在这样一个受限的前提下,作者也给读者营造了一种迷宫感。一些读者在阅读《城堡》时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和黑暗世界,这里的一切除了作者都是未知的,包括主人公K,要想得知后续发生什么事情,只能按照剧情发展阅读下去,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寻找光亮。甚至可以理解为,当卡夫卡在叙述事情经过时也是站在主人公K的视角上进行的,其随着主人公的所见、所感、所体会来叙述对话。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城堡》中的对话实现了主人公向配角人物的转化,这也意味着,作者把一定的话语权转移到了配角身上。比如,在主人公和老板娘的对话中,叙述视點从主人公K转移到了老板娘身上;当主人公在和佩壁、弗丽达对话时,视角则从主人公转移到了他们身上。因为采用了固有的人物情节叙述视角,所以人们对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看法、理解,但这些看法有时会产生冲突。例如,主人公K到底是不是土地测量员,就衍生出了不同视角下话语上的矛盾与消解。早在主人公进入村庄的时候,其身份就遭到了施瓦尔策的怀疑,所以,他打电话询问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施瓦尔策从最初的怀疑一直到得到肯定答复后的确定的过程中,其产生过不安感。之后,主人公的身份又遭到了村长怀疑,村长明确告诉主人公不需要土地测量员,于是主人公把施瓦尔策打电话询问自己身份的事情讲出,目的在于让村长信任自己,但村长却对主人公的话进行了否定。此处作者描写了一段对话,而该段对话是村长的叙述,是建立在主人公的情节叙述视角所阐述的情节否定。
  (二)拥有背理荒谬的美学意蕴
  从城堡的角度上来看,其拥有背理荒谬的美学意蕴。用“悖谬”一词可以准确完善地概括《城堡》的美学意蕴。小说对话中的前后消解、思想上的孤独等都能体现背理荒谬。比如,从主人公的视角来看,关于主人公土地测量员这一身份问题,也可以凸显背理荒谬的美学意蕴。K来到城堡就是来做土地测量的,虽然有人曾经怀疑过他的身份,但是后来他又被城堡所肯定。K与村长的对话使得K不仅失去了身份,且消解了其原有的意义。K与村长的对话是相互矛盾、相互背理的,这会导致读者在或然性的因素中迷失。因为背理荒谬充满了整本小说,所以说背理荒谬是《城堡》非常重要的特征组成。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叙述上来讲,其所叙述的情节相互交错,打造出了一本开放性小说;从小说的具体内容上来讲,其故事情节所产生的冲突构造了真相,拨开迷雾,解开读者疑惑;从思想上来讲,用黑房子、迷宫等词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小说主题的背理荒谬之处。无论《城堡》中的人物情节叙述特点,还是内容的独特性与开放性,都和对话有着密切联系,这也充分说明背理荒谬的美学意蕴和长篇对话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具备革新性
  当卡夫卡创作《城堡》时,关于对话的描写和小说本身想要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把《城堡》放在西方文学历史中,其可看成展示型小说类型。这类小说的特点就是,目的并不在于一味地叙述故事情节,而在于个人体验。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城堡》中的对话是在给读者展示人类的另一面,这一面可能并不合乎常理与逻辑,有着偶然性和不可能性等特点。
  三、结语
  卡夫卡笔下的《城堡》有着内涵、艺术意境,《城堡》中的对话形式更是有着独特性、非对话性、开放性等特征,也正是对话的存在,使得小说人物情节叙述视点发生了转移。并且,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堡》中的对话形成主要原因有多种,比如,有限的人物情节叙述视角、背理荒谬的美学意蕴,以及革新性等,构造了文本对话艺术形式,体现对话在小说文本中的特殊性与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侦探推理小说发源于欧美等国,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可谓众多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佼佼者,其以虚构的真实塑造了大批极具现实意义的类型人物,并借巧妙的叙事技巧设置故事悬念、延宕谋杀事件、渲染故事场景,极大地拓展了读者与文本的交互空间。不仅如此,小说《无人生还》有别于传统侦探小说过分注重犯罪事件的解谜过程与正义的彰显,其不仅情节构思、叙述技巧上另辟蹊径,而且善于运用特殊艺术手法揭示小说丰
期刊
《纯真博物馆》是帕慕克在2010年发表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凯末尔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伊斯坦布尔的上流社会,在与自己的恋爱对象茜贝尔订婚的一个半月前,凯末尔遇到并爱上了自己的远房亲戚,一个刚满18岁的少女芙颂。在凯末尔订婚的那晚,已然爱上凯末尔的芙颂悄然离去了,伤心欲绝的凯末尔取消了与茜贝尔的婚礼,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对芙颂凄楚的爱恋。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凯末尔对芙颂的爱恋是至美而纯真的,这似乎是一个凄
期刊
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与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根本性的差异.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现实主义小说家一般会如实地反映事实,读者在作品中看到的是
期刊
亨利·詹姆斯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所评价的那般:“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就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样稳固。”詹姆斯擅于发掘人物内心细微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心理描写及人物内心刻画见解独到。《螺丝在拧紧》是詹姆斯创作后期的一部佳作,小说以层层叠套的悬念设置与独特的叙事艺术见长,又不乏细腻的场景描摹、典型生活片段的截取与人物瞬时情感的定格,为广大读者建构了一幅幅
期刊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送别诗自先秦迄今,代不乏吟。限于交通等条件,离别在古时意味着江山重叠、难期重逢。因而对古人来说,离别是极重要的事情,甚有“人世死前唯有别”(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之叹。“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江淹《别赋》)无论送行之人还是将行之人,在面对离别时,愁情别绪都是一致的。故发而为诗,便有了赠别和留别之分。然无论创作主体是哪一方,其所抒之意均系于“离”
期刊
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randello)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巨变下的民众生活,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皮兰德娄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富有悲剧色彩,其中有深受传统男权思想压迫的女性,有在困境中奋起的反抗者,也有自己作为施压者而致使他人走向绝境的女性。国内对皮兰德娄作品中的女性主题研究较多的学者是安宁,她近年发表的《浅析皮兰德娄短篇小说
期刊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一部优秀成长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艰辛成长历程,主人翁在经历了天真、背叛、忏悔、救赎后,最终实现了心理和思想上的真正成长。全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主人公成长历程,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和创伤理论视角来解读主人公的成长创伤。  一、创伤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创伤就是指一些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或是不寻常的经历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的难以控制的伤害,这种伤害对人的
期刊
《大尉的女儿》由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于1836年,该作品语言朴实、简洁、明快,情节自然、巧妙。书中既有血雨腥风,也有儿女情长。普希金重笔墨刻画的普加喬夫,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钢铁战士。这位领袖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品质展现得直接、明了,男主人公格里尼奥夫对其有憎恨、也有赞赏和期盼。本文对普加乔夫这一文学形象进行粗浅分析,以期给读者理解《大尉的女儿》这部经典作品带来帮助。  普希金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
期刊
语言是人们开展沟通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语言的产生,预示着文明的诞生,换言之,语言是文明的外在体现。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着各自的语言,不同国家的语言表现方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与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国家的人民对他国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不同国家都表现出了各自的语言特征及其呈现方式。例如,我国语言的含蓄、内敛等特征在许
期刊
日本近代著名诗人高村光太郎曾形容宫泽贤治道:“胸怀宇宙者,无论身处多么偏远处,总是能够超越地方性而存在。内心没有宇宙者,无论身处多么核心的文化之地,也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存在。宫泽贤治所谓的伊哈托布,就是借由内心的宇宙所表达出来的这世界全部。”何谓“胸怀宇宙者”?宫泽贤治心中的伊哈托布,并非日本地名,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从未被地域所限制,他将自己燃烧,并乐于将自己燃烧,他自称“阿修罗”的同时也期望着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