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力X东方艺术大家:身体,在广场或夹缝中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n9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如潮涌
  台湾音乐人罗大佑在一首歌里低沉地唱到: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一句“人民如潮涌”,总会画面感十足的唤起我关于生活里或历史事件中的经验和想象:地铁街道,车站广场,电视新闻、纪录片里的场面,甚至影视作品的虚构或再现,图片、文本的分析与试图还原,都不乏政治意味和社会性地交织在一起。当我们把艺术家张大力的一组名为《广场》的新雕塑,和之前《肉皮冻民工》、《一百个中国人》、《种族》里形态各异的面孔和身体,甚至《对话与拆》里的涂鸦形象、《布朗运动》里穿夹在由工地脚手架组成的立体钢管网中的人体,一起放在纸上展览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明显。但最终,所有的经验都要回归到每一个个体身上。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走的每一步都跟这个国家的政治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不是说你自己想这样,大部分时间是被动的。你没办法去选择,我认为中国很多人都没有办法选择,你只能选择一小部分,你认为是自己选择的,但放大到整个宏大的历史来看,你会发下自己一直是被动的,甚至包括住在哪儿都是被动的”, 张大力如是说。童年在哈尔滨度过,1969年因中、苏珍宝岛事件,随单位在军工厂的父亲南迁至景德镇,在那上小学,开始学画画,1977年又随军工厂搬回哈尔滨,又六、七年之后便考到北京上学,毕业后在圆明园两年,1989年出于被迫,去了意大利,1995年回国,1998年开始《对话与拆》系列。看看这些“流水账”式的经历,不仅想到一句话:即使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会关心你。但问题在于,我们需要那么多“关心”吗?
  从我有记忆始,那就是个神圣充满光辉的地方,是亿万中国人民都向往的广场。毎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以及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广场总是会有聚会、典礼、阅兵仪式,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里隆重向全世界表达观点和发出正义的声音。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广场的心跳和呼吸,那是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经常会被这种正义的声音感动得热泪盈眶,无比自豪。数万人、数十万人共同发出同一个声音,就像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983年我有幸来北京读书,广场从此真实的和我的生命发生了关系,并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我来到了这个国家的心脏,政治中心,多少人梦寐以求却终生未至的地方。毎次去广场除了让人莫名其妙的兴奋同时又有着某种巨大的压力,在广场的上空仿佛有双眼睛在死死的盯着我的一举一动,甚至能看穿我大脑中的想法,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发出共同声音的地方,别胡思乱想,你不能给这个伟大的国家添麻烦。我们青年学生都很自律,生活中的艰难万苦都是你个人的事,而思想是国家的事,国家会给你未来,一个伟大的梦想。
  1989年我离开这个伟大的国家,在许多年里我游遍了世界不同的城市,我看到了千千万万另一种广场:漂亮的雕塑和喷泉,闲散的人们和飞翔的鸽子。我明白:无论如何,生活中的艰难万苦是你自己的事,由生活产生的思考也是你自己的事,你的未来更是你自己的事,我不相信谁会给我一个梦想。天安门广场没有鸽子,这并不妨碍我自由想象:一群群白色的精灵飞翔在深蓝色的天空之下。
  《广场》里那些表情或模糊或清晰的普通民众,在这本应服务于民众的广场上却显得木然和局促起来,似乎都处于一种半真实半虚幻、半清醒半梦游的状态,他们是在回忆,还是思考?抑或想象未来?与此同时,有自由舒展的鸽子在他们头部或肩上飞翔、逗留,它们可能来自皇后大道的上空,也可能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可以与之匹配的广场。
其他文献
期刊
进入5月以来,随着内地几家拍卖公司春拍陆续开槌,以及两场重要艺术博览会的落幕,当代艺术市场今春基调基本被定性:外强中干。  纵然用心如嘉德,在春拍将以往只占一个专场的油雕版块细分为4个,并且划分标准既感性又学术,但依然挡不住近8成作品成交仅在估价内低空划过的事实。至于更加兴师动众的艺博会,虽然各家艺术机构的反馈貌似都有不错的成交,但从各路人马的吐槽来看,预期效果还是有所偏差。  如此境遇下,当代艺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有多少种解题思路,而忽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造成学生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的局面,严重制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毛病,换种自我欣赏的说法是—对于个人风格的固执与坚持。我不喜欢平铺直叙的美丽,但对于过份玄虚的意义也抱有本能的排斥。我喜欢魔金石空间做展览的一贯“腔调”,但也不是对它的每次展览都能说三道四或欣赏有加。  此处省略掉一些我不喜欢或看不懂的展览,直接转入这次名为“以扰之名”的英国艺术家James Richards的个展上—如果以10分标准来评价一次展览好坏的话,那么我给“以扰之
展览:肯尼斯·诺兰德:绘画 1975-2003  (Kenneth Noland : Paintings 1975-2003)  时间:2014.03.21-2014.04.19  地点:佩斯画廊(纽约)  “色彩在触碰到眼睛的一瞬间诉说了它的故事,连大脑都来不及思考,视觉已经成为了视觉。”—美国艺术家拉锐·彭斯(Larry Poons)  色域画派(Color Field Painting)是上
黄引在798“圣人空间”做的个展《作为崇高客体的信仰者》开幕之日,有一个观者站在《大炼钢铁》这幅画旁边很激动地告诉我,他经历过画中的那段历史,但他更为激动地向我指出画
1995年,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艺术家们,联合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在这件作品中,11个赤裸的身体孤绝地叠摞在一起,连接着背景中绵延的群山,共同呈现出了高度的默契和诚意。  尽管这件作品曾被赋予过各种与“现实政治”相关的解读版本。但在尚未被过多的“名气”和“利益”所负累的“自由”状态中,贫穷的少年心气和不对未来负责的浓厚诗意,却让这群紧致的肉身在“社会政治”的异眼中,保持住了此刻“纯洁”的
摘 要: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引入趣味教学理念”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立足生活;信息技术;趣味教学   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现将個人关于显著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简单总结、陈述如下,望带给广大数学教师些许启发,
“恋地情结(Topophilia)”,这个标题似乎有点抒情的群展,却深刻讨论了人群之间的文化认同,身处环境的情感依附,以及对某种地域特质的钟爱。参与这次展览的华裔艺术家:陈界仁、张弈满、傅传芳、何颖宜、李杰、林明弘、欧宗翰、吴建瑩、杨俊、姚書安、张宜&大卫·凯利,他们都各自“游牧”于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以观念性的手法介入日常主题与素材,或直接以自身的迁徙经历为蓝本,借助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