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 G G)資料顯示,過去1 0年,中國的個人和高淨值人士財富以約20%的年化增長迅速積累,是全球財富增速較快的國家。中國已形成了規模超人民幣1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個人財富管理市場,其中高淨值家庭達到210萬戶,所擁有資產占全部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的43%。
201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百強榜單中,國籍為中國大陸的富豪中,傳化集團的徐傳華年齡最大,為82歲;碧桂園的楊惠妍年齡最小,為35歲。百強富豪平均年齡為60歲,50歲及以上的富豪占比為75%,40歲以上的富豪占比為97%,而百強富豪中的平均淨資產達到70億美元。從此可以看出,中國的家族企業大多誕生於80年代,第一代創業者實現財富的巨大積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子女逐漸成年,財富傳承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家族信託市場爆發,意味著以家族信託為代表的財務管理業務迎來機會。據北京銀行此前的一份報告,截至2016年底,中國境內已有21家信託機構和14家商業銀行開展了家族信託業務,其總規模約為441.8億元。
而一些切入該領域不久的信託公司也稱,其2017年業務規模、管理數量等比2016年增長數十倍。
市場進入爆發期
家族信託可以有效地起到隔離家庭財產的風險,並且持續對家族財產進行管理,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淨值人士的關注。另外遺產稅在很多國家已經施行,而中國是否徵收遺產稅是上流社會較為關心的問題,儘管遺產稅還未正式出台,但遺產稅政策信號影響也推動著超高淨值人群對家族信託的關注,超高淨值人士潛在需求尤其巨大,資產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
大陸家族信託門檻比較高,受託金額設定在3000萬元以上,對於家庭資產都有很高的要求。銀行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門檻大部分在3000萬元以上,比如招商銀行與外貿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建設銀行與建信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均在5000萬元以上;北京銀行與北京國際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門檻為3000萬元。
中國大陸《信託法》出臺是2001年,但在2013年以前,大陸家族信託一直處於「蟄伏」狀態。隨著市場上商業銀行、信託公司、律師事務所以及協力廠商財富公司的家族信託業務積極開展,家族信託業務模類型呈現多元化,大致可分為三大模式,即信託公司主導模式、「私人銀行+信託通道」模式和私人銀行與信託公司合作模式、協力廠商理財機構財富管理模式。
2013年被業內稱為大陸家族信託的元年。就信託公司而言,平安信託於2013年初率先在深圳誕生了大陸首單家族信託--鴻承世家,這是一款5000萬元且時間跨度長達50年的家族信託,這標誌著信託公司打開了大陸家族信託市場。
「2013~2016年都算是鋪墊階段,這個市場真正起來是在2016年以後,我們到2017年底的規模已經到了約120億,相比前一年大約翻了一倍。數量近900單,比前一年增長近30%。」 中信信託組合投資部家族信託業務主管吳政表示。
距離盈利尚遠
巨大的市場需求讓大陸金融機構摩拳擦掌,不少信託公司都開始在戰略上將家族信託業務置於重要地位。
家族信託除了投資屬性外,還帶有事務性質,投入大,週期長,基本上至少前3年都是作為機構的成本中心存在。
業內人士指出,家族信託的盈利空間和規模掛勾,因為固定成本不變,只有規模大了,才能形成利潤。相比於其他信託,家族信託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因為家族信託除了設立時需要一事一議,工作量很大,而專業人才非常稀缺,待遇較高,因而家族信託成本範疇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
正因如此,在信託公司面臨監管衝擊,傳統業務大幅縮減的情況下,部分定位尚不明確的公司相關團隊就率先受到影響。比如上海地區一家信託公司在2015年成立家族信託團隊,兩年間招聘了7名人員,到目前,除了科長由於特殊原因尚在外,其餘已全部離職。
制度層面看,目前中國大陸的家族信託產品資產包絕大部分是資金,而房地產、股權等其他類型的資產幾乎處於空白。部分從業者指出,實際上目前的家族信託產品與普通資管產品區別不大,還談不上真正的家族信託。
家族信託在中國大陸的市場巨大,但目前的家族業務依然還不夠全面,整個行業的產品和服務處在積累過程中,尤其是在相關財富的管理和相關產品的設計還需要加強,實現產品導向轉變為客戶導向,豐富和完善家族信託的服務。
家族信託在發達國家發展非常成熟,而且也是全球各國普遍推行的財產法律保護制度。而中國大陸的家族信託在還處於探索階段,其廣闊前景已初現端倪。
201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百強榜單中,國籍為中國大陸的富豪中,傳化集團的徐傳華年齡最大,為82歲;碧桂園的楊惠妍年齡最小,為35歲。百強富豪平均年齡為60歲,50歲及以上的富豪占比為75%,40歲以上的富豪占比為97%,而百強富豪中的平均淨資產達到70億美元。從此可以看出,中國的家族企業大多誕生於80年代,第一代創業者實現財富的巨大積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子女逐漸成年,財富傳承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家族信託市場爆發,意味著以家族信託為代表的財務管理業務迎來機會。據北京銀行此前的一份報告,截至2016年底,中國境內已有21家信託機構和14家商業銀行開展了家族信託業務,其總規模約為441.8億元。
而一些切入該領域不久的信託公司也稱,其2017年業務規模、管理數量等比2016年增長數十倍。
市場進入爆發期
家族信託可以有效地起到隔離家庭財產的風險,並且持續對家族財產進行管理,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淨值人士的關注。另外遺產稅在很多國家已經施行,而中國是否徵收遺產稅是上流社會較為關心的問題,儘管遺產稅還未正式出台,但遺產稅政策信號影響也推動著超高淨值人群對家族信託的關注,超高淨值人士潛在需求尤其巨大,資產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
大陸家族信託門檻比較高,受託金額設定在3000萬元以上,對於家庭資產都有很高的要求。銀行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門檻大部分在3000萬元以上,比如招商銀行與外貿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建設銀行與建信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均在5000萬元以上;北京銀行與北京國際信託合作的家族信託門檻為3000萬元。
中國大陸《信託法》出臺是2001年,但在2013年以前,大陸家族信託一直處於「蟄伏」狀態。隨著市場上商業銀行、信託公司、律師事務所以及協力廠商財富公司的家族信託業務積極開展,家族信託業務模類型呈現多元化,大致可分為三大模式,即信託公司主導模式、「私人銀行+信託通道」模式和私人銀行與信託公司合作模式、協力廠商理財機構財富管理模式。
2013年被業內稱為大陸家族信託的元年。就信託公司而言,平安信託於2013年初率先在深圳誕生了大陸首單家族信託--鴻承世家,這是一款5000萬元且時間跨度長達50年的家族信託,這標誌著信託公司打開了大陸家族信託市場。
「2013~2016年都算是鋪墊階段,這個市場真正起來是在2016年以後,我們到2017年底的規模已經到了約120億,相比前一年大約翻了一倍。數量近900單,比前一年增長近30%。」 中信信託組合投資部家族信託業務主管吳政表示。
距離盈利尚遠
巨大的市場需求讓大陸金融機構摩拳擦掌,不少信託公司都開始在戰略上將家族信託業務置於重要地位。
家族信託除了投資屬性外,還帶有事務性質,投入大,週期長,基本上至少前3年都是作為機構的成本中心存在。
業內人士指出,家族信託的盈利空間和規模掛勾,因為固定成本不變,只有規模大了,才能形成利潤。相比於其他信託,家族信託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因為家族信託除了設立時需要一事一議,工作量很大,而專業人才非常稀缺,待遇較高,因而家族信託成本範疇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
正因如此,在信託公司面臨監管衝擊,傳統業務大幅縮減的情況下,部分定位尚不明確的公司相關團隊就率先受到影響。比如上海地區一家信託公司在2015年成立家族信託團隊,兩年間招聘了7名人員,到目前,除了科長由於特殊原因尚在外,其餘已全部離職。
制度層面看,目前中國大陸的家族信託產品資產包絕大部分是資金,而房地產、股權等其他類型的資產幾乎處於空白。部分從業者指出,實際上目前的家族信託產品與普通資管產品區別不大,還談不上真正的家族信託。
家族信託在中國大陸的市場巨大,但目前的家族業務依然還不夠全面,整個行業的產品和服務處在積累過程中,尤其是在相關財富的管理和相關產品的設計還需要加強,實現產品導向轉變為客戶導向,豐富和完善家族信託的服務。
家族信託在發達國家發展非常成熟,而且也是全球各國普遍推行的財產法律保護制度。而中國大陸的家族信託在還處於探索階段,其廣闊前景已初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