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克斯纳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是弗莱克斯纳提出的在科学研究中的一种研究理念,这一理念在他的现代大学观中有所体现,并要求现代大学在做科学研究时应该坚持自由探索、非功利性的研究态度。弗莱克斯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理念,对现代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无用知识;有用性;大学观;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叶建华(1986-),女,湖北武汉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4)邓东波(1973-),女,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讲师。(江西 九江 332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18-02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1866-1959)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批评家和改革者。20世纪30年代,他发表文章《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探索性和非功利性,在美国的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著作《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大学观,对美国的教育提出了许多看法。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科学界,弗莱克斯纳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即坚持“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弗莱克斯纳的“无用知识”能带来未知的“有用性”的真理,这体现在他的现代大学观里,特别表现在他对现代大学科学研究的态度上——自由探索和非功利性,这对现代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无用知识”与“有用性”
  弗莱克斯纳理解的“无用知识”,并不是现在人们在字面意义上理解的狭义的毫无用处的知识。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这篇文章中,他通篇论述了对“无用知识”的追求,定会带来未知的“有用性”。这种“无用知识”之所以称之为“无用”,是相对于对现实生活有实际功效的知识而言的。“在整个科学史中,已最终证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的伟大发现,并不是由实用的愿望所推动的,而是由满足好奇的愿望所推动的。”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实用”和“好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他更赞同于后者。在他看来,“智力与精神生活在表面上是一种无用型活动,人们之所以大量从事这种活动,是因为他们能获得更大的满足,对这些无用满足的追求却往往能意外地得到梦想不到的有用效果。”这就是他对“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理解。
  今天看来,他的观点显得与当前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对学术工作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态度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他的这一观点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当时美国实现了工业化,整个社会沉浸在物质主义之中,这势必影响到教育这片净土。目睹大学的研究和发展逐渐向功利主义靠拢,弗莱克斯纳坚持认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工作应该保留自己的个性,不能随社会亦步亦趋;大学的科学研究应该从好奇心和精神满足出发,创造出无限的未知可能性。这种对“无用知识”的追求,一定会在未来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弗莱克斯纳举了最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发明——电的发现为例,法拉第本人原先是图书馆装订工学徒,后来在英国皇家研究院听了戴维爵士的四次化学讲座后开始研究化学问题;但后来由于兴趣的转变,他开始潜心研究电磁并在这个领域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最后他在电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弗莱克斯纳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法拉利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实用目的上的,而是出于兴趣去做研究,最后意外地产生了实用的效果。可见,看似无用的知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发挥关键性的、乃至影响世界发展的作用。在好奇心和兴趣等精神支持下,随着“无用知识”的不断积累,人类用科学精神解决实际问题之风将日益增长。弗莱克斯纳认为,暂时看似无用的知识,以后可能会以某种能预见的方式变得有用了。因此,他摒弃以功利性的目的作科学研究,提倡自由地追求“无用知识”,为未来的“有用性”作准备。
  二、“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理念与现代大学观的关系
  弗莱克斯纳在他的专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中,用了大量篇幅对美国大学的功利主义进行了批评,全面阐述了现代大学该做的与不该做的,系统论述了其现代大学观。他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理念所体现的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态度,与弗莱克斯纳所提倡的现代大学观有着同样的精神,值得现代大学去揣摩和学习。
  1. 现代大学是追求“无用知识”,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学术机构
  对“无用知识”的追求和探索,要求学者在做研究时,崇尚自由、跟随好奇心和兴趣、摒弃功利性目的。大学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应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说不定能研究出新的未知事物。有的东西表面上看“无用”,实际上有用。大学就是一个追求“无用知识”,并为未来的发展和需要作准备的机构。正如弗莱克斯纳认为的,大学“处于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之外,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但同时,他也指出,大学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应该是一种根据需求、事实和理想所作出的明智的变化。因此,大学不应该随着社会的风尚、喜好乱转;不应该像报纸和政客那样见风使舵、赶时尚。大学必须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才能避免作出愚蠢的行为。大学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明确自身定位,与充满物质利益的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以其实力和声望对采取明智的行为施加影响。
  2. 现代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学者的乐园
  对大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与弗莱克斯纳属于同一时期的我国教育思想家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提出过一个对中国大学影响深远的理念,“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此,弗莱克斯纳也有相同的看法,大师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弗莱克斯纳领导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就聚集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大批各学科的世界级大师,但该研究所很长时期内没有自己的大楼。有时候不同的研究者在忙于一个研究工作,可是他们分散在这个城市的各个房间工作。后来为了满足学者们交流的需要,该研究所创办人建造了一栋福尔德大楼。弗莱克斯纳认为这就足够了,并且引用吉尔曼校长的话说:“砖和砂浆不是最需要的。”这个研究所的规模虽然小,但是氛围良好,学者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弗莱克斯纳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书中最后提到:“我们自己不作出任何允诺,但我们珍惜这样的愿望——不懈地追求‘无用知识’,将证明在未来取得的成果就像过去一样。对于渴望获得极大成就的学者来说,这里将是一个乐园。”大学就是一个不在乎物质利益、外在条件,潜心研究高深学问、追求智力发展的场所,大学是学者的真正乐园。
  3. 现代大学是进行纯科学研究、学术自由的机构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认为大学是学术自由的机构,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立足的根基。弗莱克斯纳认为,现代大学必须摆脱不必要的社会压力,维护自身学术自由的氛围,并进行纯科学研究。他所说的纯科学研究是一种不担负实际责任的、无功利性的、追求理性的研究。这与他崇尚“无用知识”的理念是一致的。对无用知识的追求亦是崇尚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现实中,大学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揽了过多的责任,在追求真理和实现效用之间迷失了方向。然而,我们应该明确,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学术组织。因此,大学应当有独立的精神,学者也应当有自由的思想,不受外界干扰,不为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性去生产知识。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应该从追求真理出发,不关心实际的效用和效果,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满足未来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应从最单纯的角度出发,以不带功利色彩的態度作纯科学研究,为人类创造许多未知的财富。
  三、“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对现代大学的启示
  1.现代大学应强化理念建设,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的,因此它肩负着树立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和责任。“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理念就是要求现代大学坚持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大学才能成为讲究科学和真理之庄重、之神圣的地方,使学者能在这里潜心治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使学生能在这里孜孜求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难免受到外界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应从自己的价值取向出发,摒弃那些与大学理念相违背的思想,铭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为外部诱惑摆布。大学的重要成员——学术研究者,要保持学者应有的淡泊、宁静和超然的情怀,摆脱利益诱惑,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在研究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要重新回到“象牙塔”,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能通过远离社会来保护自己,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大学的理想。总之,现代大学应通过自身理念来积极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被动适应社会而丢失自己的理想。
  2.现代大学应该坚持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保持合理的接触
  某位世界知名校长曾说过,一所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授和学者,有才华出众的学生和最好的仪器设备,它还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一种在传统、过去的成就、价值标准和学术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性。现代大学在坚持自己个性的同时,还要得当地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准确地把握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度”的问题,大学方能在整个社会氛围中既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又能保留自己的个性。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系统。社会为大学提供了生存的环境,离开社会大学将无法独立发展,因此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适当的接触,通过学术研究为社会提供非功利性的服务,以求共同发展。但是,大学也应明确自身定位,按照自身规律运行,不受外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为政治和商业性的目的而迷失方向。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如果社会科学要作为科学来发展,它们就必须脱离商业行为、政治行为”。必须指出的是,弗莱克斯纳并不完全否定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但是这个服务是建立在非功利性目的之上的。简言之,大学通过学术研究为社会提供非功利性服务,以此来实现大学与社会之间理想的关系。
  3.现代大学应该树立正确的研究动机,提高学术品位
  动机作为伦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趋向一定目的的主观意想或愿望。弗莱克斯纳认为,“实用”和“好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动机,他更赞同于后者。智力与精神生活表面上看是一种无用型活动,但是它们能让人类获得更大的满足。人们对这些无用满足的追求,却往往能意外地得到梦想不到的有用效果。与弗莱克斯纳的理念相反,由于学术动机的不纯,现代学术界出现了一些低品位的学术“成果”。清华大学刘兵教授,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与学术初衷相违背的现象,对学术品位提出了两个概论——“伪创新”和“伪出版”。一些学者出于追名逐利的目的,竭尽全力在“量”上形成学术成果,在论文还未写时就设计出在哪里将有创新之处,交钱给出版社买一个书号把书印出来后拉回自己的床底,最后在评职称或晋升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不是基于对研究本身的兴趣与渴求,为功利而学术的学术成果,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也没有因为可读性而带来经济效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如此一种浮躁的学术氛围中,能培养出宁静致远的学者吗?更何况写出有较高水准的对学术界有意义的著述呢?现代大学应该树立高尚的研究动机,为自身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将求“真”作为自己的追求,力求在学术研究中创造出不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1).
  [3]王绽蕊.一流大学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4]郝艳萍.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观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5]陈云霞,余雨萍.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评述[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責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情出发,立足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探索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基本特征;路径  作者简介:张静(1988-),女,河南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性的课堂教学正逐渐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技术化”普遍受到人们的批判,“教书匠”已明显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智慧型教师”日益受到青睐。因此,对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被提上日程。本文通过近十年来文献的检索,从教师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生成途径以及研究价值几个方面作简要综述,以阐明、思考此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实践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由于背负着教学、科研、家庭等一系列压力(重点大学教师则更甚),一些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面对现实,我们唯有认真地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解决高校教师心理求助的对策建议,才能有效解决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心理求助行为的调查即是为高校教师化解心理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求助;求助方式;求助对象  作者简介:肖君政(1982-),男,湖南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使得社会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学生放弃原有所学,在硕士阶段跨专业攻读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上述现状,如何根据跨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新难题。本文通过虚拟一个跨专业本科生在硕士阶段攻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成长过程,分析跨专业学生如何能够真正走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成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期刊
摘要:科学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对省市地方高校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等在内的国内大部分省市地方高校在人才工作中普遍存在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待遇不高、人才科研产出不理想等问题,引进人才也反映出科研环境及经费有限、后勤保障不足等困难。如何利用地方的特色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做好人才工作,成为各地方高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司显柱翻译评估模式中的“宏观审视”层面,探讨了以盖然率为工具进行“微观偏离”宏观审视和“宏观偏离”梳理的可能性,并加以实例验证。同时认为,借助盖然率工具可以使这一模式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司显柱;盖然率;翻译质量评估;司显柱模式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以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就业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点。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要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就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现对就业竞争力、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经济与管理  作者简介:张兵仿(1970-),男,湖北天门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张兴平(
期刊
摘要: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从事学术活动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大学教师是大学内部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大学教师从事学术活动的同时,也是践行学术道德的过程。所以,大学教师的道德人格修养水平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是调节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道德;道德修养;学术环境  作者简介:于莹(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
期刊
摘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必须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和企业科学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近年来三峡大学广泛与三峡区域内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较强的推动作用。结合三峡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地方高校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四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三峡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详细分析了研究生心理压力产生的五个主要来源:学业、就业、经济、人际关系、婚姻,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适其心理压力的措施:提高自身的“抗压性”,学校进行心理干预,参加文体活动,国家和社会提供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董焕芝(1977-),女,山东德州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讲师;宋秀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