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以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就业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点。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要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就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现对就业竞争力、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经济与管理
作者简介:张兵仿(1970-),男,湖北天门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张兴平(1972-),男,山西大同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46-02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选择和从事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不以学生在校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用在校表现来完全衡量。
简单来说,就业竞争力主要由两项内容构成,一是学生所毕业学校所具备的社会声誉。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毕业生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可以说是毕业生求职的硬件、软件资本。所谓硬件资本是指毕业生提供的证明自己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外语、计算机水平等文件性资料。它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所谓软件资本是毕业生的隐性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与招聘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软件资本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毕业生在硬件资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件资本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关键因素。
二、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持续扩招,研究生也面临着重重就业危机,不少高校研究生就业率甚至低于本科生。据悉,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单位)预计有毕业生21.9万,其中毕业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如此众多的毕业生,更是加剧了就业压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
在当前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如何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批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在最合适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找到最合适的职位,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1)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技术程度较高,有技术优势。例如会计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都有理论基础、操作原理、工作标准和方法,不可替代性较高。企业在运转过程中,需要这些专门人才提供各种技术、管理的支持。
(2)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就业面广。在企业中对上述专业都有需求,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私企中,需要上述专业的高级人才。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具备就业优势。
(3)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经济和管理类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多方面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可迁移能力多,能够适应多个工作岗位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和管理类研究生能协调发展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管理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劣势
(1)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由于经济和管理类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替周期短,因此上述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包括专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课程过时,时代性差等。
(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和管理类行业更新迅速,对知识要求高,特别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强调一线操作能力。而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在企业中工作的经历,往往难以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知识,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企业对经济和管理类实习生的需求少,部分企业往往只需要一两个财务管理类的实习生,加上部分学生主动性差,往往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践,其动手操作水平低,甚至不如本科生,大大降低了其就业竞争力。
四、提升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1.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差距大、缺少实践经验是研究生就业中的最大问题。由于研究生扩招和培养方案的不合理,导致硕士研究生质量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就业。学校应严把研究生入学关,完善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对于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适时调整甚至取消。对于仍有较大需求的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求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调整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努力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
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
学校应继续加大对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对于与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可以取消,适量减少应修学分,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实践机会。同时,考核方式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注重考察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3.加强学校和院系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研究生就业工作与本科生一样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相应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既要帮助毕业研究生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转变就业观念,又要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掌握大量的就业信息,同时还必须具备素质拓展、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及技能。此外,加大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对就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均能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4.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
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数量上。为了提高科技、文化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的衔接水平,导师很有必要提升自身在工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文化)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强化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制定针对就业的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进行教学计划和论文选题的论证。可试行分类培养法,即对志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可按照学术型学位规格进行培养;对于取得硕士学位后即想就业的研究生,可按应用型学位要求进行培养。另外导师应积极推荐研究生就业,导师具有崇高社会威望和广泛的人脉关系,其推荐意见也较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
5.指导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必须在国家就业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因此,高校学生一方面要继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澄清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把个人愿望和需求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结合起来,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就业,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岗位去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要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改变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跟风现象。近年研究生就业形势波动较大,研究生要及时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在目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在东部大中型城市人才市场饱和的形势下,“向西行、向下走”应该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应有选择。
6.指导研究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既涉及家庭和社会也涉及学校和本人,既涉及到道德观念也涉及到人文环境。除去天赋本质、社会家庭因素等,总结近几年就业市场反馈信息和有关研究成果,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的重点应在于:持之以恒、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的储备、自主学习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等社会能力;语言、文字等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等。上述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课堂知识的传授与更新,需要专业领域的实践训练,更需要社会范围内的实践。
对于研究生本人而言,首先应该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其次要增加社会实践,弥补动手能力的不足,做“理论-实践”双能型人才。可以通过组建科研或学习小组,多与同学、师長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第三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德才兼备应该是当前硕士研究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使其在市场上赢得声誉、受到欢迎的砝码。
五、结语
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研究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育和使用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单纯关注毕业生就业率这个表面现象,而应深入研究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深入探索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扎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责任编辑:刘俊卿)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经济与管理
作者简介:张兵仿(1970-),男,湖北天门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张兴平(1972-),男,山西大同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46-02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选择和从事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不以学生在校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用在校表现来完全衡量。
简单来说,就业竞争力主要由两项内容构成,一是学生所毕业学校所具备的社会声誉。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毕业生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可以说是毕业生求职的硬件、软件资本。所谓硬件资本是指毕业生提供的证明自己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外语、计算机水平等文件性资料。它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所谓软件资本是毕业生的隐性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与招聘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软件资本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毕业生在硬件资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件资本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关键因素。
二、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持续扩招,研究生也面临着重重就业危机,不少高校研究生就业率甚至低于本科生。据悉,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单位)预计有毕业生21.9万,其中毕业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如此众多的毕业生,更是加剧了就业压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
在当前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如何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批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在最合适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找到最合适的职位,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1)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技术程度较高,有技术优势。例如会计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都有理论基础、操作原理、工作标准和方法,不可替代性较高。企业在运转过程中,需要这些专门人才提供各种技术、管理的支持。
(2)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就业面广。在企业中对上述专业都有需求,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私企中,需要上述专业的高级人才。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具备就业优势。
(3)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经济和管理类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多方面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可迁移能力多,能够适应多个工作岗位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和管理类研究生能协调发展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管理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劣势
(1)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由于经济和管理类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替周期短,因此上述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包括专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课程过时,时代性差等。
(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和管理类行业更新迅速,对知识要求高,特别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强调一线操作能力。而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在企业中工作的经历,往往难以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知识,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企业对经济和管理类实习生的需求少,部分企业往往只需要一两个财务管理类的实习生,加上部分学生主动性差,往往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践,其动手操作水平低,甚至不如本科生,大大降低了其就业竞争力。
四、提升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1.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差距大、缺少实践经验是研究生就业中的最大问题。由于研究生扩招和培养方案的不合理,导致硕士研究生质量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就业。学校应严把研究生入学关,完善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对于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适时调整甚至取消。对于仍有较大需求的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求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调整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努力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
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
学校应继续加大对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对于与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可以取消,适量减少应修学分,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实践机会。同时,考核方式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注重考察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3.加强学校和院系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研究生就业工作与本科生一样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相应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既要帮助毕业研究生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转变就业观念,又要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就业形势,掌握大量的就业信息,同时还必须具备素质拓展、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及技能。此外,加大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对就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均能有效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4.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
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数量上。为了提高科技、文化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的衔接水平,导师很有必要提升自身在工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文化)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强化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制定针对就业的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进行教学计划和论文选题的论证。可试行分类培养法,即对志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终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可按照学术型学位规格进行培养;对于取得硕士学位后即想就业的研究生,可按应用型学位要求进行培养。另外导师应积极推荐研究生就业,导师具有崇高社会威望和广泛的人脉关系,其推荐意见也较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
5.指导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必须在国家就业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因此,高校学生一方面要继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澄清认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把个人愿望和需求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结合起来,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就业,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岗位去建功立业;另一方面要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改变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跟风现象。近年研究生就业形势波动较大,研究生要及时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在目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在东部大中型城市人才市场饱和的形势下,“向西行、向下走”应该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应有选择。
6.指导研究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既涉及家庭和社会也涉及学校和本人,既涉及到道德观念也涉及到人文环境。除去天赋本质、社会家庭因素等,总结近几年就业市场反馈信息和有关研究成果,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的重点应在于:持之以恒、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的储备、自主学习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等社会能力;语言、文字等表达能力;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等。上述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课堂知识的传授与更新,需要专业领域的实践训练,更需要社会范围内的实践。
对于研究生本人而言,首先应该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其次要增加社会实践,弥补动手能力的不足,做“理论-实践”双能型人才。可以通过组建科研或学习小组,多与同学、师長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第三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德才兼备应该是当前硕士研究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使其在市场上赢得声誉、受到欢迎的砝码。
五、结语
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研究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育和使用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单纯关注毕业生就业率这个表面现象,而应深入研究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深入探索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扎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责任编辑:刘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