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简析《奥赛罗》同名主角人物形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sdb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赛罗》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作品中,奥赛罗对话中渗透出大量心理活动,其自身心理也是造成该悲剧的一大原因。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两个分析方向,从奥赛罗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状态的角度,分析奥赛罗的人物形象:冲动、狠心、决绝,但对爱人深情而专情、对国家忠心不二、对世人正直坦率的一个矛盾体。
  【关键词】《奥赛罗》;弗洛伊德;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25-02
  《奥赛罗》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主要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威尼斯城邦勇将奥赛罗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并结婚,其手下的旗官伊阿古因渴望权力和财富,通过陷害挑拨两人关系,致使奥赛罗在嫉妒与恨意中亲手杀死了苔丝狄蒙娜,后来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不已,拔剑自刎。
  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其核心理论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性欲理论等。本文主要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和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1]本能理论主要是指,“生本能是一种追求自我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倾向,死本能正好与此相对,它追求返回无机物这种没有紧张的松弛状态,也就是有机物的死亡状态。”[2]
  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奥赛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的一切行为、语言等都与他的心理有关。虽然剧本没有心理描写,但奥赛罗的语言能反映他的心理。本文从剧情进展、奥赛罗心理变化的角度,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奥赛罗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剖析。
  一、第一幕至第二幕:坦白爽直、深爱妻子
  第一幕是剧本的开端,第二幕是在塞浦路斯岛发生的主线故事的开局。在这两幕中,奥赛罗在事业和爱情中的成就都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国家,奥赛罗履行将领职责,“总是挺身而出”面对战场上的“艰难困苦”[3]。他愿意在新婚之时为了国家远行,去和土耳其人作战;战事胜利后,他在庆祝的同时不忘叮嘱下属“随时谨慎”[3]。他忠心、正直、英勇、负责,是执政诸公手下的良将,是威尼斯城邦的守护神。对于苔丝狄蒙娜,奥赛罗是深爱的。他起初并没有对苔丝狄蒙娜有非分之想,只是满足她“真诚的心愿”[3],而只有在听到苔丝狄蒙娜的暗示后,“才向她吐露我的求婚的诚意”[3],并且在自己将要出征的时候,恳求公爵“给我妻子一个适当的安置”[3],在出征之地见到妻子,感觉“我的灵魂已经尝到了无上的欢乐”[3]。他对妻子尊重、呵护、深爱、信任,深情而钟情。
  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看,在这一时期,奥赛罗的本我、自我、超我是协调平衡的。奥赛罗的本我——内心中最原始最冲动的部分是追求爱情,对于他来说,与苔丝狄蒙娜的相处相爱是再也无法超越的快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也受超我和自我的影响,如寻求苔丝狄蒙娜的同意、愿意面见勃拉班修希望得到他的认同等,让这一份爱情尽量符合世俗看法,符合奥赛罗内心的道德。因此,在这一时期内,奥赛罗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形象是深情、正直、坦白直爽的。同时,奥赛罗内心中的生的本能大于死的本能,“生本能有时被称为柏拉图所说的爱欲”[2],此时自信愉悦的他,自然渴望生,渴望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
  以上是第一幕、第二幕中奥赛罗所表现出来的大体的形象,而在细节处,他也透露出本我中暗含的人格,为后文的情节变化做了铺垫。第一幕中,奥赛罗说起自己童年的遭遇,经历“各次战争、围城和意外的遭遇”“在傲慢的敌人手中被俘为奴”[3]等,这都会对奥赛罗造成影响。如第二幕中,凯西奥因酒误事,奥赛罗便“遏制不住我的怒气”“我……可以叫你们中间最有本领的人在我的一怒之下丧失了生命”[3],从这里可以看到,奥赛罗的本我是有易怒因子的,甚至常以剥夺他人生命说事,因此后文他的许多行为也在情理之中了。
  二、第三幕至第四幕:冲动易怒、多虑自卑
  第三幕及第四幕是伊阿古阴谋的实施,奥赛罗对苔丝狄蒙娜情感怀疑的产生及加深。对于伊阿古的谗言,奥赛罗有一个明显的态度转变。开始,奥赛罗“绝不因为我自己的缺点而担心她会背叛我”[3],但伊阿古一再进言,奥赛罗表面否认,“相信苔丝狄蒙娜是贞洁的”[3],其实内心极度不自信,认为“也许因为我生得黑丑,缺少绅士们温柔风雅的谈吐;也许因为我年纪老了点儿……所以她才会背叛我”[3],当时欧洲种族歧视深入人心的观念使奥赛罗也产生了自卑心理,对血统耿耿于怀。而当伊阿古提到“重要证据”手帕的时候,奥赛罗的暴怒情绪抑制不住地展现出来,“在这三天以内,让我听见你说凯西奥已经不在人世”“该死的淫妇!啊,咒死她”[3]。当奥赛罗自认为证实了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的奸情的时候,他更是已经起了杀心,“要把她剁成一堆肉酱”[3],他几乎不再隐忍自己的愤怒,怒气直冲苔丝狄蒙娜,他说她是“魔鬼!(击苔丝狄蒙娜)”[3],是“人尽可夫的娼妇”[3]。
  再分析奥赛罗的本我、自我、超我。这两幕中,奥赛罗完全是一个冲动、易怒、暴躁、残忍、自卑、多疑的形象,与第一幕、第二幕中正直的形象有很大反差,但本我没有改变,正是因为奥赛罗对苔丝狄蒙娜强烈的爱情,使他得知苔丝狄蒙娜可能并不是那么纯洁的时候,本我出现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嫉妒心理。那么超我就是体现在奥赛罗对事件进行求证的态度。从本能理论方面讲,此时的奥赛罗死的本能已经逐渐增强。“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当它转向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1]可以看到,奥赛罗已经产生了对他人的仇恨,有了谋杀的念头,他曾说,“黑暗的复仇,从你的幽窟之中升起来吧”[3],他想要凯西奥的性命,“单单让他死一次是发泄不了我的愤怒的”[3],也想要苔丝狄蒙娜死,“我要把她碎尸万段”[3]“我要把她剁成一堆肉酱”[3],他甚至在威尼斯来的使者罗多维科面前“击苔丝狄蒙娜”[3]。这些心理和行为完全暴露出奥赛羅的死的本能,这里所显露出来的死的本能也为作品的结尾提供了暗示。   三、第五幕:狠心決绝、自知自弃
  第五幕是整个剧本的结尾。承接第四幕,奥赛罗已经认为自己找到了苔丝狄蒙娜与凯西奥有奸情的证据,决心杀死这两个人,并亲手杀死爱人苔丝狄蒙娜。于是就在自己与苔丝狄蒙娜的卧室中,“吻苔丝狄蒙娜”“再一个吻,再一个吻”[3],他不断说服自己“她不能不死,否则她将要陷害更多的男子”[3],然后便不顾她的声声哀求,“扼苔丝狄蒙娜咽喉”“刺苔丝狄蒙娜”[3]。当爱米利娅说出伊阿古奸佞的事实时,奥赛罗先是不相信,之后则是恨极了伊阿古,并且一下子泄了气一般,“我的勇气也离我而去了”[3],希望“一切都归于幻灭”[3],他认为自己应该被“赶下天堂”[3],他呼喊:“魔鬼啊,把我从这天仙一样的美人面前鞭逐出去吧!让狂风把我吹卷、硫磺把我熏烤、沸汤的深渊把我沉浸吧!” [3]可以看出来,他已经生出了自裁的念头,面对蒙冤被自己杀死的妻子,他无颜独活。在奥赛罗自刎之前,有一段独白,是他对自己的剖析,总结来说,即深情、容易陷入爱情,不容易嫉妒但被煽动后就会深信不疑,愚蠢而不知珍惜,易被感情影响和受伤,并在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不二忠心。这一段自我剖析中有大量负面的描述,用愚蠢等词来形容自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极其后悔。
  同样,从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进行分析。显然,渴望爱情的本我依然存在,杀苔丝狄蒙娜之前的吻、知道真相后的极度后悔,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苔丝狄蒙娜死亡之后,奥赛罗有一个迷茫、泄气无力的阶段,这是因为他追寻快乐的方向失去了,这也是造成他结尾自刎的一大原因。而超我在这里已经十分弱势,杀人显然不是道德的表现,他内心的道德已经无法阻止本我,但是他在自刎之前希望罗多维科等人上报时,“在公文上老老实实照我本来的样子叙述,不要徇情回护,也不要恶意构陷”[3],则体现出其超我依然存在。最后,奥赛罗内心死的本能也远远超过了生的本能,他得知真相后的自责、自杀,都是死的本能转向内部的表现。其实这一结局也是可以猜测到的,生和死的本能共存对立,当生的本能——爱欲的对象苔丝狄蒙娜死亡之后,死的本能一定会超过生的本能,那么自刎就是他必然的结局了。
  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这两个分析方向,可以看到奥赛罗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冲动、暴躁、易怒、狠心、决绝,对爱人苔丝狄蒙娜和曾经的爱将凯西奥也能痛下杀手,但他对爱人深情而专情、对国家忠心不二、对世人正直坦率。也正是这样矛盾的人格,促成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书义.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评述[J].天中学刊,1998,(8):82-86.
  [2]白新欢.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及其当代道德意义[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2):114-117.
  [3](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喜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76-259.
其他文献
【摘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谚语流传久远,蕴含深意,反映了人民长期劳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研究隐喻的重要资料之一。在众多谚语中,其中不乏关于女性的相关谚语。本文通过对日语女性谚语的概念隐喻,探析日本女性社会地位。  【关键词】 日语谚语;概念隐喻;女性相关谚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
期刊
【摘要】 可译性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问题不但存在于学术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话语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随着中俄关系日益紧密,俄剧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和话语表达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以俄剧《入乡随俗》中的话语作为范本进行分析,探寻中俄影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从中归纳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可译性;《入乡随俗》;影视翻译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黔西北地区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凸显了与新时代公共需要不相适应的困境或不足,其中强化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助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关键词】 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黔西北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21-02  基金项目:
期刊
【摘要】美国现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康奈尔大学教授M·H·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批评四大要素,他考虑了作品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欣赏者和作者的内在要求的联系,文本的意义从一元论转变为多元主义,后来在文学批评研究中普遍采用了这种文学理论。此文论以艺术作品为中心,构建了艺术批评的坐标(图1)。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生产的成果,在艺术生产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在这个
期刊
【摘要】 《人鼠之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創作的“剧本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在本书中,斯坦贝克用多种戏剧元素塑造了两个流动农业工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本文选取了冯涛以及刘勇军两位译者《人鼠之间》的汉译本,旨在分析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戏剧情境、戏剧对白以及戏剧动作等戏剧元素。  【关键词】 《人鼠之间》;剧本小说;戏剧情境;戏剧对白;戏剧动作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摘要】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部分,本文分别从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角度重点研究追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指导意义。旨在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合历史逻辑地开展乡村振兴,达到人与自然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最终实现美丽乡
期刊
【摘要】谭恩美作为女性华裔作家创作了许多名篇。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例如《喜福会》中的吴精妹,《接骨师之女》中的刘茹灵。话语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灶神之妻》中的人物为例,以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如何在人物塑造之中发挥功能。  【关键词】《灶神之妻》;人物塑造;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俗语说“瑞雪兆丰年”,大雪便是雪盛的一个时节,自此便入仲冬。雪,作为冬季的标志,为大地万物增添一抹银装素裹外,更是诗词歌赋中的常客。冬至的来头就更大了,作为最早测出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阳生春又来”,作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时节,是阴阳交替的一个节点,也是满怀希望的吉日。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雪之羽·少年  文/阿晋  阿晋,玄武纪写作小组成员
期刊
【摘要】荣格认为情结对每个人都有重要影响,作家的情结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作为当代著名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亚历克西斯·莱特将其对传统家园的怀恋与原住民历史所造成的心里创伤刻画在《卡朋塔利亚湾》中,以其特有的家园情结复原原住民的历史本真,重建原住民身份。  【关键词】荣格;亚历克西斯·莱特;《卡朋塔利亚湾》;家园情结  【中图分类号】I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鬼”这个汉字的发展由来已久。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它就已经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语言学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着。其中,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可以发现,粤语中的“鬼”字有着更加丰富的用法,比如作为副词等,这与普通话中“鬼”字的用法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将考察粤语“鬼”字作为副词的用法,并对它的语法化过程和形成原因试作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粤语;“鬼”字;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