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神话的第六代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导演分“代”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当年,一批青年影人以非同凡响的实践,给中国影坛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批电影人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学员为主体,称之为“第五代导演”;由他们一代往前推,依年龄与活动时间划分出一、二、三、四代。第五代是中国导演群中是最具风采的一群,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彻底摆脱政治宣教,走入电影艺术纯正、明净的轨迹。有了这一代的非凡创造,前面几代影人的多少成就都显得暗淡。
  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现今第五代导演依然活跃在影视界,但分明失去了昔日的锐气,毕竟已至知天命,过了艺术创造的最佳年龄,不可能有更大的建树了。尽管没有第五代那么闪亮登场,至今影响也不甚广,可谁也无法否认,中国电影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第六代的手中;未来的中国电影,有没有精彩表现,人们将目光对准这一群青年人。不过,实际情形并不乐观,虽然第六代导演已经介入了当下电影市场,却没有足够实例证明他们取代了上一代,相当多的观众还沉浸在第五代导演创造的神话中。
  
  第五代 远去的神话
  
  在大众眼里,张艺谋是个神话,人们对他只有崇敬的权力却不敢奢望对话。张艺谋的确出人意料,这么多年了,他不停地创造奇迹。当年初执导筒,他就以《红高粱》享誉世界,接苕《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发不可收;正当人们为“张艺谋模式”大做文章时,他却摇身一变,《秋菊打官司》让自以为写实见长的导演们相形见拙;张艺谋是今不安现状的人,从不在一种风格上逗留过久;此后,《活着》反归传统,《有话好好说》转而前卫,最终《英雄》以神奇的铺张让人享尽视觉盛筵。
  然而神话破灭了。尽管当年张艺谋也有《代号美洲豹》、《幸福时光》等不堪之作,但人们相信那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小波折,不久他还会再创奇迹的,事实上海次他都会给人意外的惊喜:但是,当他耗费巨资打造《十面埋伏》,挖空心思制造轰动效应时,我们看见,张大导演确实江郎才尽了;《十面埋伏》再也构不成神话,反倒成了一则童话,连小孩子也吸引不了的童话。
  比之张艺谋,陈凯歌更让人扼腕叹息。
  与处于焦点中心的张艺谋不同,陈凯歌相对低调;可在明眼人看来,他是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上超乎寻常的苛刻,使陈凯歌不能高产;但就有限的几部影片来看,每一部都是掷地有声。从《黄土地》到《孩子王》,再从《边走边唱》直到《霸王别姬》,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对人生的不断叩问;即使是被称为败笔的《荆柯刺秦王》中,他仍然传达了深刻的理性追思;同样是刺秦,没有哪位导演能将历史开掘得那么深邃,人性宣泄得那么透彻。
  对这位具有哲人与诗人双重特质的天才导演,人们的失望更为彻底。当看到电视剧《吕布与貂蝉》署名陈凯歌时,人们惊愕了。这是那位与商业电影叫板的陈凯歌吗?或许向商业妥协是件好事,我们无权指责;但《吕布与貂蝉》实在太拙劣,解构历史,解构名著,也许是想效仿周星驰的无厘头,可惜是东施效颦。《吕布与貂蝉》不仅无法与《大话西游》并提,就是比之啼笑皆非的《春光灿烂猪八戒》都相去甚远。此时的陈凯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堕落。
  陈大导演很快悬崖勒马了。再返影坛,他推出了社会伦理剧《和你在一起》,最大程度赚得了观众的眼泪和笑声;看来陈凯歌又成功了,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这再不是那个以精英文化自命的陈凯歌了。
  昔日中国影坛的绝代双雄如今被称作绝代双丐,这是莫大的讽刺;可事实上,令人遗憾的又何止这两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认识了新生的第五代导演,也看过被称为探索片的电影;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观众似乎只知前面提到的两位,曾经风华的一代影人今安在?
  第五代导演的发轫者张军钊,这位先后以《一个和八个》和《弧光》两度领先于同代人的影坛奇才,现已经很难再听到他的名字了:在当下一些司法题材的电视剧片头上,有时还能见到“总制片……张军钊”的字样,不知是否就是当年开风气之先的张军钊?
  吴子牛也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晚钟》是新时期战争片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可他近年却执导出俄英雄郑成功挞等令人作呕的烂片子;还有长影厂的宋江波,虽名不见经传,也曾留下像《城市假面舞会》等独具创意的新片,可他现今拍摄的“主旋律”影片,已无艺术性可言……。
  也许有人还会举出艺术电影“慑后的守望者”田壮壮,以及在迎合市场同时不舍艺术探索的黄建新、周晓文等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第五代导演,作为一个时代标识,它已成为了历史。
  
  夹缝中走出第六代
  
  第六代导演几乎是从孔隙里钻进来的。前十余年,我们从媒体上读到几个陌生的名字,还有听去并不吸引人的片名;当时人们还正津津乐道第五代的辉煌成就,谁也不会去留意莫名的年轻人。可是,身外的世界在变,人的眼光无法静止;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渐行渐远,我们身边这世俗的世界便清晰了起来;九十年代末,当“躲避崇高”这样的话语见诸报端,我们知道,不能再沉浸于史诗般的幻像里了。
  相比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声势削弱了许多。第五代虽然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却都带着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无论有意无意,他们心中都承担着深重的道义。第六代却没有那么多重负,他们始终处于边缘状态且流连于此:称为“代”都有些勉强,因为他们自身都未必认可。这是一群无视禁区的年轻人,在他们眼里真实的就是合理的;他们是完全个体化的,无所谓组织也谈不上统一的主张,游离于体制之外是第六代导演的共同特征。
  没有了体制的保障,失去了政府的资助,第六代导演拍摄的影片几乎一例是低成本小制作;许多影片不经过广电部的审批,没有电影制片厂的厂标,以致在国内无法公映:但酷爱电影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将他们的作品拿到国外参赛,即使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国人依然无缘一见。相当长一个时期,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处于地下运行状态,所谓“地下电影”。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一长串名字;《头发乱了》、《北京杂种》、《小武》、《站台》、《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长大成人》、《周末情人》、《巫山云雨》等等,不看内容,单看片名,我们似乎就能感受到现代都市下层社会年轻人孤立无助的尴尬生存状态。
  随着电影审批制度的放宽,处于地下状态的第六代导演逐渐浮出水面,他们的影片也有了展示空间。第六代导演的片子影像并不晦涩,观念也不甚偏执;从最先公映的《过年回家》、《洗澡》来看,影片更多传达的是对往日温情的眷恋:现代都市社会使人情变得冷漠甚至麻木,导演却借助影像抒展温暖的人文情怀。此后,各色新片相继出笼,象《开往春天的地铁》、《象鸡毛一样飞》、《我的美丽乡愁》、《周渔的火车》、《绿茶》、《月蚀》、《花眼》、《天使不寂寞》等,各导演不同的创作风格也 凸显出来。
  第六代的电影作品几乎都是原创。不同于往昔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原创剧本确立了“独立电影”这称谓,电影从文学中脱离出来始自第六代。尽管过去的电影导演总是强调发扬写实传统,却与真实有着相当的距离:只有第六代电影才能客观记录当下人的行为,真实揭示平常人的内心:有人说第六代影人缺乏高尚的情操,甚至没有明确的社会批判意识,然而,这种平民化视角远比居高临下的优越视野更易引起共鸣。
  写实性,现时性是第六代电影的共同特征,但第六代导演却有着独立的个性。虽然第六代导演不具有第五代那么鲜明的可标识性,但他们的语言表达却是极其个人化的。他们观察世界的眼睛是个人的眼睛,相对于纷乱的外部世界,他们更关注心灵的隐痛。第六代导演都是六十年代后生人,他们的生活天地基本都在城市,大都以“都市边缘人”的眼光来感悟都市,体验在喧哗与骚动中个体的希冀、惶惑与茫然等多种感知。迷离的色彩、变幻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充分呈现在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这种风格称为碎片化的影像风格。
  第六代是幸运的,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予了他们最大的自由,他们不用歌颂主流,完全不必涉及政治生活,根本不代表主流社会,边缘化是他们最惬意的方式。然而,这一代艺术家并不轻松;尽管他们不必遭遇前辈那样的困境和阻力,但身处商品社会,“商业”成为悬在年轻艺术家头顶的一柄利剑;在价值真空的年代,“艺术”成了一种娱乐方式,年轻的电影人要想走“艺术电影”的途径,的确是步履维艰。
  
  盘点第六代电影与导演
  
  第六代导演群中,最具独立风格的,首推贾樟柯。前卫的年轻人,提起这个名字会肃然起敬:但在多数人的概念里,他却是陌生的。贾樟柯是中国第一个用DV拍摄电影的人,方式简得不能再简;其实他已拍过多部影片了,有的我们却连名字也不曾听说;《小武》、《站台》及《任逍遥》被称作贾樟柯的代表作,可惜至今尚未公映。这些影片,导演的镜头对准当今城市幽暗的角落,主人公不外是小偷、小姐、市井无赖、下岗者,全是时代抛弃的人。贾樟柯以不加任何美化的形式揭示这一群人的原生态,其力度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写实”电影。也许真实的“还原”真的要有个度,虽然贾樟柯现在已为官方认可,他的多部影片却依然无缘面世。
  前不久,贾樟柯的《世界》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虽有不少以“小资”自居的观众前来光顾,但票房并不理想,毕竟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影片的背景置于首都边缘——天子域内,却靠近乡村:尤为典型是选择了世界公园,这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空间载体。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城市边缘人也强烈感受到了外界变化;通讯的发达令世界不再遥远,仿佛举目可见的两处景点;但人与人的心灵却无形中拉开了距离,身边的人都变得陌生起来。影片描述的是为生计疲于奔命的一群,身处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呈现极大的反差:人前衣着光鲜笑脸迎人,生存环境却是难于想象的恶劣;全片几乎没有首尾贯穿的情节,尽是琐碎平淡的日常生活,小人物的孤立无助,生存的无奈艰辛被不加修饰地层示出来。影片无意歌颂或批判什么,但在导演客观平静的陈述当中,小人物看似平庸实则坚韧的品质却深深打动着观众。《世界》是一部相对看好的片子,第六代电影的所有元素在片中都得到反映;官方与一般观众能达成共识,这在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还不多见。
  《世界》没有让人失望,第六代电影揭去神秘面纱,展示了不同以往电影的独特魅力。不过熟悉贾樟柯昔日影片的人并不以为然,人们看到,在《世界》中,他对社会的批判力度明显削弱了,世道的阴暗、社会的残酷、人性的丑陋都没有足够的揭示,反倒是温暖的人情得以充分的表达;比之此前的电影,《世界》调子要明亮不少,按贾樟柯自己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温暖湿润的角落,有限的光明能给人继续生存的勇气。在冷静的揭示同时还能注入温暖的人文情怀,这应视为艺术家成熟的表现,毕竟将身外世界看得暗无天日并不代表深刻反倒是偏见。
  然而担心不是多余的;当贾樟柯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一再说自己正在努力向主流靠近时,我们分明看见,昔日那个愤世嫉俗的贾樟柯已不复存在。前些时段,人们还不熟悉贾樟柯形象,就在报纸上看到他批评《十面埋伏》很低劣;然而,当他作为电影节特邀佳宾出席颁奖仪式时,说的却尽是空泛的溢美之词。尽管我们理解他彼时的言不由衷,但我们也悲哀地感到第六代导演在主流面前的卑微,仿佛他们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获得“发言权”,一旦拥有了主流电影的话语权,就要融入现行体制,这要以放弃固有的抗争意识为代价。
  贾樟柯之前,许多年轻导演早早加入了主流;张元、张扬、王小帅、路学长等,他们仍在不断拍片,片子也会引起各种争议,但那与艺术探索已无多大关系。还有一位陆川,现在已大红大紫,他的大作《可可西里》是讴歌保护藏羚羊的边防武警的,因展示藏北无人区雄阔的自然景观与恶劣的生存环境而震撼人心;他的获奖感言让人听去是重复无数遍的套话,人们无法将他列入第六代导演群。
  管虎的名字也不可不提,尽管现在人们很难将他与探索影片挂钩。《黑洞》、《冬至》、《民工》那些主旋律电视剧实在不象一位新锐导演的作品,可我们还记得十年前,那部《头发乱了》,镜像切换频繁,情节跌宕跳跃,全片充斥着飞扬的摇滚与情绪化的对白,那是第六代导演的初创之作。多年过去,我们的导演早不见了昔日的棱角,艺术上是否成熟了?
  不知如何评价,倒让人想起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话:加入主流的艺术家,不在我的评论范围。
  可章明少不得评论。这位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曾经才华横溢,被树为该校导演系的一面旗帜。章明的《巫山云雨》是第六代电影中难得的精品:长江边的小城,几个寻常人物之间看似平淡无奇却使人心灵震颤的故事。诗意的片名,却无浪漫的情节,人最原始的欲望无遮蔽地宣泄;陌生男女间本能的;中动引发出一连串事情,全无由来的爱情最终却展示出惊人的美丽。在片中我们读到了异样的期待,期待似来自剧中人,实际却发自我们内心。《巫山云雨》以几近无情的语言阐释了被无数人讴歌的爱情,却使众多煽情影片黯然失色:这是新时期电影中一个不和谐音符,今后注定会被不断提及。
  可惜,这位出手不凡的导演,再也拿不出发人深省的片子。《晚安重庆》讲述一个因冲动犯罪的女孩在某节目主持人劝说下投案自首的故事,该片多少还能看出章明特有的风格:冷静的叙述中隐含多重悬念,观众的思绪随情节波动,但毕竟故事太老套了,不会给人更深的思索,实际效果与一部普法宣传片相差无几。至于那部《鲁镇往事》则令人彻底失望,鲁迅小说中的各色人物、不同背景下的故事被生拉硬拽地拼凑到一起,成为一部不伦不类的片子不但没有传达出鲁迅作品的精神,简直就是对鲁迅的亵渎。同一导演的作 品前后反差竞那么悬殊,着实难以解释,只能说他堕落。
  
  不可预见的走向
  
  前面我们还在为张艺谋、陈凯歌而惋惜,可看到第六代导演随时从俗,却让我们无语;毕竟第五代导演有过骄人的成绩;八十至九十年代,接连不断的佳绩,让人感觉仿佛神话;可惜九十年代后,新生的第六代导演却未能使神话继续——这个世俗的世界不需要神话。
  第六代导演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只闻其名,不见其影,但他们无声的行动却在促使中国电影转型:可当他们从后台走到前台,人们有缘目睹他们卓然的风采,并期待他们大展鸿图时,许多人反而驻足不前甚至倒退了。什么妨碍了这一代影人的发展?第六代导演正处在创造力最盛的年龄,难道艺术生命早早终止了?
  回归主流是必然的选择,艺术家不可能永远自我放逐。拍电影不同与写小说,可以是个体劳动;它需要多个职业协同合作,没有相应的资金一切都是空谈。摆脱体制的束缚,导演固然得以自由舒展个性;但没有政府资助,有限的自筹资金却不能够让艺术语言充分彰显。看到第六代影人游子思归一般的自白,我们理应欣慰而不必蔑视。
  我们赞叹第五代导演的卓越创造,不想他们从未脱离主流:尽管他们是最先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代电影人,同时却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受益者。但第六代导演无此幸运,他们刚出道就面对严峻的电影市场;为了坚持独立的艺术主张,他们选择了散兵游勇的方式,但这并非他们所期望的不仅生活落魄,声势也得不到张扬。第六代电影长期处于地下状态,没有受众群体,也没有市场;得不到资金回报,运转无法进行: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根本不可能长期维系。就艺术角度而言,缺少与观众的交流,失去信息反馈,也无益于个体艺术的更新发展。
  问题并不在于加入主流,宽松的政治氛围没有给艺术家施展个性构成障碍:介入市场也在情理之中,艺术品的价值最终需要市场来体现:真正的根源来自导演自身,第六代导演其实并不成熟。艺术是需要个性,但个性未必能成就艺术;缺乏厚重铺垫的个性面对纷繁的世界最易迷失方向;一代艺术家位置的确立源于对上一代精神的反叛,成功的反叛必然要有超越前代的方面;与前代完全割裂,执迷于自我狭小天地,个性不能健全发展;真正介入广大的艺术空间时,年轻的艺术家可能都找不到反叛的对象。我们总是欣赏第六代导演的本色,他们的自我率真,他们的不拘世故,可这些渺小的个性在宽广现实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如果一个导演在艺术探索上缺乏深刻的精神指向,博大的心灵世界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他就只能走向平庸;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非凡的自制力的人,应该说,第六代导演两方面都欠缺。
  现在给第六代导演下结论为时尚早。毕竟第六代导演介入影坛不过短短几年,受人关注更是最近的事,怎能因为艺术探索中出现徘徊就断言其没落呢?这一代影人正值艺术创作的盛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可走,他们不会因为遭遇困境就停滞不前。也许当我们煞费苦心地探讨第六代导演创作得失之时,他们当中有些人早已作过深刻的反思;再过一些时段,等这一代影人再现人前,将拿出让我们惊讶的作品。到时。我们的所有分析就成为一堆废纸。
  但愿如此!
其他文献
一、分形艺术图形    分形艺术是指应用分形理论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反映分形理论的艺术作品类型非常广泛,包括由数学公式直接生成的分形图形、反映分形理论的图形(计算机、手绘,甚至数字的排列)艺术作品、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音乐、舞蹈、影视作品和雕塑等。  一种理论能否被社会接受,关键在于它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分形论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一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形图形
期刊
【摘要】哈姆雷特不仅是一个行动者也是一个思想家,在抗争中他直面死亡的思考,使本来丰富的形象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将悲剧之美化为个性之美,使本已毁灭了的人物能“以生的形态继续存在”。仿佛是树立在人类面前的一面镜子,了解哈姆雷特有助于人类在精神领域里加深对自身的了解——人并非万能,人类靠自身无法走出生存困境,但是人应该从生的不屈中获得死的不朽,超越生命的有限获得精神的永存。  【关键词】哈姆雷特 死亡
期刊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历来是学者门比较少讨论的话题。在所能见到的国内外的论文中,也较少有专门讨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主体的论文,在涉及其著作权主体时,都是一带而过。本文将详细地论述谁应该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主体,以及对现在流行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家主体说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主体  确定著作权主体,是实施著作权保护的前提。在讨论立法保护民
期刊
纵观70多年的苏联电影史,大师级人物众多,经典作品层出不穷。然而,能在拍出第一部影片后就引起强烈关注,成为风云人物的导演可谓屈指可数,塔尔科夫斯基便是这其中之一。可以说,他是俄苏电影艺术殿堂中一朵秀丽的奇葩。  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于1932年出生在伊万诺夫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家庭文化气氛浓厚,具备良好的文学与艺术素养。父亲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是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并且神秘
期刊
问题的提出    “看英语大片,学地道英语”已经成了当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在教师组织学生看完原声电影回答问题时,却经常遇到尴尬的场面。镜头一:在刚看完电影《本能》后,一个男大学生当着全班30多个男女同学问道:影片中出现多次“Fuck you!”,是什么意思?镜头二:在看完电影《教父》后,一个女大学生也当即问道: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Sonny,Connie和Carlo经常说“So
期刊
[摘要] 艺术表达源自于艺术家对生命、生活、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内在需要决定形式”。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因此珍视各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重视他们的艺术创造,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补充,保持特色与个性,共同发展。  [关键词]原生态艺术拿来创新    说起《云南印象》,在中国大地上已是路人皆知的话题,虽有许多人还未曾目睹其
期刊
2006年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它是中共成立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文革开展与结束40-30周年、毛周朱三位伟人逝世30周年纪念年,可谓之为中国的红色年、革命年、英雄年。官方与民间都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去操办各种纪念活动。而恰好在这个时候,某电影杂志(2006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真实”创造的经典》的访问记,对红色经典影片《董存瑞》的主人公进行另类的处理,作者通过一位电影导演的谈话,宣
期刊
[摘要]近两年来肇始于南京的民生新闻成为地方台新闻改革“边缘突破”的有效途径。2005年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正式开播的新闻节目《今日生活》,在扬州地区的收视率一路飙升,红遍扬州大街小巷。本文试图从《今日生活》走红的原因,节目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濒临激烈竞争的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今日生活》原因 特点 新闻  对于地方台来说,异地采访与国际新闻等等相关的政策约制、资源上的贫乏、软硬
期刊
[摘要]底层中国是贾樟柯电影的主要内容,他以县城作为自己电影的想象空间,记录底层民众的沉默与愤怒、梦想与绝望,表现了当下中国急剧阶层化的现实。同时,贾樟柯也是一个电影诗人,留意于平凡人生的残酷诗意,并以此为核心营造自己的电影世界。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底层中国    刚出道的时候,贾樟柯叫自己“电影民工”。个人经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贾樟柯也当如是观,偏僻县城里的成长经历,大众文化的熏陶与
期刊
【摘要】科技文化促使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至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变化。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受科学精神的感召,译介了大量科学小说,对传统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世纪末,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网络文学的兴起标示着科技文化对文学传统方式的颠覆、分化与重组。在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电信时代,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与多媒体性将成为文学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审美特性。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