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在传统经典著作就介绍了诗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特别是青少年,当代青少年应该大量去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诗歌,学习这些诗歌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因此,本文以高中语文为载体,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从品诗、寻美、悟情等三个方面,对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这一问题进行一番详细的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小组合作;启发教学;互动教学
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诗歌鉴赏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优化高考语文试卷中对于诗歌鉴赏的题型的讲解能力,增进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 感受诗境之美、诗句之妙、诗人之情。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探寻诗境之美
诗歌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对于诗的理解也是经过了一个由生疏到熟悉,到可以自由创作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而合作化的教学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大家集思广益,从而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诗歌中一些难点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合作性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将性与合作性的原则以及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发挥到位,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力图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例如,在讲解《锦瑟》这一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就进行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对这篇课文,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经典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情”到底为何物?因此,教师就开展了合作化的教学课堂,首先第一小组找到“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句,“思华年”表达了诗人对青春逝去的伤感,第二组说“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体现了李商隐对国家将要灭亡的担忧,以及利用杜鹃鸟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第三组认为“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的仇怨。我总结最后一句再次表达了感情,表达作者的伤心情绪,默默不得排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探寻诗境之美,感受诗歌的情思。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领略诗句之妙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开发益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比较单一,教师只是教学,而学生只是接受性的学习,这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的赏析应该落实到一词和一句上,教师要组织好自己的教学语言,以启发式的口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去品鉴“诗眼”。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大语文观”,即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古诗,体会诗句的妙,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话轮转化的方式,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拉长尾句的声音,有意等待学生接话的时间,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并且勇于表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加强学生对于诗词的积累与运用,做好课堂提问的每一次衔接与过渡。
在讲解《氓》这一篇的时候,笔者就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将一个女人的形象进行展示,然后按照时间顺序给出一点提示,让学生猜测该名女子的小年龄、样子、处境,并结合诗歌来烘托情景,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诗中女子的变化的各个过程,分别是相知、相恋、再到婚变、被弃,这整个婚变过程体现了女子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找出重点的句子,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在背诵教学时,教师说上局句,并以激励的口吻来提升学生背出下一句。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领略诗句之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悟诗人之情
互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合理合时的及时互动才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理解程度,而在稍显难度的诗歌教学的环节上,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老师一人主讲的单调课堂形式,化单调为多样,变无趣为有趣,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诗人写诗时候的心情,并激发学生的综合潜能,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将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并把故事也进行合理的演绎,这样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屈原的《湘夫人》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设计了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秋天湘江水渚的图片,这里也是湘君和湘夫人约会的地点,声色結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描绘这其中的画面,然后笔者就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之间也可以一起进行表演,这样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歌。一人表演徘徊江边的湘君,一人进行旁白,湘君因久等不见湘夫人到来而四处张望的神情,在纷纷坠落的木叶中更显焦急,接下来是湘君对过去与湘夫人见面时未敢倾诉衷情的懊恼,于是在幻觉中与湘夫人结为夫妻,画风一变,至美之极,最后又回到现实,旷达地离开,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对于心中理想的定位。这样构建互动教学模式,一定能增强学生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体悟诗人之情。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古典诗歌的教学新形式,指导学生会读、会学、会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体会古典文化之魂。
参考文献:
[1] 吴鹏荣.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浸润[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4).
[2] 智范,李亮,潘文彬.2011年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小组合作;启发教学;互动教学
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诗歌鉴赏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优化高考语文试卷中对于诗歌鉴赏的题型的讲解能力,增进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 感受诗境之美、诗句之妙、诗人之情。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探寻诗境之美
诗歌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对于诗的理解也是经过了一个由生疏到熟悉,到可以自由创作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而合作化的教学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大家集思广益,从而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诗歌中一些难点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合作性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将性与合作性的原则以及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发挥到位,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力图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例如,在讲解《锦瑟》这一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就进行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对这篇课文,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经典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情”到底为何物?因此,教师就开展了合作化的教学课堂,首先第一小组找到“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句,“思华年”表达了诗人对青春逝去的伤感,第二组说“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体现了李商隐对国家将要灭亡的担忧,以及利用杜鹃鸟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第三组认为“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的仇怨。我总结最后一句再次表达了感情,表达作者的伤心情绪,默默不得排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探寻诗境之美,感受诗歌的情思。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领略诗句之妙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开发益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比较单一,教师只是教学,而学生只是接受性的学习,这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歌的赏析应该落实到一词和一句上,教师要组织好自己的教学语言,以启发式的口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去品鉴“诗眼”。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大语文观”,即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古诗,体会诗句的妙,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话轮转化的方式,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拉长尾句的声音,有意等待学生接话的时间,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并且勇于表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加强学生对于诗词的积累与运用,做好课堂提问的每一次衔接与过渡。
在讲解《氓》这一篇的时候,笔者就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将一个女人的形象进行展示,然后按照时间顺序给出一点提示,让学生猜测该名女子的小年龄、样子、处境,并结合诗歌来烘托情景,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诗中女子的变化的各个过程,分别是相知、相恋、再到婚变、被弃,这整个婚变过程体现了女子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找出重点的句子,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在背诵教学时,教师说上局句,并以激励的口吻来提升学生背出下一句。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领略诗句之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悟诗人之情
互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合理合时的及时互动才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理解程度,而在稍显难度的诗歌教学的环节上,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老师一人主讲的单调课堂形式,化单调为多样,变无趣为有趣,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诗人写诗时候的心情,并激发学生的综合潜能,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将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并把故事也进行合理的演绎,这样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屈原的《湘夫人》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设计了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秋天湘江水渚的图片,这里也是湘君和湘夫人约会的地点,声色結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描绘这其中的画面,然后笔者就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之间也可以一起进行表演,这样就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歌。一人表演徘徊江边的湘君,一人进行旁白,湘君因久等不见湘夫人到来而四处张望的神情,在纷纷坠落的木叶中更显焦急,接下来是湘君对过去与湘夫人见面时未敢倾诉衷情的懊恼,于是在幻觉中与湘夫人结为夫妻,画风一变,至美之极,最后又回到现实,旷达地离开,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对于心中理想的定位。这样构建互动教学模式,一定能增强学生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体悟诗人之情。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古典诗歌的教学新形式,指导学生会读、会学、会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体会古典文化之魂。
参考文献:
[1] 吴鹏荣.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浸润[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4).
[2] 智范,李亮,潘文彬.2011年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