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大漠行》的作品赏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co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曲《大漠行》将中东异域风情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展现阿拉伯民族风情的同时,讴歌古丝绸之路的盛况,使人们追溯盛唐文化的辉煌。本文以《大漠行》为赏析对象,分析中国乐器与阿拉伯乐曲風格融合带来的不同音乐景象,使人在乐曲中净化心灵、丰富想象,感受古代文化的绚烂辉煌。
  作为洋溢着唐文化的音乐作品,《大漠行》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音乐风格,旋律中渗透东方民族的审美情怀。充满阿拉伯民族风情的乐曲让聆听者联想到壮观的丝绸之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人走进音乐营造的盛唐情景中,感受古丝绸之路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朝包容开放,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作曲家魏军生长在西安,对唐文化有深刻理解,其作品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魅力。《大漠行》背后呈现远久的历史记忆,体现人类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本文对其展开作品赏析。
  一、跌宕起伏,展现深邃的情怀
  《大漠行》第一部分跌宕起伏,描绘大漠中人们载歌载舞的生活情景,其乐曲深远悠长,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音乐的厚重感、历史感和沧桑感让人深思,这是一种非凡的力量,缤纷的音符展现动人的音乐魅力。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多荒漠和绿洲,与富饶的中原地区不同,沙漠给人空旷、死寂、荒凉之感。《大漠行》以动听的打击旋律,让人在脑海中浮现沙漠情景。引子乐段含有丰富的情绪,表现出黄沙漫天及烈日炎炎的景象,节奏逐渐加快,情感也发生转变。《大漠行》音色表现较为空灵,是对阿拉伯地区“天籁之音”的模仿,表达人们对绿洲的无尽向往。
  二、热情激扬,展现民族文化
  《大漠行》第二部分热情激扬,音色较为干净,人们聆听后,心灵得到净化。阿拉伯人敬畏大漠及生命,热爱生活,《大漠行》在情景营造上符合阿拉伯民族文化特征,音乐整体形象较为丰满。唐朝经济和文化兴盛,与此同时,阿拉伯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音乐旋律较为欢快。阿拉伯文化崇尚简单纯朴,这与阿拉伯人居无定所的习惯有关,成为阿拉伯音乐创作的源泉。阿拉伯音乐文化丰富,广泛吸收其他民族音乐元素,形成复杂的美学特点。《大漠行》融合我国音乐文化元素和阿拉伯音乐文化元素,显得欢快、悠远。
  三、旋律宽广,展现民族风情
  “砰、嚓、砰嚓嚓”,一阵鼓声在夜空中回响,乐师正在敲击阿拉伯手鼓,这种手鼓是用羊皮或者牛皮制作的,通过击打发出声音。人们在地毯上载歌载舞,步调一致,向前向后对唱、对跳,时而随风起舞,时而挥舞长剑,时而弯腰,时而杀气腾腾。此时,儿童并未闲着,而是边歌边舞,相互嬉闹,在跳舞人群中穿梭,这便是典型的阿拉伯民族风情,具有动感、质朴、粗狂之美。在古筝曲《大漠行》中,音乐节奏逐渐与中东鼓融合,随着中东鼓的加入,古筝演奏的空白被弥补,使内容更加丰富,旋律更加宽广。阿拉伯音乐是五声音乐与七声音乐无法比拟的,人们可以透过古筝曲《大漠行》了解阿拉伯歌曲的独特之处。
  四、创新风格,展现现代艺术
  古筝是古代乐器,也是现代乐器,人们要传承古代音乐,创新现代音乐。古筝曲《大漠行》巧妙融合其他艺术形式,拓展了古筝的创作范畴。《大漠行》将古筝与打击乐融合,乐曲在演奏过程中以打击乐为伴,鼓面音节强弱分明。乐曲呈现出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画面,《大漠行》具有律动性节拍,在演绎过程中呈现出舞蹈特性,进一步烘托音乐氛围。《大漠行》利用阿拉伯特色音调,使人们在聆听乐曲时融入音乐情景中,作品彰显出阿拉伯风情,也没有失去中国味,这也是现代艺术融合的典型表现形式。
  五、折射空间,展示作品主旨
  《大漠行》整体艺术性较强,音乐元素众多,作品内容深入浅出,乐趣审美已经超脱时空,叙事性及抒情性强。虽然多数人将音乐界定为时间艺术,但《大漠行》折射出强烈的空间感,可谓是中国民族音乐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大漠行》使人联想到无尽的沙漠景象,具有鲜明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大漠行》寓情于景,作品情感与作者经历密切关联,作曲者魏军生在西安,喜爱丝绸之路文化,作品主旨鲜明。
  六、兼顾意象,秉承天人合一
  《大漠行》作为具有异域特色的曲目,富有节奏,意象丰富。这与作曲者魏军的个人文化素养存在关联,他对丝绸之路具有特殊情感,曲目力求表现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让人们缅怀已经消逝的声音。在时空交错的意象中,人们聆听音乐,进入古今文化融合之旅。古筝以丰富的演奏力勾勒出新奇、宏伟的异域音响,展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象画卷,这也是作者对秦筝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大漠行》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合理勾勒意象,使人在听音乐时身临其境。作曲者在创作前便已经在脑海中勾勒意象,利用音乐将感官客体表现出来,满足听者内心需求,这也是艺术创作的必要环节。《大漠行》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突破传统古筝乐曲的五声调,借鉴织体语言,使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提升古筝的影响力。《大漠行》是一首描绘大漠风情及历史文化的音乐,在聆听过程中,人们不禁联想到沙漠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沙漠中会有绿洲。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便能理解古筝技法,体味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
  七、结语
  古筝曲《大漠行》开创了全新的古筝音乐表现方法,结合阿拉伯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打破借鉴西方创作经验的既有模式,创新古筝创作理念。《大漠行》蕴藏丰富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时间感及空间感,情感深邃。复杂的时空哲学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使人在聆听乐曲时感受其中耐人寻味的意蕴。《大漠行》为古筝演奏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在新丝绸之路的促进下,古筝音乐逐渐融入国际乐坛。
  (兴文县文化馆)
  作者简介:张培(1989-),女,四川兴文人,本科,群众文化专业技术11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其他文献
“明人散曲,既如是之富,而其间享盛名传丽制者,当以康海、王九思、陈铎、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最为著”,“皆清丽整炼,与元人手笔不同”,这是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的论述,后者更是对于梁辰鱼《咏帘栊》的单独评价。相较于戏曲作品,梁辰鱼的散曲名声稍弱,但其华丽辞藻与和谐的音韵美都引起时人关注,既有世家公子和青楼歌姬追捧,也有文人雅士青睐,可谓是兼具雅俗,上下共赏。  与大篇幅的传奇和昆曲创作不同,梁辰
期刊
美是人们对《诗经》的最初体验。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三百”:“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他首先提到“可以兴”,“兴”就是指《诗经》的审美意趣。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从写景、写人、写情三个方面探究了这首诗的审美意趣。通过分析,读者可以体味本诗炼字之美、镜头转换之美、详略之美、情感表达之美等,体味《诗经》蕴含的自然美。  《诗经·郑风·野有
期刊
作为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乡土小说的历史脉络从20世纪20年代书写至今。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登载《中国在梁庄》,这部小说第一次以非虚构叙事方式书写乡村,融合了报告文学、新闻文体等形式,力求真实再现梁庄的人文生态图景,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书写者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怀及对百年乡土文化变迁的理解和担忧。  一、乡土文化意蕴建构脉络  乡土小说是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其历史脉络从
期刊
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撰写了不少的凡夫俗子与神仙、妖怪的爱情故事,这些女性角色形象承载了现实主义思想,也是作者人生寄托的再现。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差异相对较大,这些本来处于弱势的女性都在不利于自己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坚强、果敢的性格,没有指望柔弱的书生,而是自信、自尊、自强,这些女性借助多元化的渠道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显示出果敢、自主独立的意识。作者创作出来的女性不单单有外在的姿色,更有善良、
期刊
现当代文学作品蕴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作家获得表彰的重要因素,作品成为作家向世界呈现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文化艺术,以陈忠实与莫言等人的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以期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作品内涵。  一
期刊
禅语有云“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作品《万物有时》里把他的精神家园——故里高邮的风物人情、草木虫鱼悉数呈现给了无数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追求真善美的读者朋友。这是汪曾祺用真性情送给人间的“小温”,是俗世里清新脱俗的一股清流,读之,赏之,怡情,悦心。  在《万物有时》这本书里,吾有幸神游于汪曾祺的精神故园,陪他静赏每一朵花开的姿态,陪他倾听每一只虫儿的嘤咛,陪他沉醉于
期刊
《玉台画史》是中国第一部专题记载女性画家之史书,由清代女史学家汤漱玉撰写。载入《玉台画史》的223位女性皆为有才之人,处于明清时期的女才人更是占到142人,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这个时期的女才人数量达到高峰呢?接下来,笔者就她们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反传统思想、生活与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反传统思想  首先,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经济活跃,导致政治、思想上的解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摧残的意大利陷入崩溃的边缘,一些思想先进的意大利电影人开始利用电影反映社会真相。20世纪40年代末,他们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将纪实美学融入电影中并将纪实美学推向高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由此诞生。同时,响亮地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的口号。  张艺谋导演的经典纪实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高老师的承诺: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承
期刊
粤语童谣作为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极具岭南特色。犹记在孩童之时,中秋夜大家唱起《月光光》,玩耍时唱起《凼凼转》,在下雨天时,《落雨大》的旋律又会萦绕在耳边。除了朗朗上口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以外,粤语童谣还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人们去挖掘探索。本文主要以赖广益改编的《落雨大》为例,研究其艺术特色和音律特点,探寻粤语童谣传唱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粤语童谣概述  粤语童谣,顾名思义,即用粤语方言
期刊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判家,从现代角度看,其创作思想仍存在研究价值。李渔生平跌宕起伏,作品强调生活化与虚化,强调创作主体作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李渔文学创作思想,结合实际探讨其文学创作思想内的现代性元素,了解李渔文学思想的同时挖掘其创作思想内的主体特征,旨在从现代创作发展眼光看待李渔文学作品,推动现代文学创作的独创性进步。  明清时期,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家包括李渔与金圣叹。相较于金圣叹,李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