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体内外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u_hech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体内外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为临床OSCC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将SCC25细胞分为对照组(5-ALA质量浓度为0 mg/L)和实验组(5-ALA浓度分别为10、25、50、100与150 mg/L),各组依次孵育2、4、8、12、24 h后收取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OSCC细胞SCC25与5-ALA共孵育后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Ⅸ,PpⅨ)在胞内的生成水平。将SCC25细胞分为对照组(0 mg/L 5-ALA)、单独激光照射组、单独5-ALA组(100 mg/L)和5-ALA结合激光照射组(5-ALA质量浓度分别为5、10、25、50与100 mg/L),分别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每组依次孵育4、8、12 h)、DCFH-DA荧光探针法(每组孵育12 h)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propidiumiodide,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每组孵育12 h)检测5-ALA结合激光照射(波长635 nm,功率87 mW/cm2,能量密度10.4 J/cm2)对SCC25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胞内活性氧生成水平及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构建SCC25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将裸鼠分为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5-ALA给药组(50 mg/kg)及5-ALA结合激光照射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0、25和50 mg/kg),考察肿瘤局部注射5-ALA后行肿瘤局部激光照射(波长635 nm,照射功率158 mW/cm2,能量密度94.8 J/cm2)对体内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SCC25细胞内PpⅨ生成水平与5-ALA浓度(0~150 mg/L)及培养时间(0~24 h)呈正相关;当5-ALA质量浓度增至100 mg/L后,胞内PpⅨ生成水平趋于相对恒定。在SCC25细胞中,与5、10、25、50、100 mg/L的5-ALA孵育12 h结合激光照射后细胞存活率及晚期凋亡率[分别为(82.3±5.2)%、(3.13±0.38)%;(74.6±9.3)%、(5.38±0.55)%;(38.3±9.7)%、(17.97±2.72)%;(9.2±3.8)%、(24.47±3.37)%;(7.2±0.8)%、(43.01±5.96)%]与对照组[(96.3±6.0)%、(0.35±0.13)%]相比,均表现出显著的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效应(P<0.05)。与对照组(0.96±0.15)相比,5、10、25、50、100 mg/L 5-ALA结合激光照射后各组荧光强度分别为(1.46±0.12)×104、(2.16±0.30)×104、(3.57±0.34)×104、(81.70±13.05)×104及(113.00±7.35)×104,SCC25细胞中活性氧均大量生成(P<0.05),其生成水平与胞内PpⅨ含量呈正相关。在荷瘤小鼠体内,各浓度5-ALA结合激光照射治疗均高效抑制了SCC25肿瘤的生长,各5-ALA结合激光治疗组的肿瘤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

5-ALA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可以触发OSCC细胞中活性氧的大量生成,产生显著的细胞毒性与细胞凋亡诱导作用,进而有效抑制肿瘤的体内外生长。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与耐药性间的关系。方法参照《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于2018年1月自住院患者送检的血液、尿液、痰液及脓性分泌物等临床样本中分离的非重复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使用刚果红平板法与结晶紫染色法鉴定菌株产膜能力,通过纸片扩散法和VITEK-2全自动微生物药敏试验系统进行药敏分析,采用96孔培养法与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生物膜形成规律
串联质谱(TMS)技术已用于新生儿氨基酸代谢障碍、有机酸血症及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等遗传代谢病筛查,但各实验室技术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为了规范我国TMS新生儿筛查实验室与技术各环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室间质评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新生儿疾病串联质谱筛查技术专家共识,用以促进TMS技术在我国新筛中标准化和规范应用,提升技术水平与实验室能力。
目的探讨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在临床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收集2018年1月至5月期间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检测的256份血培养物,用多重荧光PCR法进行各病原体基因检测,将PCR法结果与传统血培养细菌鉴定仪鉴定(传统血培养法)结果对比,以传统血培养法为金标准,分析多重荧光PCR法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两种方法共检出18种病原微
目的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直接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离的21株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菌株,包括11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产酸克雷伯菌、3株阴沟肠杆菌、4株大肠埃希菌。PCR检测21株菌株分别产A、B和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情况,同时将菌株与0.5 g/L美罗培南溶液孵育2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甲胎蛋白(AFP)、CA125在胃间质瘤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的胃间瘤患者41例、胃平滑肌瘤患者11例,取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4、CD117、DOG-1表达。同期,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体检中心选择41名健康志愿者。收集上述患者和健康
智力障碍是一组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基因型和表型的异质性都很高,对其的明确诊断越来越依赖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子诊断。基于高通量测序(NGS)的panel测序,全外显组测序甚至全基因组测序在智障的分子诊断上都有很好的应用,推荐家系全外显组测序,特别是家系全外作为首选检测方法。针对智障的的NGS数据分析以及重分析对诊断有临床意义,可以可靠检测出基因组内的小尺度突变及拷贝数变异。因此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
高通量测序又称下一代测序(NGS),是一种新型的遗传学筛查和诊断技术,它的不断革新加速了人们对遗传学标志物及疾病分子机制的认识,特别是针对复杂遗传性疾病。NGS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靶向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以及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的出现,NGS在临床已经应用到检测单核苷酸变性以及结构重排和拷贝数变异,监测循环肿瘤DNA,并分析先前对标准生物信息学算法进行管理所挑战的基因组区域等。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TP53、PTEN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发生胚系突变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28例。其中散发乳腺癌患者44例,具有遗传性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患者84例。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BRCA1、BRCA2、TP53及PTEN 4个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进行检测。χ2检验分析
目的采用改进的实验方法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rs1799752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DKD)的相关性,并探讨该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吸烟、肥胖)的交互作用对DKD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DKD患者[DKD(+)组]和T2DM不伴DKD患者[DKD(-)组]各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PCR-毛细管电泳法进行
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包括唇腭裂在内的遗传性疾病的遗传机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先前大量研究着眼于蛋白编码区,发现了很多潜在的唇腭裂致病突变,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开始关注基因组中的非蛋白编码区。本文综述了唇腭裂研究中发现的蛋白编码区致病突变和一些起到重要作用的非蛋白编码区变异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