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无雨也无晴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w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御碑亭》原是京剧的一出吉祥老戏,戏文里有人登科高中、夫妻团圆,有人正心诚意、喜结良缘,悲欢离合热闹非凡,逢年过节常有演出。余叔岩、谭富英、孟小冬、叶盛兰,还有“四大名旦”等一众名伶都曾演过此戏。荀慧生清润秀美的扮相、孟小冬苍劲顿挫的唱腔、梅兰芳端庄典雅的身段至今仍为戏迷们津津乐道。
  这出戏的本事由“王有道休妻”“金榜乐”和“大团圆”三个部分组成:书生王有道进京赶考,留下妻子孟月華和小妹淑英看家。清明时节,孟家二老请女儿回家祭祖,孟月华因为挂念小姑而连夜赶回,没承想却被瓢泼大雨阻住前路,只能在御碑亭暂避一时,巧的是,秀才柳生春也来到了亭中——风雨掀天、四野无光、孤男寡女、进退两难,真可谓“尴尬人偏遇着尴尬事”。难得二人谨守礼教,屏息凝神,终宵未曾有一语相交。归家以后,孟月华对小姑说起前事,也赞叹秀才人品端方。而待王有道打道回府,淑英竟将当夜之事添油加醋告知哥哥。王有道疑心骤起,认定妻子已然失贞,便狠心休妻。另一边,王生与柳生同榜高中,终于知晓真相,便向妻子负荆请罪。而孟月华将丈夫一番责骂之后,也将前事彻底揭过。最后,夫妻二人破镜重圆,柳生也与淑英订下婚约。
  百年时光倏忽而过,现代剧场里的《御碑亭》已经黯淡了“吉祥戏”的神采。千锤百炼的唱腔依旧动听,但是蹈入旧套的情节却令观众兴味索然,甚而生出不平之情:王有道迂腐自私、鲁莽怯懦,教贤惠的妻子平白受了一番冤屈和苦楚;而孟月华不论先前有多少委屈,一见到薄情人推金山、倒玉柱、跪倒在厅堂,居然就顺水推舟,既往不咎;至于小妹淑英,尽管有几分娇俏爽利,但是口无遮拦的行径也实在称不上“痴憨可爱”。这出“伦理大戏”虽然将古代人情摹写得真实生动,奈何世殊事异,情随事迁,早已失去了现代观众的理解和共鸣。
  有趣的是,中国台湾的国光剧团和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这出“风光不再”的老戏。由王安祈与张婧婧两位女性编剧改编的新版《御碑亭》,犹如玲珑双璧,映水娇花,通过对女性情感的细腻书写映射出两岸艺术家对戏曲现代化的追寻与探索。
  二
  国光剧团的京剧创作一直都是推动台湾京剧现代化最重要的一股力量,自从王安祈担任艺术总监以来,对“京剧现代化”的实践也逐渐从改革“叙事结构”、创新“剧场设计”,转移到深化“剧作内涵”、追求“风格情致”上来,新编剧目更是确立了“重探与塑造古代女性形象”的创作主题。《御碑亭》的改编自然也是如此。
  新版《御碑亭》更名为《王有道休妻》,富有戏剧张力的新名字透露出编剧斩斫枝蔓、集中矛盾、加快节奏的创作意图。果然,整出戏在保留原有人物和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由原本的十三场减至五场,分别为《别家》《祭祖》《亭会》《休妻》与《金榜乐》,而其中倾注最多心思、花费最多笔墨的,还要数摇曳生姿的《亭会》和“百般滋味上心头”的《金榜乐》。
  按照传统的演法,《亭会》的底色是端庄而静穆的。风雨之夜,从初更到天明,淑女与君子一坐一立,不曾生出半点儿旖旎的杂念,连唱段也分配得匀称规整。然而,王安祈偏要凝视着孟月华那风过也无痕的心湖,仔细寻找涟漪与“破绽”——一贯恪守闺训的女子,在僻静的亭中意外捕捉到书生“偷觑”的目光时,是否也会有几许情思摇曳?寻幽访秘之下,舞台上便出现了两位孟月华,一个以青衣应工,一个由花旦表演;青衣念韵白,温柔和顺,花旦说京白,天生反骨。夜色渐浓,花旦流连于青衣身畔,展现出与“怨而不怒”截然不同的、未经驯服的天然情态——“完美妻子”所隐藏的另一面已经在特殊的情境之中显露出来——孟月华会整衣敛容,轻轻掸去雨珠,向书生展露风姿昳丽的一面;也会带着几分落寞想起循规蹈矩的生活和醉心功名的丈夫;还会仔细地考虑“若他问我名和姓,要用假来还是真?”不像老戏里的另一个自己,答得那般斩钉截铁:“他若问我名和姓,须当说假莫说真!”一夜无事之后,更意外地生出几分失落和怅然。最合格的淑女已经完成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冒险”。
  在剧作家的妙笔勾掘之下,孟月华被压抑的生命意识也同内心的情思一起潜滋暗长。当她被休之后再登碑亭,青衣是语带仓惶:“悔只悔,意志未坚”,花旦却叛逆洒脱:“悔只悔,方才不该有一丝悔意上心田”;当她终于等来王有道,青衣是曲意逢迎:“争赔罪、恐落后、破涕双双展笑颜”,花旦依然横眉冷对:“锣未敲、鼓未响,戏竟已阑。这收场怎入了窠臼大团圆?”花旦是离魂的倩女,用“转念一想”和“针锋相对”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望:“自己鲜活而蓬勃的生命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欣赏和尊重?”而如果我们承认这一切并非敏感多思的文人作家过分细腻的渲染,只是古代女性幽寂人生中被漠视的“人之常情”,那么新编京剧也已经实现了对女性情感的“重探”与“描画”。
  青衣的委曲求全和花旦的茫然若失在呈现女性复杂心理的同时,更指向《御碑亭》现代改编的难点——如何处理“赔情”与“原宥”?传统版本是以孟月华的一番控诉促成转折:“风雨不测人难量,阴晴皆有日月光。陈裸袍门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手摸胸膛想一想,负义王魁比你强。碑亭之事却以往,狠心男儿毒心肠。”可是,王有道受了责骂,前事便可一笔勾销么?孟月华扬眉吐气,芥蒂就能彻底解开么?现代观众完全不买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安祈没有再做更多的铺垫和解释,而是反其道行之,把这处重要转折更加轻描淡写地带过,删去了试探攻防、有来有往的经典唱段,让故事在匆匆收煞之中显出妙处和意味:仅凭臆想便要休妻的荒唐事儿能用什么合乎情理的手段去解决呢?何况“荒诞”和“混沌”本就是生活的真相。而月华与柳生亦无可能再续前缘:一旦离开了雨夜中的御碑亭,离开了彼时的心境,便是“雨霁云收两无干”——情感的生发与消失让人无法自控,亦无比怅然。显然,虽是祭出了“颠覆”的大旗,创作者们却也不想将孟月华写成出走的娜拉,而是要她留下来,在热闹过后、春雨淅沥的庭院里体味难言的人生况味。
  总体而言,《王有道休妻》在保留老戏热闹喜庆的基础之上,着力营造幽怨典雅与诙谐幽默并肩携行的风格。编剧王安祈立下“从剧坛挺进文坛”的志愿,以昆剧的笔法创作京剧,曲文清丽隽永,诗意盎然;导演李小平则兼顾了“文学剧场”的剧场性和实验性,将御碑亭拟人化,交由丑角演员来扮演,用插科打诨、出入虚实的方式引逗剧中之人说出心声,完成创作者的解释与补白。虽然这番古今杂糅的实验偶尔还有“留白过少”和“喧嚣芜杂”之感,戏味儿亦显淡薄,但确实沿着将京剧由“前一代大众文娱在当前的遗留残存”转变为“当代新兴的精致艺术”的路径,在将传统故事处理得更“好看”的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强调和补缀的细节:女儿久未归宁,却连吃碗汤圆的时间都没有,孟家二老的满心欢喜终究变成满心失落。而悬挂于舞台深处的一件嫁衣,正以金丝绫罗上的幽光折射传统女性的为难之处:“女儿”的身份不能忘怀,“妻子”的责任更是无处不在,只有于“离魂”之际,才能正视身为“女子”的情思。人世的烟火气萦绕在清词丽句之间,也算是台湾京剧对传统女性独一份的理解和体贴。
  三
  在慷慨沉郁的福建剧坛,古雅而婉约的梨园戏一直是特殊的存在,几代剧作家全都怀抱着“返本开新”的创作观念,将传统风神与现代思考熔铸于新编剧目之中。年轻的剧作者也在前辈艺术家“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之下继承了这一脉创作的传统。
  与台湾剧作家温柔多情的形象不同,福建剧作家可是连背影都带着苦吟的色彩,从案头到舞台,作品往往要数易其稿,经历一场漫长的“跋涉”。正因如此,我们在对比新旧版本的时候,也能清楚地看到新编剧目由青涩走向圆熟的“车辙”。梨园戏《御碑亭》面世时共有七场,分别是《赴试》《避雨》《警梦》《出妻》《出走》《及第》和《别亭》;演出版则化繁为简,变《警梦》为《夜思》,删去《出走》与《及第》,在精炼的结构中极力凸显“上路”一派的含蓄和典雅。值得注意的是,改动最大的《警梦》恰是剧作者追慕传统经典、致敬新编杰作,经营最勤、用力最深的一场。
  比起《王有道休妻》,梨园戏《御碑亭》叙事简洁、不生枝蔓,配角全都退出了舞台,情节只流转于三人之间。细看之下,《赴试》与《避雨》前情未改,深刻的转调出现在碑亭归来之后:绣帷寂寂,中夜潇潇,孟月华触动情肠,坠入一场《警梦》之中:先是柳生情意殷殷,要将她玉容细看,勾动她“两下春心相爱怜”,愿意“拼赴阳台了宿缘”;春风一度后旋即被丈夫撞破,要她白绫一丈,自行了断。惊醒之后的孟月华羞愧难当,连连告诫自己“莫再忆那落雨夜,御碑亭畔”……
  这场戏里勾魂摄魄的“静”与“动”,让人想起传统经典《陈三五娘·大闷》与新编经典《节妇吟·断指》。前半场一灯如豆,孟月华郁郁寡欢,被翻飞的针线引出缥缈的心思,忆起碑亭避雨的细节,展颜、蹙眉,心动、心惊,与五娘在夜深人静时思念情郎的情状颇有几分神似;后半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充满戏剧张力的内心矛盾,又与王仁杰笔下清操守节却又情潮难抑的颜氏怀抱略同。福建戏曲创作对传统的依赖和继承,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也因尚未“克化”传统,作品显得不够神完气足。孟月华与丈夫结发数载,恩情匪浅,无奈对方性格蹊跷,不解风情,她的心旌将因柳生春欣赏的目光而摇荡,也会随之生出怨怼:“月华与官人结发十载,从来未见那一眼。那一眼,若是官人看阮,多见好呀!”但必不会如绮年孀居的颜氏一般,迸发出炽热的情感。当柳生春对孟月华说起“今宵待把红烛剪,将你模样儿细瞧看”时已真意全出,再写二人共赴巫山便成赘笔了。
  如果说剧作的初版还有几分青涩,那么演出版就仿佛一阙婉约而深长的宋词:幽光洒落,舞台上只有一条朴拙的长凳,用梨园戏一贯的简洁勾画出闽南大厝的阴翳清旷;烟霭升起,孟月华莲步轻移,倦倦抬眸,淡粉色的裙衫浮起迷蒙的光晕,一切都似淡还浓、欲说还休,“灯半明月半暗”的意境呼之欲出。而后的情节延展也更显情致:《避雨》不再针对“情”与“念”做过分的渲染,而是利用柳生与佳人共处时格外敏锐的五感,让他循着一缕神秘的幽香而去,“不是佳木之香,也不是野芳之香,原来是伊人身上的香气”,而视角一旦转换,案头上的一句“整裙怯春寒,衣香风暗传”也顿时冶艳起来;《夜思》亦不见痴梦,孟月华所有旖旎的回忆与想象,都回转到盼望夫君归家上来,“合礼”的思念中蕴含着深切的情意;《别亭》也更为克制,“前尘已了休遗恨,归去无雨也无晴”的简短独白替代了繁复的唱段——既然恩爱薄如窗纱,倒不如一别两宽,使改写之后的结局依然葆有庄重与潇洒。
  传奇演完了,孟月华飘然而去。奇妙的是,彼时的观众已经不再追究“娜拉出走之后将何以为生”的社会学难题——整个故事以纯然的“艺术之美”赢得观众对琐碎的、理性的、现实的生活逻辑的超逸。而这一切,也提醒了我们,曾静萍对于作品的意义。作为演员,她的孟月华集梨园戏的美丽与哀愁于一身,连裙角扬起的小小弧度都有一段风流与隽永,令观众同柳生春一同心神俱醉;作为导演,她让一整部戏不见丁点儿粗粝与浮躁,只有如琢如磨的圆润。譬如《避雨》一场,情境是从京剧里平移而来的,心境却独有梨园戏的温厚与流丽,经过她的编排,生、旦二人的步履身段,翩跹似蝴蝶穿花,起伏如流水行云,念白亦如两个声部的唱和,将“寂寞武陵源,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吟哦出无限的情味。散戏之后剧场深沉,孟月华在春日郊野流连不去的身影却总在眼前挥之不去。
  面对古旧的《御碑亭》,两岸剧作家都尝试着在改编中平衡现代感受与古典记忆(传统剧场体系)之间的关系,温柔又坚定地表达女性的情感立场。两位女性作家都没有选择增添情节,而是利用戲曲的抒情传统,截住了时间之流,放大了孟月华在瞬息之间的百转情思。不同的是,京剧新编版在活泼跳脱的现代手法背后,表现的仍是女性的“传统困境”;梨园戏版虽然大胆改写了结局,但却凭借对传统编导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让观众如遇故人。
  【本文为2018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编号:JAS180255)、2019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FJ2019X010)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有横跨了多个省市数十个剧种的二十多部作品参演。这些作品大多是由青年创作团队完成,与经验丰富的大艺术家们相比,他们的舞台呈现并不十分成熟,参演作品的体量都不大,瑕疵也不少。但可喜的是,许多作品满溢着灵动与智慧、思考与探索、胆量与魄力,以及对传统的敬畏与守望,这些恰恰是很多业已成功的艺术创作者和许多“成熟作品”逐渐丢失的初心。这些闪耀的品质也彰显了戏曲节所呼吁的
期刊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部越剧电影《红楼梦》,让一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成为几代中国观众心中永远的“林妹妹”,那个“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舞台形象,从此成为王文娟身上最重要的一个“标签”。2021年8月6日凌晨,王文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追随她多年的戏迷们在悲伤中感慨:“林妹妹”回去天上了,但我们会一直记得。  8月10日,在“永远的越剧女神”王文娟遗体
期刊
排演契诃夫戏剧所必然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契诃夫自认的“喜剧性”。契诃夫本人就提出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樱桃园》用悲剧性取代了喜剧性,而围绕着“四幕喜剧”《海鸥》的争论更是难以止息。这样一部读来感伤动人的剧作,如何与契诃夫本人要求的“喜剧性”合理地融合呈现?  获得俄罗斯金面具奖的尤里·布图索夫导演、莫斯科萨蒂里孔剧院演出的《海鸥》,对此给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现代答案:布图索夫显然对契诃夫的“
期刊
编者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便是具有不断被解读、不断启人思考的力量,要成为优秀的编剧,便必须具备反复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能力。本期“沙龙”我们继续请“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编剧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青年编剧来谈谈对“再读经典”的感悟,他们是来自话剧、戏曲、儿童剧、舞剧等各舞台艺术门类的80后青年编剧,此次参加“计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系统地重新阅读经典剧作,那么这群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编剧们又能从中
期刊
对传承的认识  肖英:您从小学艺,在您的艺术生涯中,一定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您对父亲的艺术追求有怎样的感悟?  尚长荣:从艺术风格来说,我确实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在舞台上是声情并茂、文武兼备的,舞台下父亲治家、治学、治艺都非常严谨、严格,回顾起来,甚至严格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生活里,他又是很和气的,跟晚辈、学生都是有说有笑,奖罚分明。荣春社的几位大师兄,但凡舞台上表现好的,父亲就会带着他们坐上
期刊
时间:1927年的冬天  地点:汉阳街头一处联络点  人物:  欧阳立安 13岁,汉阳县委书记欧阳梅生之子,共产党地下小交通员  邵 棠 30岁出头,国民党便衣头子  陆阿宗 40岁左右,国民党便衣  [1927年,在北伐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在上海、武汉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直接导致了统一战线的破裂,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工人运动的打击和镇压,以及对共
期刊
当虹桥路边的金桂随风播撒香气的时候,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再度迎来了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这一舞蹈界的年度盛事,为上海乃至全国各地而来的观众带来精神上的飨宴。然观舞也需凝思深虑,实践终须理论指导,9月26日,2020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论坛在同期举行,论坛以“面向与转向:中国舞剧创作观念、道路与问题探究”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力求焦点关注与追根溯源得兼,破解当前舞剧发展
期刊
说起《罗密欧与朱丽叶》,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那句经典台词“爱情是叹息吹气的一阵烟”以及剧中男女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芭蕾舞台上,这部经典名作被多个世界级的芭蕾舞团一次又一次地呈现给观众,而不同国家的文化沉淀、对莎士比亚戏剧的不同理解,也使该剧在不同地区、不同舞蹈团体的演绎有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而今年11月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苏州芭蕾舞团上演的中式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人耳目一新。这部作品十余年前
期刊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今年正月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棉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太宰治·《晚年》  在日本作家太宰治的眼里,死亡的阴影总是如影随形,诱惑着生命投入永恒的寂灭。但只要一件棉质的和服,或者更普通的鸭蛋青的天空、透明的树叶和草①, 就能以平凡而坚韧,琐碎又委宛的美唤起泥淖中的人儿生的希望。在这个冷肃的深秋,与太宰治有某种生命共振的川尻松子,就是在这种
期刊
广东省话剧院有魄力、有勇气、有智慧。他们敢于冒险,把“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在院长杨春荣带领下,啃下了一块硬骨头,创作这样一部深沉严肃的军事题材的话剧。上海观众被深深地感动了,记住了这部话剧的主人公的名字:黄旭华。  《深海》的剧名富有深意,它的含义,不只是展现首次在浩瀚南海进行的300米的极限深潜试验,也不只是表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非凡贡献,更是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军事科学家
期刊